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 建築 Architecture

2022普立茲克建築獎出爐!三個關鍵字認識首位摘下桂冠的非裔建築師 Diébédo Francis Kéré

在資源極度匱乏的情況下,建築扮演著怎樣的角色?在突破重重困難的過程中,何為建築實踐的正確途徑?是否應甘於保守,並承擔屈服於不利環境的風險?抑或適度的保守才是實現成果唯一可行的務實之道?是否應滿懷雄心以激發變革?而這樣的雄心又是否會讓建築脫離實際,而淪為一廂情願的產物?

 

2022 年普立茲克獎在一連串詰問下,公布了今年的桂冠——Diébédo Francis Kéré(迪埃貝多·弗朗西斯·凱雷)!出生於布吉納法索的他,是首位獲此殊榮的非裔建築師。

 

當環境永續、地方創生如今在全球蔚為風潮,Kéré 早在他赴德國靠著獎學金求學期間,就決心為資源匱乏的家鄉募資籌辦「甘多小學(Gando Primary School)」,2001 年完成的這件作品為他贏得無數建築獎肯定,他不受限於西方建築框架,取材在地資源、甚至邀請整個社區都加入建造,使人們彼此的情誼在過程中不斷深化,持續循環扭轉了村落的命運!

 

尊重地方、為社區而生的建築關懷,在接下來 20 多年持續延展至非洲多國,2017 年 Kéré 更設計了齊聚建築新銳的「蛇形藝廊夏季展亭」。評審團認為他一路以來的實踐,都在回應建築於世界所面臨的問題與矛盾,「他對文化的敏感度不僅表現在對社會和環境正義責任的關注,更始終指引著他創造建築的整個過程。因為他意識到,這才是通向社區建築合理性設計的最終出路。他深知,建築關乎的是目標而非實物,是過程而非產品。」

 

跟著我們一起透過三個關鍵字認識他!


關於 Diébédo Francis Kéré,這個熱愛家鄉與土地的建築師
 
對於 Francis Kéré,他的成長經歷影響了他一生看待建築的方式。
 
1965 年, Kéré 出生於布基納法索——世界上受教育程度最低和最貧窮的國家之一,首都之外,多數地區沒有乾淨的飲用水、電力和基礎設施,更談不上建築。


 
而在東南部小鎮甘多(Gando), Kéré 回憶:「我在一個沒有幼兒園的社區長大,但社區就是你的家,每個人會都照顧你,整個村莊都是你的遊樂場。我整天都為找食物和飲水而奔波,但大家還是純樸地居住在一起,一起交流,共同建造房屋。我記得我祖母坐在只有微弱燈光的房間裡講故事,而我們則緊緊擠在一起,房間裡迴盪著她的聲音,也將我們包圍在其中,她招呼我們靠得更近一些,形成一個安全的所在——這是我對建築的第一次感知。」
 
Kéré 是當地酋長的長子,村民賦予重望,讓他成了村里第一個有機會上學的孩子,然而甘多並沒有學校,所以他在七歲就離開家人到遠在 20 公里外的城市滕科多戈上小學。至今他都仍記得,每次假期回家時,村裡的婦女們即便日子貧困,總會在臨走時從腰間取下一分錢(通常也是她們的最後一分錢)給他,在當地文化中象徵著最深的祝福,資助 Kéré 上學,期待他學成後回到家鄉改變這裡的環境。
 
而 Kéré 也沒有讓村裡失望,他連連獲得獎學金赴德攻讀高中與大學,並在就讀柏林工業大學期間就開始為他的第一件作品「甘多小學」籌措資金,此作隨即在 2004 年獲得阿迦汗建築獎肯定,2005 年 Kéré 於德國成立建築事務所 Kéré Architecture,以及致力於改善甘多生活環境的非營利組織 Kéré Foundation e.V.。


2022 普立茲克建築獎得主 Diébédo Francis Kéré(Photo Credit:The Pritzker Architecture Prize 提供、© Lars Borges)
 
「甘多國小」是 Kéré 建築的初始,但往後作品的態度,數十年如一日。他的設計或許並非前衛吸睛,然而卻遠遠超越功能需求,你總可以從樸實的泥土材質、陽光與通風細節中嗅得建築之於人的希望。
 
關鍵字 1:為社區而建、與社區共存,建築永遠關照著「人」
 
普立茲克獎評審認為:「他深知,建築關乎的是目標而非實物,是過程而非產品。Francis Kéré 以其全部作品向世人昭示:根植於當地的材料,能夠創造無限的力量。他的建築,為社區而建,與社區共存,直觀反映出社區的方方面面——從建造、取材、規劃到社區的特質都已融入建築。」
 
