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文傑建築展《間·接·共·生》開展!走入「山屋」,反思如何讓台灣巷弄文化回應至下一代建築!
在你的記憶中,台北的風景長什麼樣子?哪些才是足以代表台灣的當代城市建築?
今年剛獲得兩座「2020台灣建築獎」肯定的建築師邱文傑,於最新作品「山屋」舉辦建築展《間·接·共·生 INDIRECT MUTUALISM》。
展覽名稱「間接共生」,衍伸自邱文傑建築師探討異質性空間曖昧共生的關係,由 AxB Architecture Studio 張邵熙、楊勝安策劃,不僅匯聚了邱建築師回台以來包含東門城「新竹之心」、台中霧峰「921地震教育園區」、「新竹動物園」...等多件重要作品;更特別的是,「山屋」空間揉入騎樓、鐵皮屋、人與人在當代相互依存的連結與距離,展覽的照片、書本、建築與文字,反覆的與「山屋」空間共振,傳遞邱文傑對台灣建築累積四、五十年的情感與反思。
這就跟著我們從窄小的梯間層層向上,穿梭於空間,用濃厚身體感,聽聽他們想說的話。
今年剛獲得兩座「2020台灣建築獎」肯定的建築師邱文傑,於最新作品「山屋」舉辦建築展《間·接·共·生 INDIRECT MUTUALISM》。
展覽名稱「間接共生」,衍伸自邱文傑建築師探討異質性空間曖昧共生的關係,由 AxB Architecture Studio 張邵熙、楊勝安策劃,不僅匯聚了邱建築師回台以來包含東門城「新竹之心」、台中霧峰「921地震教育園區」、「新竹動物園」...等多件重要作品;更特別的是,「山屋」空間揉入騎樓、鐵皮屋、人與人在當代相互依存的連結與距離,展覽的照片、書本、建築與文字,反覆的與「山屋」空間共振,傳遞邱文傑對台灣建築累積四、五十年的情感與反思。
這就跟著我們從窄小的梯間層層向上,穿梭於空間,用濃厚身體感,聽聽他們想說的話。
「台灣這二十年來,鄉土還是戰勝了現代性。此刻我們需要的正是更堅強的現代性去支撐城鄉的情懷。」—《間·接·共·生 INDIRECT MUTUALISM》
騎樓下的記憶、對鐵皮屋的感情與反思,在「山屋」發現邱文傑對台灣建築的濃厚情感
騎樓下的記憶、對鐵皮屋的感情與反思,在「山屋」發現邱文傑對台灣建築的濃厚情感
展覽從「山屋」底層的「騎樓」開始向上層層深入。走進「騎樓」,柱上展出邱文傑建築師過去童年時光的影像和遊戲,這個提供人們自由穿梭空間,讓人想像日復一日情感發酵、內化成建築設計養分的過程;而一旁展版則細膩的詳述「山屋」如何透過建築語彙,反芻他多年來在城市日常的混亂風景、鄉土情懷,梳理屬於台灣的建築脈絡。
一樓 RC 結構在邊界刻意突出懸板,讓人更有走在騎樓下的感覺,其所帶來公共性也增加了人與人互動的機會。以一個個水泥基座支撐上方混凝土板,形成連通建築旁小巷與公園的「都市捷徑」。(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 by 余松翰)
在水泥柱間,展出在中山北路花店、書店、鞋店...旁的騎樓間玩捉迷藏、鬼抓人等童年遊戲;過去邱建築師父親所開設的花店,也曾出現於白先勇《台北人》〈永遠的尹雪豔〉篇章中。(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 by 余松翰)
從小在林森北路七條通長大,邱文傑記憶中的童年不是高樓大廈與豪宅,而是在騎樓與同伴們穿梭來去、玩著捉迷藏,建築立面鄰居們默許彼此加設懸臂鐵窗、店家參差排列招牌的街景。這種「沒有建築師」的臨時性建築,對他來說充滿城市生命力,更促使進一步思考,台灣解嚴後,建築除了大中國主義、閩式、西方樣式,到底還有什麼建築可能性?
