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 工業 Industrial

「預見荷蘭‧未來設計—Made In Brainport」台北特展,遇見設計打造的美好未來(上)

還記得 MOT/TIMES 在日前對「荷蘭設計週」(Dutch Design Week)所推出的相關報導嗎?想必讀者們對今年的主題「前進美麗新世界」(Entering a Brave New World)印象深刻,而藉由設計師們實用中卻相當前衛大膽的展品,以及這屆策展人 Hans Robertus 專訪時所講述的荷蘭設計精神,讓人都對這個既感性又理性的國家充滿好奇。

 

不過,現在大家不用花上近 17 個小時飛到當地,就能親身體驗荷蘭設計兼具創新、人性與高科技的多元面貌,因為「預見荷蘭‧未來設計—Made In Brainport」特展(以下簡稱「預見荷蘭」)自 12 月 4 日起在台灣設計館登場,你可以看到荷蘭人如何利用最新科技、工藝,以及簡單卻令人會心一笑的創意,設計出領先歐美各國的作品,好比說利用菌種培養技術打造出的有機花瓶《Mould》,將塑膠袋轉化為全新的編織細線《Precious Waste》,可以直接放置微波爐加熱的單人份砂鍋《Tied-up》......。「預見荷蘭」將以科技、福祉、環境、農業、地方與工藝等 6 大面向,展出材質與概念皆創新前衛的設計,讓你我也可以試著想想未來的世界會是什麼美好模樣。
在前幾篇「荷蘭設計週」的報導中,各位對「恩荷芬」這個城市名並不陌生,但對於「智慧港」(Brainport)可能就一頭霧水。整體來說,荷蘭政府目前規劃出3 大「港」區,分別是擁有世界最大海港的「鹿特丹海港區(Rotterdam Seaport)、身為國際機場城市典範的「阿姆斯特丹史基浦航空城」(Amsterdam Airport Schiphol),以及致力於開放式創新設計與高科技發展的「恩多芬智慧港區」(Brainport Eindhoven),而恩多芬市目前也幾乎和智慧港畫上等號。
 
恩多芬智慧港區的「六度智慧型社會」概念
 
以恩荷芬市為發展核心的智慧港區,曾被「智慧城市論壇」(Intelligent Community Forum)評選為「2011 年全球最聰明的城區」(the world’s smartest region)之一,對歐洲文化和經濟區域也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地位(註 1)。不過,恩荷芬智慧港為何在設計上具有十足的重要性呢?在 4 日的開幕記者會上,恩荷芬市副市長 Mary Ann Schreurs (如左圖)特別到場致詞,她表示,恩多芬市長期被外界稱為「科技與技術為主的工業大城」,然而一次因緣際會,她在2003 年時受邀參觀「荷蘭設計週」,起初對設計並不了解的她,卻因此大受啟發,「原來不是只有『科技』能解決問題,好的設計也能創造美好的未來,讓生活變得更簡單。」
 
因此,從 03 年開始,恩荷芬市便推出一連串的國際性專案,希望藉由智慧港區設計與科技的力量來推動各個產業面,像是飛利浦設計中心(Philips Design)致力於醫療設備研發與整體設計,讓醫院充滿人性,不再只是個冷冰冰、令人懼怕的地方,而這也正是「設計解決生活困境」的美好見證之一。而恩荷芬市也注意到高齡化社會問題,因此包括恩荷芬設計學院(Design Academy Eindhoven)和恩荷芬科技大學(Eindhove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恩荷芬理工大學(Technische Universiteit Eindhoven)等院校,也都開始針對飲食、老人生活起居與醫療照護等各層面著手設計,希望達到「早期預防,早期治療」的效果,並且減少不必要的醫療資源。
 
而荷蘭政府現在也積極推動「智慧港2020」(Brainport 2020)發展計畫,將重點擺在高科技材料、食物、汽車、設計、居家、保健和能源,「預見荷蘭」特展策展人 Zuzanna Skalska 則是以「六度分隔理論」(Six Degrees of Separation,請見註 2)出發,將科技、福祉、環境、農業(飲食)、地方與工藝等 6 大面向與關係網絡串連,藉由學生與設計師的作品、影片和互動科技等方式,展現出恩多芬智慧港的「六度智慧型社會」大致輪廓(Six Degrees of Smart Society,如下圖)。

智慧港區所規劃的「六度智慧型社會」
(Photo credit:Made In Brainport, Six Degrees of Smart Society)

 