當 Kéré 籌得資金回鄉建造「甘多小學」,他所想到的不僅是未來落成後,孩子們終於擁有受教育的機會,建築的「過程」也是改變的契機。綜合考量預算與當地氣候,特別選擇以甘多常用於住宅的「黏土」為主要材料,以現代工法結合水泥製作磚牆,提升強度,並且也用上傳統製作黏土地板(Clay floor)的工法,易於製作的方式,使社區裡所有的居民,無論男人或婦女都能加入施工的行列。

甘多小學(Gando Primary School,2004)以結合黏土與水泥的磚塊砌成牆面,可維持室內涼爽,天花處做高架懸空的設計則促進自然通風對流,也使金屬板屋頂既能在雨天保護黏土材料結構,日照時接收到的熱能也不會直接影響到室內。在沒有空調的狀況下,也能維持舒適通風。(Photo Credit:The Pritzker Architecture Prize 提供、© Erik-Jan Owerkerk
甘多小學(Photo Credit:The Pritzker Architecture Prize 提供、© Erik-Jan Owerkerk
甘多小學(Photo Credit:The Pritzker Architecture Prize 提供、© Erik-Jan Owerkerk
 
Kéré 曾在 TED 分享,「甘多的工程向來與訓練人們有關,因為我只希望有一天當我倒下、過世後,至少甘多還有人可以繼續這項工作。但讓你驚訝的是,我現在還活著(笑),而我的同胞現在可以運用他們的能力為自己賺錢。通常一個來自甘多的年輕人想要賺錢,必須離鄉背井到城市去,有時候離開鄉村的人,有時則永遠不再回來,讓整個社群變得更加脆弱,但他們現在可以留在家鄉,在不同建地工作、賺錢養家,這份工作有了新的品質。」
 
甘多小學成功的設計,也使學生人數從原先的 120 名增加到 700 名,進一步促成了教師住房(2004年)、學校擴建(2008年)和圖書館(2019年)等項目的建設,從建造到完成,建築所寄託的不只是功能的使用,也是甘多居民留在當地好好生活的希望。

同為在布吉納法索的舒爾格中學(Lycée Schorge Secondary School,2016)排列成環形矩陣,避免空間受到風與沙塵影響。(Photo Credit:The Pritzker Architecture Prize 提供©  Francis Kéré
舒爾格中學牆面以當地紅土(laterite stone)為材料,白天吸收大量熱量、夜間輻散。(Photo Credit:The Pritzker Architecture Prize 提供© Francis Kéré
外圍以則使用桉木(Eucalyptus Wood),過去布國曾大量種植桉木來制衡去森林化問題,後來卻發現桉木不僅吸收土壤水分、更幾乎沒有遮蔭功能,因此 Kéré Architecture 也常使用桉木來設計建築。此作中桉木如織物一樣包裹著教室,創造出溫暖的立面與光影,並在教室外形塑陰涼的空間。(Photo Credit:The Pritzker Architecture Prize 提供© Francis Kéré
位在布吉納法索的 Surgical Clinic and Health Centre(2014)牆壁上裝飾著高低錯落,富有韻律的外窗,讓站著的醫生、坐著的訪客、臥床的病人,每個人都能欣賞到獨特的、如畫般的風景。(Photo Credit:The Pritzker Architecture Prize 提供、© Francis Kéré
Surgical Clinic and Health Centre(Photo Credit:The Pritzker Architecture Prize 提供、© Francis Kéré
 
關鍵字 2:永續設計(友善環境/在地取材/回應當地文化)
 
Francis Kéré:「我希望能夠改變僵化的慣性,讓人們勇於追求夢想、敢於冒險。富有之輩不應因富有而糜費資源,貧困之家也不應因貧困而放棄重塑生活品質的嘗試。每個人都值得擁有具有品質的生活,每個人都值得享有奢華和舒適的機會。個體之間休戚與共,氣候環境、民主議題、資源匱乏與每個人都息息相關。」
 
隨著 Kéré 越來越多教育場所、醫療設施的落成,他的作品也漸漸吸引貝寧共和國、馬利、多哥、肯亞、莫三比克、蘇丹等開發中非洲國家,如同「甘多小學」讓孩子們能在舒適的環境上課的想法,在成本與永續性綜合因素下,如何以友善人們與環境的方式創造建築,一直是至關重要的核心。
 
這些地區大多需要面對低緯度的高溫氣候,因此在 Kéré 的設計中經常可見如雙層屋頂(double roofs)、蓄熱體(thermal mass)、通風塔(wind towers)、間接光照(indirect lighting)、交叉通風(cross ventilation)和遮陽室(shade chambers)等不需仰賴空調系統即可自然通風散熱的物理設計,而每一次的應用都使用當地材料、結合風俗文化,因地制宜改善當地人的生活空間。

