匯集在地四大工藝活動!台東美術館《無我—介接自然與生活之美》展出多件工藝家運用自然材質、植物染、傳統文化創作的手工藝品!
首屆「臺東工藝獎」採公開徵件方式,自百餘件投件作品中選出22件精選作品,入圍者除了有新興工藝設計、傳統工藝、應屆畢業生,亦有自有工藝設計品牌者,作品多為燈飾、茶席、器皿、展示櫃等日常用品,強調自然與生活的連結,同時在材質、創新上著墨與自身文化的關係。
例如此次參獎作品《景間,景外》,工藝家陳君岱將風景轉換製成抽象而純粹的「質地」,用琺瑯肌理回應光與空間,在掛繩的連結用以傳統民藝的編、套手法;獲得貳獎的《黫山水器》,則是林精哲以「燻」製的概念,將木頭製造出火與煙的痕跡嵌入陶土,留下自然的色澤與質感,向傳統致排灣族陶壺特色致敬。然而即使今年有許多優秀作品入圍,評審認為工藝應有更深層、屬於台東的文化語彙,因此本屆首獎從缺,讓獎項的意涵提升到更高層次。
由林精哲創作的《黫山水器》獲得貳獎。(Photo Creidt:山冶計畫 提供)
陳盈瑜以上膠襯紙製作輕巧並可折疊收納的《摺疊的翅膀》燈飾。(Photo Creidt:山冶計畫 提供)
張玲維以孟宗竹、胡桃木製作《衡》座椅。(Photo Creidt:山冶計畫 提供)
(左)「Talem」林柏瀚《外婆》獲得貳獎。林柏瀚將自己家中具有外婆記憶的廢棄椅子帶來,利用所學的技法和工坊撿拾的廢棄物重新改造設計。
(右)「花線工作室」戴彤容《地景構築》獲得參獎。戴彤容以不鏽鋼網取代「十字繡布」,將工坊所在地建和部落的環境編織成景。
(Photo Creidt:山冶計畫 提供)
台東自2018年即有「國際駐村交流計畫」,今年受疫情影響改以「工藝師交流計劃」,邀集來自各地的工藝師相互激盪創意。此次由臺東工藝師鄭志強、林嘉倫、高莎莎、黃郁絜、楊慕仁,縣外工藝師吳學豐、吳思嶔、吳其錚、日本籍工藝師山中彩等 9 位各自專精於不同領域的藝術家,分成 4 組在 5 日內跨界合作創作出《初光》、《三個故事》、《豆豆咧》、《圍牆外的浪花》。
由山中彩與拉日格安製作的《初光》,將傳統排灣族運用「火廣竹」製作魚簍的記憶化作燈飾,並用以台灣的原生樹種「九芎」作為植物染原料,木製燈架上則雕刻著排灣族文化中代表著「山」的菱形格紋。在魚簍、九芎染布工藝等技法皆已鮮少人使用的今日,藝術家以此為創作靈感回溯文化更別具意義。(Photo Credit:山冶計畫 提供)
《圍牆外的浪花》由「米麻岸Mima'an工作室」高莎莎、「糸島織物」鍾瓊儀,以連接著樹幹的「檳榔鞘」,製作如同海洋中的珊瑚生物、浪花般的燈飾。檳榔在阿美族生活中常見植物,除了食用果實,由於部落內並不會設置圍牆,傳統阿美族便以種植成排的檳榔,作為與鄰家屋舍之間的界線,阿美族藝術家高莎莎更特別分享,傳統也會將檳榔鞘作為「石頭火鍋」承裝燒燙鵝卵石作為煮物的容器。(Photo Credit:山冶計劃 提供)
《三個故事》由工藝家黃郁絜、吳其錚製作陶藝後,再由善於繪畫的藝術師楊慕仁上色。作品中提及早期「大洪水」的傳說故事,而以土捏製而成的陶藝品,也似提醒著人類發展的脈絡,是一件工藝家回溯創作與生命本質的創作。(Photo Credit:山冶計劃 提供)
由工藝家吳學豐、吳思嶔、鄭志強創作的《豆豆咧》,樂於由山林中尋找創作靈感的三人,製作了豆形的夾子、刀子、研磨缽等日常工藝品。(Photo Credit:山冶計劃 提供)
「手工苧麻紙」製作過程。(Photo Creidt:山冶計畫 提供)
2020 Taitung Craft Award 臺東工藝獎暨展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