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生活嘮叨荷蘭設計】蓋新屋、改舊房,創造居住好品質(上)
看過了荷蘭人如何在食與行的日常生活中發揮創意後,本月「從生活嘮叨荷蘭設計」專欄將從荷蘭人的居住環境談起,一般來說,荷蘭都市計劃中的住宅設計可大致分為兩個方向,一為新建築的設立開發,另一則為舊建築的改造再利用,接下來就跟著荷蘭資深作者一起來看看叱咤全球的荷蘭建築師們如何蓋新屋、改舊房,打造他們自己的理想家園。
有一次台灣朋友來歐洲自助,投宿筆者家幾晚,歡喜迎接進門後,當然要介紹一下家中配置,朋友看完窗外景致後下了個評語:「妳住得還挺爽的嘛!」筆者立即開玩笑地回答說:「在荷蘭,只有窮人才住這種社會住宅公寓 (Social Housing)。」
當然某個程度來說也是事實,荷蘭政府以分發補貼的方式幫助低收入戶租屋,大部分都進駐社會住宅。這些住宅品質與一般住宅沒什麼兩樣,形式多樣化有新、有舊、有公寓、有房子,在同一條街道上,還真不容易分辨出哪些才是屬於社會住宅。
位於荷蘭西南貝亨奧普佐姆(Bergen op Zoom)的社會住宅,適合老年人與年輕夫婦居住,主臥室與浴室皆設計於 1 樓,寬闊的窗台可以看到街道和前院花園。(Photo credit:Rubén Dario Kleimeer)
荷蘭人擁有的居住好品質,從最基本的社會住宅就可以看出個端倪,是什麼原因造就了這樣的一個好環境?是政策、是設計、是態度:一種尊重「人人都有居住權」的態度。
好的居住品質不單是棟外觀設計優美的建築物,更需要周圍環境的整體經營,因此大規模都市計劃絕對是良好居住品質的必要基石。
歐洲是社會住宅的發源地,荷蘭更擁有高達 34% 的社會住宅比例,使每個人都有合適的居所。
有別於台灣,荷蘭都市開發案皆由地方政府主導,直接收購私有地,擬定包含消費商圈、住宅社區、景觀綠地、公共設施的詳細藍圖,與人民、專家一同進行對話討論後,才進入執行階段。計劃落實過程中,由公家機關先完成公共建設,再將地上權交由私人企業進行建造發展,因此地方政府不只扮演絕對主動的開發者角色,也是土地的擁有者,至今荷蘭 80% 的土地皆為國有,讓炒作地皮的不肖業者難以介入。
當國家擁有絕大多數土地資源,且與專家和人民討論後,才能全面關懷社會人文、尊重自然環境,創造全國居住環境的好品質。
關懷社會
在二次世界大戰後,荷蘭因戰後重建、人口增加,出現房屋供給嚴重短缺的現象,處處可見住宅興建,直到近十幾年又為滿足都會區人口快速成長,政府進行多項超大型住宅區興建計畫。
荷蘭阿姆斯特丹東邊的 IJburg 是人造島嶼區,由運輸航道中挖上來的沙子建成,未來將可提供至少 4 萬 5 千位居民入住。
其中以阿姆斯特丹東側的 IJburg 最為引人注目,總共將造 10 個人工島,提供至少 4 萬 5 千位居民 1 萬 8 千戶的新式建築,群島上除了優質規劃的公共空間和設施外,制定包含社會住宅的不同層級社區,兼顧了居住品質、族群融合、社會正義等平衡發展要素。
荷蘭建築事務所 Marlies Rhomer 在 IJburg 河上規劃的水上住宅,每棟建築都是由 3 層自由布置的住宅單元組成,最底層則與水面融合,居民可根據需要在住宅上加建花園、陽台等。
不是只有大城市才享有如此周全的優質開發,Spijkenisse 小鎮請來明星建築事務所 MVRDV 設計規劃「Library Quarter 住商混合社區」,裡頭包含著名的公共圖書館「書山」(Book Mountain)、社會住宅、商用辦公室、超市、停車場。整區房屋和公寓外觀造型像是傳統建築,但從屋頂到牆面、到地板皆以磚塊鋪飾,不但營造出社區的整體視覺效果,且展現當代建築的革命新意,讓小鎮居民也能享受設計感極佳的居住品質。
荷蘭建築事務所 MVRDV 為 Spijkenisse 小鎮規劃設計了圖書館、社會住宅、商用辦公室、超市、停車場,為突顯 Spijkenisse 過去的農業文化,MVRDV 更參考荷蘭傳統農舍的造型將整區房屋和公寓外觀打造得像是傳統建築。
