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Interview

【華山藝術生活節】爆笑之後的無力抗拒,《三人行不行》一盤親民開胃菜

談感情,三人行不行?打麻將,三人行不行?查真相,三人行不行?7 個片段 24 個角色,3 個演員,真行!
 
屏風創團之作《三人行不行》是專屬於台北人故事的小品,也是一場你可以邊笑邊大口享受爆米花的歡樂聚會,這道開胃前菜看似輕鬆其實並不簡單,不但是編劇的創作力與演員的功力,更因為那是我們的生活,在雲淡風輕的一串爆笑故事背後, 總是值得反覆思量與回味。
走進華山四連棟,在華山藝術生活節期間,這裡變成了屏風表演班的焦點劇場,中央四面落地黑幕,圍成了戲劇表演與觀賞需要的空間,外頭兩側分別是屏風的靜態回顧展與互動留影區,相映之下,黑幕範圍內更具神祕感。

採訪當日是休演日,沒對外開放,我們走進劇場,站在演員曾揮灑汗水的舞台上,面對排列整齊卻空蕩無聲的觀眾席,很難想像看戲時,高朋滿座、笑聲不斷的熱鬧場景,觀眾緊緊地挨在一起,手裡捧著入場發送的爆米花,邊看邊吃,邊吃邊擔心笑到噴飯,精采之處忍不住拍手叫絕,緊張之餘顧不得欠身甚至起身看個清楚,不因劇場的儀式性而感到拘謹,那場景很像 20 世紀初的上海茶館,喝茶看戲就是生活的一部分,就該自在;也很像台灣 90 年代小劇場剛在咖啡館裡時興。

「其實《三人行不行》 1987 年的首演就是在爆米花的世界裡度過的」,執行長林佳鋒這麼說,「我們的設定,是觀眾進場像看電影一樣輕鬆,當時很多小劇場是這樣,你可以邊吃東西邊看戲」,但當年台灣的實驗劇場可不都這麼下飯,很多是晦澀難懂,這部戲可說首開搞笑實驗之風,「本來國修寫的第一部戲叫做《1812 與某種演出》,他以為劇場應該是做實驗的、肢體的東西,但觀眾看完都說看不懂,他很懊惱,因此決定,未來所有的作品都要和生活有關係。」


 
執行長林佳鋒是個高頭大馬的人,表情語調卻懇切和煦;口齒清晰有力,舉止卻斯文有禮,給人的感覺很像屏風的戲,讓人容易親近的外表下,其實是許多關於人的生活、生命裡,細膩而深刻的意涵。《三人行不行》是一齣絕頂好笑的小品,也是屏風創團以來巡演場次最多、創造出無數傳奇記錄的戲,舞台的燈光亮起,來聽執行長跟我們道個分明。
 
Q:關於這齣戲的誕生與演化?

A:此作的初衷是「台北人面臨哪些問題?」有職場的、有交通的,也談到當時流行的廣播劇,每個片段都是獨立可被抽換的,最後作了所謂的〈目擊者〉,常有人問到,目擊者裡面應該有 9 個人,為什麼用 3 個人來演出?因為創團時經費拮据,沒錢就利用演員的身體和能量,讓 3 個演員演出所有的角色。你看到舞台上什麼都沒有,本來連背後的影像都沒有,同一張椅子可以是辦公室的椅子、車上的椅子、打麻將的椅子,都是編劇一開始就巧妙設定的。

屏風在草創時其實沒想到這部作品會發展成此刻的樣子。《三人行不行》是一個系列,目前演過的有系列一到五,前兩部都是比較實驗劇場的形式,到第三部《Oh~三岔口》已經是非常成熟的大型舞台劇作,在談兩岸三地,15 個小老百姓的生活,面對兩岸的關係、大陸的開放探親、台灣的生活,也面對了當時台灣人在大環境中,對台灣存在的某種懷疑,但它延續某種簡約的模式,就是演員是簡約的,15 個小老百姓還是由 3 個演員來演出。
 
Q:關於角色特質與歷代演員?
 
