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在德國柏林的「新國家藝廊 (Neue Nationalgalerie)」,1963-1968年由現代主義建築大師密斯·凡·德·羅(Ludwig Mies van der Rohe)設計、建造,以特殊鋼結構支撐起黑色平屋頂,四周使用大面積玻璃窗,宛如一座透明通透的涼亭,不僅是密斯移居美國後在歐洲唯一留下的建築設計,當年大膽的設計更可說是 20 世紀標誌性建築!
然而經過近 50 年的使用,建築結構、內外觀都急切需要更新升級,2012年開始建築師 David Chipperfield 著手整建,不僅完整保留密斯當年的設計,也運用現代材料,讓這座60年代的建築更具有永續性,預計將在今年 8 月重新開放。
David Chipperfield 修復現代主義建築大師密斯·凡·德·羅「新國家藝廊 (Neue Nationalgalerie)」建築。(Photo Credit:Simon Menges,via David Chipperfield Architects)
(Photo Credit:Simon Menges,via David Chipperfield Architects)
密斯·凡·德·羅生前最後一件完美之作「新國家藝廊」
20 世紀建築大師密斯·凡·德·羅(Ludwig Mies van der Rohe)名言「少即是多(Less is more)」、「魔鬼藏在細節裡(God is in the details)」,不只是20世紀建築潮流的經典,至今仍為許多建築人奉為圭臬。這次修建密斯晚年之作「新國家藝廊」,David Chipperfield 也提到:「密斯的作品觸及到建築最基礎的元素,這也是為何新國家藝廊如此的美、在當年如此脫俗不凡。」
「新國家藝廊」為地上、地下各一層,重疊的兩層正方形空間。為了強調「流動空間」概念,從外望去,密斯不只在四周使用通透的玻璃帷幕,結構上也僅運用 8 根鋼柱支撐起井字型的屋架,其中每個邊分別只以 2 根鋼柱支撐,且刻意避開建築的四個角,就連鋼柱與屋頂的連接點,也依力學簡化成小型圓球。而室內空間的空間區分,更以平台之間的高低差,取代牆面阻隔,形成內與外皆流暢、簡約卻嚴謹的空間感受!
1968年由Potsdamer Strasse望向「新國家藝廊」。(Photography is via David Chipperfield Architects)
建築大師 David Chipperfield 尊重原設計的修復哲學
對於建築修復,David Chipperfield 早在 2009 年就讓人留下深刻印象。當時他操刀
德國柏林新博物館(Neues Museum),不僅保留了二戰轟炸所留下的痕跡,面對這座19世紀的古典建築,損壞的主樓梯以簡約現代的手法依照原格局修復,不喧賓奪主,在古典與現代之中取得平衡。
此次面對建築大師密斯·凡·德·羅之作,David Chipperfield 同樣尊重原本的歷史紋理,除了針對內部的空調、地暖、照明、訪客設施(如衣帽間、咖啡廳、博物館商店)等空間設備做升級,以及增加建築東南側的無障礙設施,皆盡可能地保留原始設計。
「新國家藝廊」展廳(Exhibition hall)(Photo Credit:Simon Menges,via David Chipperfield Architects)
「新國家藝廊」衣帽間。(Photo Credit:Simon Menges,via David Chipperfield Architects)
「新國家藝廊」Staircase hall(Photo Credit:Simon Menges,via David Chipperfield Architects)
先全面檢視建築材料、提出改善對策,讓大師之作永續的走到下個時代
面對多年使用、現代建築技術革新,建築已有老化問題,部分設施亟待修善。因此在修復上,David Chipperfield 特別在事前先全面性檢視建材與未來可能面臨的使用問題,並提出改善對策。
如當年使用的玻璃,在室外溫度過低時有凝結水氣問題,且由於玻璃尺寸與窗框不密合,今日也面臨窗框腐蝕、玻璃破碎等安全問題。因此除了全面翻新鋼框,使用比原先厚度應加兩倍的玻璃 (2 x 12 mm),並在連接處特別處理,讓水、空氣無法進入。而作為當年德國第一間使用花崗岩為立面的美術館,David Chipperfield 也將別具意義的岩版一個個拆下、一一測試其狀態是否可供未來持續使用,並深度清潔表面後再裝回原位。
為了全面性整修建築,團隊先是將家具、石鋪面等約 35,000 個原建築組件拆卸下來,完成整修後,再精確的將每個構建裝置回原位。(Photo Credit:via David Chipperfield Architects)
此外,這次也移除了1960年代施工過程中所使用的石綿、人造礦物纖維等有害材料,並增加隔熱設施、通風系統、使用 LED 照明,運用建築手法直接地減少耗能,讓修繕後的建築不只保留 1960 年代現代主義之美,也跟上當代永續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