MVRDV 替 Spijkenisse 打造了一座高 5 層樓、總表面積約 9300 平方公尺的公共圖書館「書山」(Book Mountain)。
關懷人文
住屋市場上還有另一種特殊需求,那就是退休住宅。
荷蘭人到了某個年紀搬進退休中心的比例很高,到處皆有大大小小專為銀髮族所設計的住宅區,退休住宅品質無可挑剔。舉個都會區中最具經濟效益的案例來說:由 Francine Houben 領軍的 Mecanoo 建築事務所,就曾在恩荷芬設計了「輔助生活中心」(Doornakkers Assisted Living Facilities) ,整合退休住宅、健康中心、社區學校、購物中心、停車場,總體規劃以保留最多開放綠地空間為準則,促進中心與當地居民之間的互動關係,使中心不至於太過孤立。
Mecanoo 建築事務所在恩荷芬設計的輔助生活中心,將退休住宅、健康中心、社區學校、購物中心、停車場整合起來,保健中心、藥局和中庭空間等設施皆是針對銀髮族的需求所特別規劃。
看護中心的 1 樓部分為藥房和保健中心,提供全面人性化的醫療設施和服務,樓上每戶住家設有室內玻璃帷幕長廊,無障礙空間讓輪椅、電動車可自由進出、停放;退休住宅區則具較私密安靜的中庭空間,半下沉式車庫頂鋪上木夾板成了平日休憩的平台,屋頂空中花園也非常適合與老伴閒話家常,當然每戶也都具有私人陽台的空間規劃。
另外,附設幼稚園、小學、青年中心為社區注入無限的青春活力,許多設施皆針對銀髮族的特別需求所設計,充分顯示對「人」的關懷。
除了對原始人性的關懷外,文化保存與延續也是另一項重要的課題。古蹟如何改建成符合現代生活需求的住宅,且還能真實保存建築的歷史價值?在這一方面荷蘭人有他們的見解。
Coachhouse breukelen 前身是一棟始建於1760 年的老馬廄,近 300 年的歲月遺留下來充滿歷史感的馬具室、草料室等空間,荷蘭設計公司 Zecc Architects 選擇性地保留了許多馬廄的元素,用現代手法保存了珍貴的建築遺跡。
Zecc 事務所近期完工的 Coach House Breukelen 就是件經典代表作,由 1760 年古蹟馬廄改建成的住宅,先拆除內部不必要的格局,恢復馬廄原有寬敞開放的空間,保留具歷史意義的石槽、鐵架等關鍵元素,混搭配上現代風格的室內空間設計,雖然矛盾但卻創造出一股強烈的獨特氛圍,巧妙地讓建築遺跡活了起來,證明歷史不再是種過去式,而是現代在進行式。
當然某個程度來說也是事實,荷蘭政府以分發補貼的方式幫助低收入戶租屋,大部分都進駐社會住宅。這些住宅品質與一般住宅沒什麼兩樣,形式多樣化有新、有舊、有公寓、有房子,在同一條街道上,還真不容易分辨出哪些才是屬於社會住宅。
位於荷蘭西南貝亨奧普佐姆(Bergen op Zoom)的社會住宅,適合老年人與年輕夫婦居住,主臥室與浴室皆設計於 1 樓,寬闊的窗台可以看到街道和前院花園。(Photo credit:Rubén Dario Kleimeer)
荷蘭人擁有的居住好品質,從最基本的社會住宅就可以看出個端倪,是什麼原因造就了這樣的一個好環境?是政策、是設計、是態度:一種尊重「人人都有居住權」的態度。
好的居住品質不單是棟外觀設計優美的建築物,更需要周圍環境的整體經營,因此大規模都市計劃絕對是良好居住品質的必要基石。
歐洲是社會住宅的發源地,荷蘭更擁有高達 34% 的社會住宅比例,使每個人都有合適的居所。
有別於台灣,荷蘭都市開發案皆由地方政府主導,直接收購私有地,擬定包含消費商圈、住宅社區、景觀綠地、公共設施的詳細藍圖,與人民、專家一同進行對話討論後,才進入執行階段。計劃落實過程中,由公家機關先完成公共建設,再將地上權交由私人企業進行建造發展,因此地方政府不只扮演絕對主動的開發者角色,也是土地的擁有者,至今荷蘭 80% 的土地皆為國有,讓炒作地皮的不肖業者難以介入。
當國家擁有絕大多數土地資源,且與專家和人民討論後,才能全面關懷社會人文、尊重自然環境,創造全國居住環境的好品質。
關懷社會
在二次世界大戰後,荷蘭因戰後重建、人口增加,出現房屋供給嚴重短缺的現象,處處可見住宅興建,直到近十幾年又為滿足都會區人口快速成長,政府進行多項超大型住宅區興建計畫。