科技研發打造奇蹟般美好生活 

其實在智慧港區,設計和科技早已被接結起來,但如何應用新科技使人們的生活變得更加美好、甚至有無限可能性的發生,這就是荷蘭設計師們希望探索的。好比說由恩荷芬理工大學工業設計系學生 Paula Kassenaar 創作的畢業專題作品《Soft Interiors》(參見下面的左、右上層 2 張圖),就是將燈具材質再次創新,把極為輕薄柔軟的紡織品結合無線充電電池與充電版,讓人實在百思不解:「究竟燈源是什麼?」。《Soft Interiors》不僅讓燈具從死板且硬梆梆的外型帶入為柔軟布料的新境界,更營造了溫暖且充滿童心的居家氛圍。此款設計目前仍為在發展中的原型作品,但 Lilian Van Stekelburg 卻表示,這位女性設計師打算日後量產為衣服或窗簾,為室內與或時尚設計提供了無限發展的可能性。
 
荷蘭新銳設計師 Dirk van der Kooij 過去就曾經以《Endless》系列座椅獲得 2011 年「柏林國際青年設計展」( DMY Berlin ),如今,藉由現場影片和 Alexander Pelikan 的解說,讓編輯對這件作品大為驚嘆(請見下方左、右下層 2 張圖)。「Endless 系列的原料其實是舊冰箱的碎片,設計師 Dirk van der Kooij 先讓過去被淘汰的汽車焊接機器人 Herman 「學會」連續噴射融化塑膠絲的技術,再依照原先輸入的設計圖,以層層疊加的方式製成,而這樣靈巧性高的生產模式,也就省去了手工製作所需要的昂貴開模成本。」Alexander Pelikan 解釋著作品概念,而這除了是件利用科技解決家具製作成本的成功案例,也預示了未來世界裡自動化機器人將為我們的生活帶來更多便利性。

上層:由  Paula Kassenaar 以紡織品做成了《Soft Interiors》燈具,右圖為現場展示品。
下層:新銳設計師 Dirk van der Kooij 利用「塑膠射出」(plastic injection)手法,將廢冰箱碎片層層堆疊出的《Endless》單人椅,左圖為現場實品照。(Photographs by MOT/TIMES、Rene van der Hulst)
 
利用設計喚醒地方文化省思
 
在現在的智慧城市中,都會與鄉村的界線似乎越來越模糊,因為城市影響著鄉村,而鄉村也變得更都市化,在這樣交互影響的情況下,使得理性和情感之間的界限逐漸模糊。因此,「預見荷蘭」特展也希望藉由在地化可重複利用的原料,設計出一件件帶有家鄉情感、社會貢獻的作品。
 
中國傳統剪紙藝術遇上現代的雷射切割科技,將以什麼風貌呈現?Lilian Van Stekelburg 曾到過亞洲各城市旅遊,後來造訪中國大陸發現了剪紙工藝,激起她很多創作靈感,但她捨棄剪刀、選擇雷射切割機器,將自己的家鄉恩荷芬市的歷史建築,以新興科技結合複雜美麗的剪紙技法,師父用剪刀剪紙就夠令人膽顫心驚了,更何況是運用鋒利的雷射光切割技術,所有程式都必須精準輸入,否則一個不小心,某棟建築的窗格被割斷,這整件作品就得重頭再來。也許,雷射切割運用在設計上已見怪不怪,但 Lilian Van Stekelburg 卻經由機器將剪紙藝術提升至另一個層次,更讓飛利浦舊總部大樓栩栩如生地在工業不織布上重生,幻化為《Eindhoven Wall Hanging》(如左上圖),透過光影帶出現代感十足的工業城市氣息。
 
由 Lonny van Ryswyck 和 Nadine Sterk 組成的荷蘭設計工作室「Atelier NL」,也期盼藉由手工陶器餐盤專案《Drawn from Clay》,表達出他們對荷蘭的愛。皇家蒂士拉馬肯陶瓷公司(Royal Tichelaar Makkum)可以說是現今荷蘭第一家、也是唯一家採古法與純手工製造的陶瓷廠,而他們在 2009 年和 Atelier NL 攜手推出系列商品。Atelier NL 依循馬肯陶瓷利用在地原料製作陶瓷的精神,走遍荷蘭各個城鎮,總共收集了 6 處不同地方的坯土。

雖然這一系列晚宴餐具外表看起來簡單無奇,但由於每個地方坯土所富含的礦物質成分不同,最後窯燒出來的碟碗竟然就各自成色,而且這些器皿都未加入其他礦石配方,是不是相當神奇呢?另外一個特別之處,在於每件作品上都烙上坯土的來源以及內含礦物質的組成程度,讓你即使無法造訪該城該鄉,也能有親歷其境的感覺,可以說是這次展覽最具荷蘭當地特色的代表作品(可見下方展品圖)。

 
                    
 
這個特展實在還有太多令人嘆為觀止的有趣設計,真的很難用一篇報導的篇幅就完整介紹給大家,因此話不多說,趕緊跳到「預見荷蘭」特展下篇!

延伸閱讀 More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