A:這部戲是由 3 個演員創造舞台上各式各樣不同的角色,不是一般人可以演的,必須要真的功力很夠的演員,在台上的演員越是輕鬆、戲越好看,年輕一輩的演員進來演出此劇,都會被要求把『演出』這件事情全部放掉,要活在台上,但如何在角色中快速切換,相當困難,一下要演劉太太、一下要演米雪,一下要演小梅,這3個人其實有滿大的落差,但外型上只有簡單的符號道具,可是所有觀眾都看的懂,這跟演員本身擁有的能量有很大的關係。
 
這次的女主角杜詩梅,你看電視也許不知道她這麼能演,這戲的演員最早從羅北安、鄧程惠、郭子乾、楊麗音到曾國城,這些人都是經歷那個年代台前的訓練與累積,此刻才能站在綜藝的舞台。在杜詩梅之前的女主角是楊麗音(2001年重新巡演之前),2005 年杜開始和屏風接觸,她知道屏風一直有齣戲在校園、企業中巡演,她很想看看自己有沒有可能演出,就偷偷跑來看排練,到外地演出,她都一直坐在台下,某天她就和國修提,有沒有可能讓她挑戰看看這角色?一方面楊麗音年紀也大了,她不想再這麼累(笑),希望趕快有年輕人接棒,所以當下就交棒給杜,而且表現青出於藍,更甚於藍,因為杜的(表演)特質是相當外放,和楊完全不同,但都是厲害的演員 。
 
Q:關於本次搬演?和以往有何不同?
 
A:這次演出重新加回了 2 個小橋段,因為國修說既然要在這做這麼長期的演出,就加些東西進來,另方面他也希望知道原來初版本子裡有的片段,此刻觀眾對這些的感覺如何?這部戲的彈性相當大,一路走來場地大到 1600人、小到 300 人座位,室內戶外,沒什麼地方不能演。這次最大的不同是在固定場館中作長期的連續演出,而且這個場地有一個魔力,因為觀眾席和舞台相當近,在觀戲的過程中,觀眾很容易就被演員吸引,跟著演員走下所有的故事。
 
Q:此劇對屏風來說的意義?你們最滿足的時刻?
 
A:《三人行不行》是一部小品,一個開胃前菜,鼓勵大家用這部戲跟我們做第一次的見面會,再進劇場看我們的大型舞台劇。在這部戲裡我們把道具幾乎都刪掉了,因為觀眾看的懂,演員是魔術師,一開始就建構了所有遊戲規則,讓沒有變成有,想像力其實是觀眾自己去想像,所以我們說 less is more,少就是多。
 
我們每次下鄉演出,都期待是滿座的,不管是否售票,來的觀眾可能從沒看過戲劇演出,穿著脫鞋,爸媽帶著小孩,或是年輕情侶,悠悠進場,等到所有人看完這齣戲,哈哈大笑,一直打電話跟朋友說,你沒來好可惜,這齣戲好好看,我其實很 enjoy 這種感覺,站在觀眾跟人群當中去聽他們對這戲的評價和反應。這戲並非豪華大戲,但它是非常親民,是讓觀眾對舞台劇開化或啟發的小品。我覺得你只要看過這個作品,你就會對舞台劇有信心。


  
屏風自 1986 年 10 月 6 號創立,今年是 25 週年,我們問執行長這齣創團作品還能不能繼續巡演下去?他的答案很肯定。「這個作品有趣之處,在於經過了25年,依舊和一般人的生活那麼貼近。這裡所有的笑點都是確實按錶計算過的,在華山演出前已演過193場,在華山要演 31 場,12 月還要在水源劇場加演 20 場。」他總是很精確的告訴我們數字,他說「數字加數字加數字,這些都是歷史的痕跡。此刻這個作品和觀眾的關係,和我的關係,我或許可以用數字去說明。」這或許也是執行長特別有說服力的原因吧!
 

延伸閱讀 More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