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張莉:藝術不是全部,人生才是
陳張莉現在的生活重心幾乎都在紐約,一年回台 2、3 趟,這次因為在 MOT/ARTS 舉辦的一場個展,因此有了回台與大家見面的機會,與大家聊聊此次展覽,聊聊創作心得,但說著說著發現,認真感受生活似乎佔據了比創作更重要的部分。偶爾早晨起來後,陳張莉會從家裡步往工作室,查看當天工作室附近電影院的電影播映時間,若看到有興趣的電影,陳張莉也就不多作猶豫地前往;現在的日子陳張莉不刻意安排每日行程,不一定必須作畫,也許是一場電影,在電影裡感受不同國家、民族的民俗風情,然後再回到真實世界,泡杯茶,聽聽音樂,看看文章,或是進行創作,現在的生活對陳張莉而言,每件事都很好。
關於生活,陳張莉緊接著提到她現在手邊有很多關於烹飪的書籍,轉開電視也只會看烹飪節目,而且自己的 Facebook 裡幾乎每張照片都是集體聚餐大合照,原來,也愛烹飪的陳張莉,常常邀請工作室附近的藝術家嚐嚐她的手藝,「這些藝術家都是我的實驗品」陳張莉這樣笑說。而從台灣到紐約的年輕創作者們,也多嚐過陳張莉的手藝,大家都會集體邀約前往陳張莉的工作室,除了祭自己的五臟廟外,這裡也是大家聚會的好場所,分享自己的創作,對於生活藝術的觀察,或是交換藝文新知。
藝術、繪畫、音樂、電影、美食,這一切都是美好生活的組成元素,聽著陳張莉訴說著對於生命的珍惜,外頭的雨也漸漸停歇,「當生命走到某一階段以後,才真正了解到人生才是你的大課題,而藝術只是人生裡面的一部分。生命與生活,本身就已經很有意思了。」確實,人生是一張最簡單的畫布,而每個人都是自己生命的藝術家。
Q:您曾說過「藝術不是你的全部,人生才是」,可否談談這樣的想法?
A:當生命走到一階段以後,才真正了解到人生才是你的大課題,藝術只是人生裡面的一部分,這樣才能看得更大,更全面,若一切都是藝術,那人生就會變得很窄,所有的東西在創作裡都是養分,你涉獵得越多你作品就越豐富,這是很自然流露的,不是刻意添加上去的。
Q:您是到什麼時候才體悟到這樣的想法?
A:當遇到生命中比較大的轉折,你才能看到生命的另外一面。經歷過一場大病,有種重新活過來的感覺,也覺得應該更加珍惜生命才對,因為如果你沒有生命,那就什麼都不能做。在國外那麼多年,學到的也只是讓眼界打開,其他都差不多,在台灣的資訊是很快的,而在國外真的會覺得自己比較渺小,因為好的人才,優秀的創作者太多了,每一個人去都有野心阿,想得通的人就比較快樂。
Q:那您剛去的時候會想不通嗎?
A:當然,每個人去都是有野心的,想說幾年以後會怎樣。有夢想、理想很好,但是最後夢都會醒阿。
Q:可以請您談談這次的創作嗎?
A:這次會提到作品中的音樂性,主要是因為這幾年的創作,尤其是黑白系列以後,畫面中有很多留白,所以更能看到之中的流動感,就會覺得裡面有音樂性。
確實音樂在我生活裡佔了很重要的一部分,就像吃飯睡覺一樣,並不會特別想要不要聽音樂,或現在想聽什麼音樂。在我這些作品中,有些比較像小品,有些比較柔和,若說我某一幅作品是哪一個音樂家,這樣講太狹隘,一開始創作,也不會想到「我要用音樂」,其實很多東西都是慢慢形成的,對我來說,所有東西都是感覺最重要。
Q:那您的創作方式是?
你可以在我的作品中看見拼貼的東西,這是我比較喜歡的,因為我都在地上創作,所以會有很多顏料留在地上,然後它們就會慢慢結合到你自己無法預期、掌握的地方,那很好玩也很傷腦筋,必須一直配來配去,這就是我大致的創作方式,有貼的、流的、灑的、潑的,混在一起,讓畫面很有速度感,能感覺到水在流動。
Q:那在這次展出的作品中,有比較特別或別有意義的作品嗎?
我最喜歡用在這次展覽主視覺的這幅作品,因為這張的色彩、韻律我非常喜歡,而這一系列的創作也是從這張開始。另外,另一面牆上的 3 張紅色作品,感覺也很好,我的作品很少是全部採用紅色創作,這 3 張的創作時間點剛好經歷司徒強生病跟過世,司徒強很喜歡這種紅色,所以這系列作品也是在紀念好朋友司徒強。
Q:創作過程有沒有自我投射的部分在?
A:我的創作都有一種內在的感覺,而這種內在感覺就是外在環境帶給我的影響,都與我自身有關,是我看這個世界,大自然的現象的反映。
Q:可以分享紐約藝術圈的現狀嗎?
A:紐約本身就是一個大學校,在路上看到的、走的、碰到的,都可以變成創作元素,建築、設計、人,紐約這個大環境真的看都看不完。在紐約畫廊的環境真的很蓬勃,大的畫廊有資金,佔據在黃金地段,以前紐約下東城是一個比較荒廢的地方,近幾年也開始有畫廊在下東城設點,特別的是,下東城的畫廊很多都是老闆自己一個人開畫廊、顧畫廊,這類型的老闆就是真的喜歡藝術的人,他們提供給年輕藝術家展覽的空間,接著,也就帶動了餐館與一些有特色、稀奇古怪的店家開始營業。
Q:除了創作外,您平日還會作些什麼休閒活動?
A:現在的生活雖然沒有每天都到畫室,但是創作就是在腦海裡,如果一定要進畫室畫畫,那藝術真的就是全部,人生還有很多好玩的東西,紐約本身就是一個大學校,在路上看到的、走的、碰到的,都可以變成創作元素。
烹飪對我來說也可以說是藝術創作,我常常把在紐約的台灣年輕藝術家當作我烹飪創作的實驗組,偶爾會看烹飪節目,看完就想煮,但煮了又不知道該找誰吃,而這些年輕藝術家就成了實驗對象,他們也非常樂意開心,像是饒加恩、曹良賓、蘇匯宇,蠻多人都吃過我做的菜,大家常會約一約到我這裡吃飯,然後聊聊藝術現況,這也是大家交流往來的方式。
我也很喜歡看電影,尤其是歐洲電影、少數民族的電影,我可以透過電影了解到不同民族的文化。
Q:請分享一日生活。
A:現在的生活就很固定,自從 5、6 年前開始學跳舞以後,就把跳舞(國標)當作健身,在健身房運動會一直算時間,可是跳舞時間過好快,而且跳完舞真的很愉快,所以現在的生活若早上有跳舞課我就去上,若沒課我也會在家裡練練身段、筋骨,吃過中飯後,就到工作室,工作室與住家非常近就僅隔幾棟而已,我在工作室一待就待到晚上,可以做很多事,生活大概就是這樣。現在的生活有時候一天連一通電話都沒有,很安靜,很簡單,很多時候就像個獨行俠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