肯亞的資訊與通信科技(ICT)基地「獅子新創園區(Startup Lions Campus,2021)」,以當地常見的白蟻丘為靈感,運用在地石材作為結構本體,於表面塗上石灰,並利用一樓低處開窗設計搭配通風塔創造煙囪效應,使空間自然涼爽。(Photo Credit:The Pritzker Architecture Prize 提供、©  Francis Kéré
為融入地景之中,獅子初創園區僅有兩層樓高,一旁即是世界遺產圖爾卡納湖(Lake Turkana),頂層戶外露台提供人們上樓一望美景放鬆身心。(Photo Credit:The Pritzker Architecture Prize 提供©  Francis Kéré
仍在建造中的「貝寧共和國議會(Benin National Assembly​​)」靈感來自西非古老的傳統,人們會在樹下會面議事,為社區利益做出決定。因此量體設計如一棵大樹,枝幹延伸至樓上的辦公空間,中央空心的樹幹則設計為中庭,陽光自然灑落、風也得以流動。(Photo Credit:The Pritzker Architecture Prize 提供© Kéré Architecture 
貝寧共和國議會量體周遭將規劃為公園,讓植物一直延伸到如同大樹的建築屋簷旁,這個城市裡的遮蔭空間綠意盎然,期待作為市民日常交會、聚集的休憩之所。(Photo Credit:The Pritzker Architecture Prize 提供© Kéré Architecture

布基納法索國民議會(Burkina Faso National Assembly)設計委託業已完成,但建築因當前局勢動盪而仍未完工。2014 年布吉納法索起義後首都的議會建築毀壞,新建築 Kéré 設計一座可讓市民們眺望整座城市的階梯式金字塔,內部則是一個能夠容納127人的集會大廳,是 Kéré 寄予民族展望之作,期望展現不同以往的視野。(Photo Credit:The Pritzker Architecture Prize 提供© Kéré Architecture)
 
布基納法索國民議會(Photo Credit:The Pritzker Architecture Prize 提供© Kéré Architecture
布基納法索國民議會(Photo Credit:The Pritzker Architecture Prize 提供© Kéré Architecture
 
關鍵字 3:在非洲國度與西方之間轉換思維,讓建築更自由
 
當然,他不僅深耕非洲,也將此經驗延伸到歐美國家多個裝置設計。展現不同的思維來貼合西方環境,提供都市生活新一種想像。
 
比如在 Kéré 家鄉甘多,大家會在大樹下聚會、反思自己的一天, 當蛇形藝廊找上他設計夏季展亭,便把自己建築最關懷的「人」放進來,轉化「樹」所提供的交流空間,透過鋼構及木構打造一處城市的小客廳。材料應用上,外圍一圈環形木牆上倒三角層層排列,則創造出仿若非洲織品的質感,如此一來「木」元素竟被他玩出不一樣的味道。

2017 年蛇形藝廊夏季展亭以鋼構與木材向上延伸出大樹的樹幹與枝葉,營造人們身處其中的「社區感」。(Photo Credit:The Pritzker Architecture Prize 提供© Iwan Baan 

特別的是中央漏斗狀的設計,在雨天迎水灑落地面,回歸海德公園的土壤,既不對抗自然,也與環境共生共存。
(Photo Credit:The Pritzker Architecture Prize 提供©  Iwan Baan 
 
如同 Kéré 所說:「在兩大洲之間旅行、兩種文化之間旅行,就是給你轉換的能力,我沒有要跟隨主流,有這種機會/幸運在兩種世界工作非常令人驚艷,也是最棒的做事方式!」 在德國學習建築的他,卻因為非洲經驗而有不同的思考邏輯、突破框架創作。Kéré 始終緊守著本質,結合在地與全球視野、傳統與現代元素,呈現建築務實又浪漫的多樣性。

Kéré 為美國黃石國家公園附近的藝術空間 Tippet Rise Art Center 所設計的 Xylem(2019)。(Photo Credit:The Pritzker Architecture Prize 提供©  Iwan Baan 

Xylem(Photo Credit:The Pritzker Architecture Prize 提供©  Iwan Baan  
2019年加州科切拉音樂節裝置作品 Sarbalé Ke。(Photo Credit:The Pritzker Architecture Prize 提供©  Iwan Baan 
2019年加州科切拉音樂節裝置作品 Sarbalé Ke。(Photo Credit:The Pritzker Architecture Prize 提供、© Iwan Baan
 
「Diébédo Francis Kéré 在資源極度匱乏的土地上踐行著開拓性的建築事業——為促進地球及其居住者的可持續發展不懈努力。他是一位建築師,更是一名奉獻者,在那些常常被世界所遺忘的土地上,他為不計其數的民眾改善居住條件和生活體驗。凱雷的建築作品集美觀、謙遜、大膽和創新於一體,以建築品格和個人風範的完美統一,他堅定地承襲了普立茲克建築獎的使命。」——2022年普立茲克建築獎。

The Pritzker Architecture Prize:www.pritzkerprize.com/laureates/diebedo-francis-kere

延伸閱讀 More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