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ison & Objet Asia 2014】從未來之星看亞洲設計,直擊M&O ASIA新銳設計
第一屆「M&O ASIA亞洲家具家飾展」於日前圓滿落幕。除了之前提過的菲律賓設計師Kenneth Cobonpue獲得本屆亞洲年度設計師的榮譽之外,台灣設計師駱毓芬也抱回了新銳設計師的大獎。而其餘5位來自新加坡、菲律賓、香港、印尼與泰國的崛起之星,更是一探亞洲各國設計產業的窺角。
想針對蓬勃的亞洲設計一探究竟嗎?那不能不看看本屆的未來之星帶來哪些新鮮設計。
想針對蓬勃的亞洲設計一探究竟嗎?那不能不看看本屆的未來之星帶來哪些新鮮設計。
第一次舉辦的亞洲家具家飾展(Maison & Objet Asia,後文簡稱M&O ASIA),首次登場便吸引眾家媒體目光,包括《Wallpaper》、《Elle Deco》、《Surface》等國際設計雜誌都紛紛前來,好奇何謂亞洲設計?
M&O ASIA透過新加坡設計雜誌Surface Asia協助薦舉的20位設計師名單中,精選6位來自不同亞洲國家的新銳設計師,包括印尼Denny R. Priyatna(右1)、菲律賓Lilianna Manahan(右2)、台灣駱毓芬(右3)新加坡Melvin Ong(右4)、香港Mike Mak(右5)、泰國Sittichai Ngamhongtong(左3)。 (Photo Credit:M&O ASIA)
一如本屆新出爐的亞洲年度設計師Kenneth Cobonpue(上圖左2)的觀察:「相較於歐美設計以木料為素材,亞洲設計則常見竹、藤、麻等材質,或以編織工藝最具代表性。然而這股獨特的設計文化可說是好壞參半,因為雖能凸顯與西方設計的差異性,但卻增加設計間的高度同質性。」
不過想來Kenneth Cobonpue應該是窮緊張了,因為其他6位設計新星的創意發想,除了因應於亞洲各國不盡相同的設計產業環境之外,也追求同中求異的多變樣貌。而這般百花齊放的創作發想,不正是亞洲設計蓬勃發展的榮景嗎?
6組來自台灣、新加坡、菲律賓、香港、印尼及泰國的新銳設計作品,特別於展覽期間展示。(Photo Credit:Sittichai Ngamhongtong)
亞洲設計新星六精選:
1. Melvin Ong(新加坡):「乖誕中的靜謐美學」
來自展覽地主國的新銳設計師Melvin Ong,其作品有著一股低調美學,即使創作素材橫跨紙類、木材、金屬與混凝土等多項材質,作品卻是一貫的質樸低調。然而在造型上,Melvin Ong卻是力求突破常理,像是《Monolith》矮桌(下圖)與《Rok》紙鎮,表現了幾何菱形的裝飾藝術(Art Deco)風格。
Melvin Ong表示,由於新加坡沒有天然資源,其家具製造環境面臨很大的困難。例如這款《Itty Bitty》搖椅因為在地製造場無法生產,因此Melvin Ong特別送到峇里島的工廠製作,但沒想到來回運費卻高得嚇人,也因此Melvin Ong的多數設計皆為小型的手製作品。
2. 駱毓芬(台灣):「越在地,越時尚,有故事的台灣設計。」
台灣設計師駱毓芬,今年帶著自創設計品牌「CUCKOO」多件作品參展,將這些代表台灣「歷史文化」、「工藝技術」與「現代設計」的作品呈現在世人面前。而秉持著「推廣」與「傳承」台灣傳統竹製產業的理念,駱毓芬以南投竹編工藝為底、當代設計為形的創作手法,將台灣在地文化經驗轉化在生活器具當中。例如《汝玉板凳》(下圖)、《tutu椅》及《溫釋手提竹燈》等作品,便能在日用中再現傳統竹編文化與工藝精神。
《溫釋手提竹燈》是將一根竹管劈開後,以亂編技法編織、並一體成形的可提式桌燈。