「山屋」的構想有點像「煉金術」概念,將尋常無奇的事物,重新轉化為有意涵的建築。邱文傑說,其實就是「想像台北的天空出現一座宇宙戰艦,在一秒鐘內把所有鐵皮屋吸光,丟到熔化爐裡,生產出 9x9 公分的方管與 6t 厚的鋼板,煉成這座『山屋』!」
於是,建築師將兒時玩樂的場所「騎樓」融入建築底層;而城市中如此親切,又讓人充滿感慨的違建素材,如常用的鐵皮、C 型鋼...則被建築師「全部熔化」成二樓以上的輕鋼構,讓退去的鐵皮屋頂還給城市頂樓本該有的公共性。重新提煉台灣的巷弄文化、後現代建築,用現代性支撐屬於台灣人共有的情懷。
建築使用許多「斜撐」結構,並以「滿焊」工法連接鋼構,粗獷的呈現出建築材料本質。(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 by 余松翰)
邱文傑建築師希望將「山屋」打造成「鐵皮屋界的 LV」。一樓以「騎樓」概念打造鄰里的「都市捷徑」;二樓以上的輕鋼構外型粗獷,裡面卻有著「間接共生」曖昧的 AxB 空間設計;頂樓更脫去台灣違建常剝奪公共空間習性,成為回歸社交關係的城市風景。(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 by 余松翰)
建築使用許多「斜撐」結構,並以「滿焊」工法連接鋼構,粗獷的呈現出建築材料本質。(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 by 余松翰)
一樓展出「山屋」建築模型、圖面解說。從中可清楚看見建築一樓以RC結構構成如「騎樓」般的空間,二樓以上則以「輕鋼構」與抗水平地震力的「斜撐」結構,流露台灣街頭混亂又有生命力的建築語言。(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 by 余松翰)
西方建築教育只是工具,1985-2015 年 12 件在建築、展覽、景觀廣泛探索之作
走上二樓,彷彿梳理了一次建築師踏入建築界以來,對於現代城市、社會的思考。邱文傑1985年畢業於淡江建築系,1990年取得哈佛設計學院都市設計碩士,西方的教育是他設計現代建築的工具而非框架。回到台灣後,他不斷的透過在地建材、設計手法探索建築的可能。
從 1985 年參加日本《新建築》雜誌競圖作品〈2001建築新樣式〉,以反諷手法設想屬於未來的建築;2000 年新竹東門城「新竹之心」在下沉式廣場,利用下水道改道來串連城市人行空間;2006年埔里「C型鋼亭」探索台灣常用材料的本質,用剛硬的建材彎曲出柔美的線條,與一旁的紙教堂相互對話;2011年在華山的「台北那條通」,則是用鷹架構築,把台北常民巷弄之美、生活想像都搬到展場上......,邱文傑從建築、策展、裝置等不同方式,打開了許多台灣建築值得細細思考的概念。
圖中模型從左至右分別為 2011年「台北那條通」、2012「華山千層野台」、2013「時尚伸展台」。(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 by 余松翰)
■ 展出作品:
2001建築新樣式(1985)、新竹之心(2000)、921地震教育園區(2001)、C型鋼亭(2006)、被忽略的微空間(2008)、台北那條通(2011)、華山千層野台(2012)、時尚伸展台(2013)、現代搖擺(2014)、夏蟲語冰(2014)、颱風過後(2015)、設計吧!社會設計(2015)
以 AxB 曖昧的「間接共生」關係,探入邱文傑近兩年 6 件重要作品
「AxB 代表著 A、B 兩種不同的空間機能,x 為兩空間的介面,可以是實牆、玻璃、鐵絲網、木格柵,甚至各種物質,不論有形無形。此介面不僅鞏固 A、B 應有的主題性,更鼓勵共享彼此部分的感官,像是視覺或聽覺的交換。」—策展人 張邵熙、楊勝安
近兩年邱文傑建築師的作品除了既往對於城市、建築的關懷,還可以發現共通的核心概念「AxB」,強調建築內兩個不同的空間交纏、交錯、但不交融的曖昧關係。兩者模糊的邊界,促使人們在不同空間中可以感受到彼此,卻又不交互打擾,維持原有的功能性,達到「間接共生」的狀態。
在建築外圍A空間,展覽出邱文傑近兩年 6 件重要作品。(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 by 余松翰)
1. 「新竹動物園」建築中兩層「AxB」關係
以建築團隊 2019 年的作品「新竹動物園」為例,建築實踐了兩層「AxB」關係。一是由於新竹動物園不似木柵、壽山動物園位於郊區,一座被城市、公園包裹的動物園,該如何與城市對話?建築團隊在「動物園(A)」與「周遭城市(B)」中間,刻意不以實心圍牆阻隔,而採用視覺穿透性較強的「雙層金屬網(x1)」為分界。
二則為實踐「還動物自由、圈養人類」概念。當人們跨過第一個介面後,園內退去老動物園過往約束動物的籠子,不但「人的空間(A)」與「動物棲地(B)」之間改以較軟性的「木樁(x2)」劃分介面,規劃上更是把人藉由空橋引入園區中央,形成動物在四周觀看人類的配置,翻轉對動物園空間的想像。
