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 建築 Architecture

紐約古根漢美術館年度必訪大展,Rem Koolhaas:鄉村才是未來!我們不該只關注城市

2020年,紐約古根漢美術館邀請建築大師Rem Koolhaas及OMA的研究團隊AMO聯手策畫年度大展《鄉村,才是未來》(Countryside, The Future)!來到紐約,千萬不要錯過。
曾著有《狂譫紐約》、《S,M,L,XL》、《Project Japan》,長期關注城市演變的Koolhaas,這次觀察的視角,卻非城市,而是「鄉村」!


Photo Credit: Photography by David Heald © Solomon R. Guggenheim Foundation)

為什麼在21世紀,我們該把目光轉向鄉村?他曾說道,「現在全世界的鄉村,根據不同環境、不同條件,都已發生劇烈的變革,對於鄉村的研究卻屈指可數。未來世界的目光,應該回到鄉村、聚焦於鄉村。」
 
雖然根據聯合國的「世界都市化調查」指出未來一半的人口將居住於城市,但Koolhaas認為若就面積而言,其實全球98%的面積都屬於鄉村,為什麼我們不將目光轉回至鄉村呢?


由左至右:策展人Rem Koolhaas; 古根漢博物館建築與數位類策展人Troy Conrad Therrien、策展團隊AMO總監Samir Bantal(Photo Credit: Photography by Kristopher McKay © Solomon R. Guggenheim Foundation, 2019)

就像MOT TIMES 2019的年度專題「重回地方,望向明日城市」中所提到的,在未來,城鄉不該分割,鄉村與自然的生態、人口、經濟都與城市相互影響。而鄉村本身也因著全球暖化效應、市場經濟、美國科技公司的成立、中國的政治力等不同因素,正面臨著劇烈改變,卻沒有人看見他們。
 
在這次的古根漢年度大展中,藉由AMO的實地調查,Koolhaas解構鄉村的六大面向,切入討論被當代忽略的「鄉村」。我們特別挑出4大亮點,一同思索鄉村可以帶給我們什麼樣的未來啟示!


Photo Credit: Photography by David Heald © Solomon R. Guggenheim Foundation)


(Photo Credit:OMA)

亮點1:當廢棄村落變成養生度假村,原有的文化與創意去哪了?
在「休閒與旅行」主題中(Leisure and Escapism),Koolhaas就提問著過往的鄉村其實扮演著創意人們的靈感泉源之地,如果笛卡爾不是生活在鄉村中,還會有幾何學的出現嗎?
 
然而,如今鄉村在資本主義下,卻被高達4.5兆的養生健康產業簡化為奢華養生度假村,鄉村中的文化與創意彷若不再重要,留下的只有形式,卻失去了精神。例如將義大利的廢村變為頂級奢華的Spa空間、將中國村落變為養生度假村等,都揭示著鄉村的文化性正逐漸淡化稀薄。


(Photo Credit:Photography by Laurian Ghinitoiu、courtesy AMO)

亮點2:政策決定了鄉村的命運,鄉村影響著我們的未來
不管是城市或鄉村,都無法脫離政策的影響。在這個主題中,透過 8個案例去提問著,「政策」或是「未來願景」如何影響提升產能、提升糧食安全等不同議題。


(Photo Credit:Photography by Laurian Ghinitoiu、courtesy AMO)

糧食長期仰賴海外進口,對一個國家而言其實相當危險,因為相當容易受到提供糧食的出口國、鄰近國家牽制。例如在過去的卡達,其實長期面臨著90%的食物必須仰賴進口的糧食安全困境,其中50%更源自沙烏地阿拉伯;2017年,沙烏地阿拉伯與卡達斷交,並且封鎖卡達的糧食陸路,全國甚至面臨斷糧處境。
 
但卡達只花了一晚就突破了這個困境,超市架上空無商品的狀態僅維持了一天,他們究竟是如何做到的?因為早在2007年,卡達就為這樣的危機時刻在做準備,不僅長期透過大數據準確監測市場,以便能預測市場所需,同時擴大合作的糧食出口國。如今,卡達更透過高科技農業,於鄉間興建Hassad Food與Balanda Farm,讓一個糧食自給率不到10%的國家,成功提升至30%蔬果自產、100%奶製品自製,甚至還能出口賣到美國。
 
政策下出現的鄉間,支持了整個國家主要的糧食命脈。


(Photo Credit:Photography by Laurian Ghinitoiu、courtesy AMO)
 
亮點3:鄉村其實是面向未來的前驅者
展覽中透過第一手照片與當地人所撰寫的文字或故事,呈現在中國、美國、歐洲、非洲所進行的各種不同嘗試。例如歐洲的村落如何成為包容接納難民們的避難所?肯亞如何透過創新與現代化的科技,改善鄉村生活?
 
這些新的鄉鎮規劃、新的媒體議題操作方式等,都將帶給我們另一種新思維去思考未來。


(Photo Credit: Photography by David Heald © Solomon R. Guggenheim Foundation)
 

亮點4:自然該如何被保存
自然可以被如何保存?我們可以開放企業購買自然保留地嗎?我們該採取生物多樣性之父、兩度普立茲獎得主愛德華‧威爾森(E.O Wilson)所提倡的「半個地球」(Half Earth)理論,明確劃分必須被保留的自然棲地和人們使用的區域,將一半的海洋及大地還給其他生物物種?或是選擇「共享」(Shared Planet)的概念,重新改變我們的生活型態與社會運作模式,如同原住民們尊重自然,適當妥善的運用自然資源?(其實目前地球有1/4的土地仍是由原住民部落居住,我們是不是能像他們與自然平和共存呢?)

這一切的選擇與決定,影響的不僅是鄉村與自然,更影響著未來的食物生產鏈、農業發展,以及最核心的探問,我們想要一個怎樣的生活?

 
Photo Credit: Photography by David Heald © Solomon R. Guggenheim Foundation)

鄉村本就擁有多元的面向,如同此次的另一位策展人AMO總監Samir Bantal所認為,透過重新發現鄉村中的創意,你會發現我們總是認為慢步調的鄉村,其實相較於城市,更為敏捷且柔軟回應一切變動。

延伸閱讀 More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