3. Denny Priyatna(印尼):「透過設計,探索人與物件之間的關係。」
無獨有偶,Denny Priyatna的作品也深受印尼傳統文化的影響,例如《Phare》燈具(下圖)不但結合印尼籐製工藝,造型上也取材自印尼傳統的加丹木屋(Rumah Gadang)建築。而除了文化影響之外,人與物之間的微妙關係,更是影響Denny Priyatna的設計甚深。例如這款《Apolite》燈具,可藉由透明燈泡投射出美麗飾紋,若改以霧面燈泡,則展現朦朧的照明效果。這兩種不同的照明方式,使人對物體產生微妙的情緒變化,而燈具本身也超越了工具性的存在。
印尼設計師Denny Priyatna以藤條製作《Apolite》燈飾,並利用透明或霧面燈泡的照明效果,探索人與物之間的情緒關係。
4. Lilianna Manahan(菲律賓):「綜合科學與工藝的獨特設計。」
另一位新銳女設計師Lilianna Manahan,除了與本屆年度設計師Kenneth Cobonpue同樣來自菲律賓,更曾是他「Hive」設計團隊中的得意門生。不過Manahan的作品倒是與師父擅長的竹籐編織設計大相逕庭,例如《Asterisk》系列燈具(下圖)便有著黃銅金屬、幾何線條與力學結構的科技感設計。不過在師父的潛移默化之下,Manahan也相當喜愛編織的質感,因此她結合3D幾何線條與傳統布織設計,創作出《Stump》、《Fold》兩款椅凳作品。
圖左的《Fold》與圖右的《Stump》椅凳,結合了傳統菲律賓布織技術與色彩鮮豔的3D幾何飾紋。
5. Mike Mak(香港):「肯定讓你會心一笑的幽默設計」
相信有些人早已看過、或擁有香港設計師Mike Mak的《Big Big Pixel》系列作品(下圖),也喜歡他設計中的幽默感。而本次Mike Mak展出一系列以中文字體創作的作品,同樣也以他擅長的「視覺系」設計,讓使用者「一眼見笑」。例如以中文「月」字為形體的《Moon Reach Ladder》,立馬讓人明瞭這是一座用來摘月的梯子!而《Hua》花瓶與《Tian》水果盤的設計,則是以象形文字來表現作品的功能,是既直觀又寫意的創意。
6. Sittichai Ngamhongtong(泰國):「簡約與細節兼容並蓄。」
泰國設計師Sittichai Ngamhongtong的作品有著極簡、有機的設計概念,諸如幾筆線條構成的《Crosson》金屬單椅(下圖),以及木製《Pung Pung》面紙盒(最下圖)設計,都有著低限主義的風格。此外,不同於新加坡、印尼與菲律賓各國在設計資源的斷層現象,泰國的傳統產業由於沒有外移,因此可整合上下游設計產業鏈,並建立良好創意基底,也難怪泰國設計在近年能如此大放異彩。
M&O ASIA透過新加坡設計雜誌Surface Asia協助薦舉的20位設計師名單中,精選6位來自不同亞洲國家的新銳設計師,包括印尼Denny R. Priyatna(右1)、菲律賓Lilianna Manahan(右2)、台灣駱毓芬(右3)新加坡Melvin Ong(右4)、香港Mike Mak(右5)、泰國Sittichai Ngamhongtong(左3)。 (Photo Credit:M&O ASIA)
一如本屆新出爐的亞洲年度設計師Kenneth Cobonpue(上圖左2)的觀察:「相較於歐美設計以木料為素材,亞洲設計則常見竹、藤、麻等材質,或以編織工藝最具代表性。然而這股獨特的設計文化可說是好壞參半,因為雖能凸顯與西方設計的差異性,但卻增加設計間的高度同質性。」
不過想來Kenneth Cobonpue應該是窮緊張了,因為其他6位設計新星的創意發想,除了因應於亞洲各國不盡相同的設計產業環境之外,也追求同中求異的多變樣貌。而這般百花齊放的創作發想,不正是亞洲設計蓬勃發展的榮景嗎?