荷蘭阿姆斯特丹東邊的 IJburg 是人造島嶼區,由運輸航道中挖上來的沙子建成,未來將可提供至少 4 萬 5 千位居民入住。
其中以阿姆斯特丹東側的 IJburg 最為引人注目,總共將造 10 個人工島,提供至少 4 萬 5 千位居民 1 萬 8 千戶的新式建築,群島上除了優質規劃的公共空間和設施外,制定包含社會住宅的不同層級社區,兼顧了居住品質、族群融合、社會正義等平衡發展要素。
荷蘭建築事務所 Marlies Rhomer 在 IJburg 河上規劃的水上住宅,每棟建築都是由 3 層自由布置的住宅單元組成,最底層則與水面融合,居民可根據需要在住宅上加建花園、陽台等。
不是只有大城市才享有如此周全的優質開發,Spijkenisse 小鎮請來明星建築事務所 MVRDV 設計規劃「Library Quarter 住商混合社區」,裡頭包含著名的公共圖書館「書山」(Book Mountain)、社會住宅、商用辦公室、超市、停車場。整區房屋和公寓外觀造型像是傳統建築,但從屋頂到牆面、到地板皆以磚塊鋪飾,不但營造出社區的整體視覺效果,且展現當代建築的革命新意,讓小鎮居民也能享受設計感極佳的居住品質。
荷蘭建築事務所 MVRDV 為 Spijkenisse 小鎮規劃設計了圖書館、社會住宅、商用辦公室、超市、停車場,為突顯 Spijkenisse 過去的農業文化,MVRDV 更參考荷蘭傳統農舍的造型將整區房屋和公寓外觀打造得像是傳統建築。
MVRDV 替 Spijkenisse 打造了一座高 5 層樓、總表面積約 9300 平方公尺的公共圖書館「書山」(Book Mountain)。
關懷人文
住屋市場上還有另一種特殊需求,那就是退休住宅。
荷蘭人到了某個年紀搬進退休中心的比例很高,到處皆有大大小小專為銀髮族所設計的住宅區,退休住宅品質無可挑剔。舉個都會區中最具經濟效益的案例來說:由 Francine Houben 領軍的 Mecanoo 建築事務所,就曾在恩荷芬設計了「輔助生活中心」(Doornakkers Assisted Living Facilities) ,整合退休住宅、健康中心、社區學校、購物中心、停車場,總體規劃以保留最多開放綠地空間為準則,促進中心與當地居民之間的互動關係,使中心不至於太過孤立。
Mecanoo 建築事務所在恩荷芬設計的輔助生活中心,將退休住宅、健康中心、社區學校、購物中心、停車場整合起來,保健中心、藥局和中庭空間等設施皆是針對銀髮族的需求所特別規劃。
看護中心的 1 樓部分為藥房和保健中心,提供全面人性化的醫療設施和服務,樓上每戶住家設有室內玻璃帷幕長廊,無障礙空間讓輪椅、電動車可自由進出、停放;退休住宅區則具較私密安靜的中庭空間,半下沉式車庫頂鋪上木夾板成了平日休憩的平台,屋頂空中花園也非常適合與老伴閒話家常,當然每戶也都具有私人陽台的空間規劃。
另外,附設幼稚園、小學、青年中心為社區注入無限的青春活力,許多設施皆針對銀髮族的特別需求所設計,充分顯示對「人」的關懷。
除了對原始人性的關懷外,文化保存與延續也是另一項重要的課題。古蹟如何改建成符合現代生活需求的住宅,且還能真實保存建築的歷史價值?在這一方面荷蘭人有他們的見解。
Coachhouse breukelen 前身是一棟始建於1760 年的老馬廄,近 300 年的歲月遺留下來充滿歷史感的馬具室、草料室等空間,荷蘭設計公司 Zecc Architects 選擇性地保留了許多馬廄的元素,用現代手法保存了珍貴的建築遺跡。
Zecc 事務所近期完工的 Coach House Breukelen 就是件經典代表作,由 1760 年古蹟馬廄改建成的住宅,先拆除內部不必要的格局,恢復馬廄原有寬敞開放的空間,保留具歷史意義的石槽、鐵架等關鍵元素,混搭配上現代風格的室內空間設計,雖然矛盾但卻創造出一股強烈的獨特氛圍,巧妙地讓建築遺跡活了起來,證明歷史不再是種過去式,而是現代在進行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