新竹動物園在「雙層金屬網(x1)」設下分隔內、外界線,並使雙層金屬網的路徑,在售票亭處變形為雨遮,碰到園內老樹處退縮,更設計了一座對外獨立營業餐廳,讓人們進到餐廳可以直接看到動物,打破最初設下的界線。再透過第二層「AxB」翻轉性動物園空間規劃。(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 by 余松翰)
2. 「山屋」透過「AxB」實踐「間接共生」的意念
「山屋」建築尺度雖不大,但卻更直接地詮釋了「AxB」的空間想像。從騎樓開始往上的過程就像一場身體的空間探索,讓你不自覺的想著該如何進到「另一個空間」。
建築外圍是「私密的展覽空間(A)」,可藉由底部 RC 向上延伸的樓梯進出;而中央的「公共空間(B)」如同被 A 所包圍的盒子,可從騎樓的螺旋樓梯進出,並直達屋頂平台。兩者之間隔著「紗網(x)」,彼此獨立互不干擾,但又能模糊的看見另一個空間的人、展覽,未來若同時舉辦兩檔展覽、有不同的組織進駐,都有機會保有私空間,而相互誘發不同的可能性。
A 與 B 中間以「紗網(x)」為介面,不僅使彼此的界線曖昧,也可調節A、B空間的空氣流動。(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 by 余松翰)
A 與 B 中間以「紗網(x)」為介面,不僅使彼此的界線曖昧,也可調節A、B空間的空氣流動。(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 by 余松翰)
二樓中央的B空間在紗網上投影台北日常街頭風景,在外圍的A空間也可以看到,相當有趣。(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 by 余松翰)
三樓中央B空間,播放電影《估嶺街少年殺人事件》與《台北人》、《家變》書籍。在一個空閒午後,歡迎坐下來好好欣賞老台北的樣子。(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 by 余松翰)
一樓騎樓延伸向上的「螺旋樓梯」是「公共空間(B)」的獨立通道,可直達屋頂。(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 by 余松翰)
「基隆山海城串連計畫」模型。(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 by 余松翰)
「新竹東門城廣場」模型。(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 by 余松翰)
4F講堂展出「六龜山地育幼院」模型與多項作品手稿,從這裡望向周遭鐵皮加蓋,更與山屋形成強烈對比。(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 by 余松翰)
■ 展出作品
新竹東門城廣場(1999-2000)、島嶼天光(進行中)、新竹動物園(2019)、中國醫藥大學教學行政大樓(2020)、基隆山海城串連計畫(進行中)、六龜山地育幼院(2020)
(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 by 余松翰)
(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 by 余松翰)
芝山岩下,將騎樓、輕鋼構的巷弄文化以現代手法揉入「山屋」,是邱建築師梳理台灣建築脈絡、找尋自明性的重要作品,《間·接·共·生 INDIRECT MUTUALISM》展覽的建築與文字,則是一路以來的情感積累紀錄。親身走過窄小的旋轉樓梯,撫摸 A 與 B 間的紗網,俯瞰周遭的鐵皮加蓋,展出過往作品的文字、模型與「山屋」不斷共鳴,穿梭其間仿若用身體直接感受建築,理解建築師數十年建築思考脈絡。
每個週末「山屋」更邀請到多位建築專業者、評論家與談,從不同面向深入討論台灣建築所遇到的問題、故事,機會相當難得!
■ 周末論壇活動資訊
日期| 2020/12/19 (六)、 2021/01/02 (六) 、2021/01/10 (日)、 2021/01/09 (六)、2021/01/16 (六) 、2021/01/30 (六)
(論壇場次持續增加中,敬請期待!)
時間| 15:00-17:00
地點| 山屋·芝山 4F講堂
(論壇場次持續增加中,敬請期待!)
時間| 15:00-17:00
地點| 山屋·芝山 4F講堂
地址| 台北市士林區至誠路一段305巷3弄10號
主辦單位 | AxB Architecture Studi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