6組來自台灣、新加坡、菲律賓、香港、印尼及泰國的新銳設計作品,特別於展覽期間展示。(Photo Credit:Sittichai Ngamhongtong)
亞洲設計新星六精選:
1. Melvin Ong(新加坡):「乖誕中的靜謐美學」
來自展覽地主國的新銳設計師Melvin Ong,其作品有著一股低調美學,即使創作素材橫跨紙類、木材、金屬與混凝土等多項材質,作品卻是一貫的質樸低調。然而在造型上,Melvin Ong卻是力求突破常理,像是《Monolith》矮桌(下圖)與《Rok》紙鎮,表現了幾何菱形的裝飾藝術(Art Deco)風格。
Melvin Ong表示,由於新加坡沒有天然資源,其家具製造環境面臨很大的困難。例如這款《Itty Bitty》搖椅因為在地製造場無法生產,因此Melvin Ong特別送到峇里島的工廠製作,但沒想到來回運費卻高得嚇人,也因此Melvin Ong的多數設計皆為小型的手製作品。
2. 駱毓芬(台灣):「越在地,越時尚,有故事的台灣設計。」
台灣設計師駱毓芬,今年帶著自創設計品牌「CUCKOO」多件作品參展,將這些代表台灣「歷史文化」、「工藝技術」與「現代設計」的作品呈現在世人面前。而秉持著「推廣」與「傳承」台灣傳統竹製產業的理念,駱毓芬以南投竹編工藝為底、當代設計為形的創作手法,將台灣在地文化經驗轉化在生活器具當中。例如《汝玉板凳》(下圖)、《tutu椅》及《溫釋手提竹燈》等作品,便能在日用中再現傳統竹編文化與工藝精神。
《溫釋手提竹燈》是將一根竹管劈開後,以亂編技法編織、並一體成形的可提式桌燈。
3. Denny Priyatna(印尼):「透過設計,探索人與物件之間的關係。」
無獨有偶,Denny Priyatna的作品也深受印尼傳統文化的影響,例如《Phare》燈具(下圖)不但結合印尼籐製工藝,造型上也取材自印尼傳統的加丹木屋(Rumah Gadang)建築。而除了文化影響之外,人與物之間的微妙關係,更是影響Denny Priyatna的設計甚深。例如這款《Apolite》燈具,可藉由透明燈泡投射出美麗飾紋,若改以霧面燈泡,則展現朦朧的照明效果。這兩種不同的照明方式,使人對物體產生微妙的情緒變化,而燈具本身也超越了工具性的存在。
印尼設計師Denny Priyatna以藤條製作《Apolite》燈飾,並利用透明或霧面燈泡的照明效果,探索人與物之間的情緒關係。
4. Lilianna Manahan(菲律賓):「綜合科學與工藝的獨特設計。」
另一位新銳女設計師Lilianna Manahan,除了與本屆年度設計師Kenneth Cobonpue同樣來自菲律賓,更曾是他「Hive」設計團隊中的得意門生。不過Manahan的作品倒是與師父擅長的竹籐編織設計大相逕庭,例如《Asterisk》系列燈具(下圖)便有著黃銅金屬、幾何線條與力學結構的科技感設計。不過在師父的潛移默化之下,Manahan也相當喜愛編織的質感,因此她結合3D幾何線條與傳統布織設計,創作出《Stump》、《Fold》兩款椅凳作品。
圖左的《Fold》與圖右的《Stump》椅凳,結合了傳統菲律賓布織技術與色彩鮮豔的3D幾何飾紋。
5. Mike Mak(香港):「肯定讓你會心一笑的幽默設計」
相信有些人早已看過、或擁有香港設計師Mike Mak的《Big Big Pixel》系列作品(下圖),也喜歡他設計中的幽默感。而本次Mike Mak展出一系列以中文字體創作的作品,同樣也以他擅長的「視覺系」設計,讓使用者「一眼見笑」。例如以中文「月」字為形體的《Moon Reach Ladder》,立馬讓人明瞭這是一座用來摘月的梯子!而《Hua》花瓶與《Tian》水果盤的設計,則是以象形文字來表現作品的功能,是既直觀又寫意的創意。
6. Sittichai Ngamhongtong(泰國):「簡約與細節兼容並蓄。」
泰國設計師Sittichai Ngamhongtong的作品有著極簡、有機的設計概念,諸如幾筆線條構成的《Crosson》金屬單椅(下圖),以及木製《Pung Pung》面紙盒(最下圖)設計,都有著低限主義的風格。此外,不同於新加坡、印尼與菲律賓各國在設計資源的斷層現象,泰國的傳統產業由於沒有外移,因此可整合上下游設計產業鏈,並建立良好創意基底,也難怪泰國設計在近年能如此大放異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