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 建築 Architecture

「城市實驗‧兩個行動」特展:迷你建築與大台北城的互動對話

現在,請你回想,在你眼裡、心裡、腦裡的「中山區」是什麼面貌?精品業、婚紗店與林蔭大道並呈的中山北路?酒店、旅館、理容按摩林立的林森北路?抑或是鐵皮屋和出租套房交雜的老舊公寓?
 
其實,以上答案都沒有錯,但無論你是中山區區民、台北市市民,或是從外縣市來到大台北城工作的人,你是否對居住空間如此狹小感到無奈?抑或曾經幻想、期待台北城該有的美好輪廓?那就來中山創意基地 URS21 吧!因為,實踐大學建築系主任蕭有志以及「建築繁殖場」兩組人馬,以「都市生態」、「都市社會」和「都市設計」三組調查研究報告為基礎,創作出兩件小規模、游擊性的實作作品,企圖在「城市實驗‧兩個行動」特展中,直接與都會區、甚至城市系統互動對話!

來聚盛里晴耕雨讀——蕭有志的「都市耕讀小屋」

蕭有志在過去就不斷嘗試以微型空間創作和都市環境做碰撞,好比說 2009 年採用可回收的環保建材製成游移的《搖籃書房》,2011 年則以台灣建築特有的異象「鴿子屋」為基調,利用柳安木和底座滾輪,打造出「可拆卸組合、隨處落腳」的《自由小屋》。而這次的作品《大量交織之都市耕讀小屋》(以下簡稱「都市耕讀小屋」則揉合了蕭有志的濃濃鄉愁。

出身於嘉義農家子弟的蕭有志,對中山創意基地附近巷弄裡的老舊磚瓦矮房子興味十足,因為這就好像台灣早期常見「雞犬相聞」的農村景象,讓他感到熟悉;而而聚盛里里長更在中山創意基地 URS21 認養綠地、改造為「友誼農場」,里民們以堆肥方式重出多樣的可食葉菜及果樹,也反映出人們心中渴望親近自然、嚮往田園生活的願景。加上蕭有志對《湖濱散記》(Walden; or, Life in the Woods,見「文章註釋1」)封面上描繪的小屋充滿幻想(如左圖):一個附有小柴房、以木造魚鱗板覆蓋的木頭小房子,像極了每個人小時候在圖畫紙上塗鴉的美好家屋。

結合以上幾個特點,蕭有志首先將《湖濱散記》的小屋原樣稍作變化,改成單斜的屋頂與天窗,而立面各個向度都有特定功能;除此之外,這間小屋特別以台灣柳杉構築而成,為的是讓這一片應該疏伐的南投柳杉人造林,能夠有機會在住宅營造與生活中妥善利用,更讓人們得以重新親近木造建築,並且體會其特有的多節質地與豐富紋理。

中山創意基地 URS21 後方的大片草地已成為聚盛里里民的「友誼農場」、老人的「綠地槌球場」,以及不少團體舉辦假日活動的好地方。只是,這一大塊都會公共空間是否還有其他更積極的使用方式?或許,蕭有志的《大量交織之都市耕讀小屋》可以提供參考。(Photo Credits:蕭有志中山創意基地 URS21、忠泰建築文化藝術基金會)
 
都市耕讀小屋最重要也最有趣的地方,則是和中山創意基地周邊很常見的「小套房」相呼應(註:經過「都市社會組」的訪談後發現,裡面住戶多為單親媽媽,而中山區單親媽媽的比例甚至是全台北市最高的),僅僅 1.3 坪大的內部空間,卻包含了完整的居住需求,臥室、廚房、衛浴設備(乾溼合一的生態廁所、淋浴與可泡澡的木質澡盆)、工作室等一應俱全,為往後「一個人的居所」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也在這片里民共同經營的農場下,描繪出都市農耕生活的想像。

     

《大量交織之都市耕讀小屋》的內部空間實景。(Photo Credits:蕭有志、忠泰建築文化藝術基金會)

然而,在這個看似浪漫、引人遐想的木造結構體中,卻也同時觸碰了台灣建築環境的敏銳議題:為什麼持續誇大的百坪豪宅越蓋越多,月領 22 K 的年輕人們卻連租個房子也很困難?而這群年輕世代的最低限住宅需求又是什麼?或者,在 22 K 的現實壓力下,「屬於自己的家」仍然是可以存在的夢想嗎?

建築繁殖場的《城市絮語》,讓居民既是演員也是觀眾
 
相較於蕭有志以純粹木料創作出內斂沉靜的作品,台南藝術大學建築藝術研究所副教授呂理煌創辦的「建築繁殖場」,則以鋼材、木料與塑膠桶等複合材料,分別在中山創意基地的草地與屋頂上,構築出 5 件外放積極的建築裝置。「MDRVD 曾經對前期的 3 個調研提出看法:『一個小形的構造物,能夠進入城市、對城市進行擾動,進而帶動活力』而這也影響了我們這次不做大面積的變動,但是如何運用一個小的構造物,去擾動一個城市的活力,對建築繁殖場來說,是個很大的挑戰」呂理煌解釋《城市絮語》的創作理念。

(Photo Credit:建築繁殖場、忠泰建築文化藝術基金會)

除了呂理煌以外,領航員鄭乘騏與建築繁殖場的 10 位成員,今年年初便進駐基地一個月,實地了解周圍的文化、生態與地理環境後,便著手進行裝置構築。由五常街(現今的民生東路一段 23 巷)對過去的台北市來說是一條重要道路,因為它延續著中山區和松山機場,但隨著城市紋理的變化,這條道路卻慢慢沒落;而中山創意基地進駐後,中山區的居民怎麼看待它?因此,建築繁殖場希望可以藉由這些游擊性的建築裝置,重新為新五常街注入活力,使這塊基地具有城市渲染力,更帶動居民與之的對話關係。

呂理煌也提到:「一個城市是否宜人,它的『休憩品質』就變得很重要,也就是有沒有一個可停留、觀望、坐下來好好休息的空間。」草地上的平台可以當作舉辦活動的舞台,更重要的意義,卻在於它變成了一個最真實的「環境劇場」,當居民遛狗或攜家帶眷在這片綠地上嬉戲時,老人們組隊槌球、居民辛勤種菜、樓頂上正有人體驗裝置……,成了一齣齣活生生上演的戲碼,彼此可以互相觀看眺望,因此,在這裡,每個人既是演員也是觀眾!

  

平台的斜坡與鋼管製成的小門,變成向對面居民與街道行人走向前活動駐足的「邀請函」,「進門」後,小孩可以盡情玩耍、情侶在草地上欣賞表演、寵物自由跑跳,在此處的每個人既是觀賞演出的觀眾、也是參與這個巨大環境劇場的演員。(Photo Credits:建築繁殖場、中山創意基地 URS21、忠泰建築文化藝術基金會)

而面對四周簇新的大樓,中山創意基地的屋頂相對而言卻像是個「荒漠」,因為它斬斷了前面廣場與後方農地的關係;另外,屋頂也是個「地景」,如何辨識某個人的家,屋頂就是最好的判斷方法。所以,設計團隊將最頂層變成了空中花園,並且在屋簷與屋頂處各建構了最小限度的居住單元(約莫可讓一個 180 公分的男生平躺坐臥與讀書,如右圖)與戶外院子,另一邊外型有如船體的主構築則積極地連貫草地、URS21 內部廣場與外在都會空間,藉以誘發社區居民的參與,同時隱性地形塑、改造整體環境的氛圍,無趣的天台至此變得活潑生動。

 

在屋頂主構築物的兩端可分別欣賞到中山區市景和夕陽西下的美景,更是欣賞星星與夜晚景致的絕佳空間。(Photo Credits:建築繁殖場、忠泰建築文化藝術基金會)

不過,建築繁殖場置於 URS21 屋頂的幾件構築物,除了企圖拉出一種多角觀望的視覺張力外,更挑戰參與者的心理安全極限,在至高處邊緣欣賞夜景與夕陽,對許多有懼高症的人而言,應該是一道又愛又恨的心理關卡啊!

延伸閱讀 More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