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Interview

建築界永遠的老頑童,日本建築師藤森照信帶你上街看城市

日本建築偵探藤森照信來了~這位路上觀察大師相信大家都不陌生,還記得去年出現在宜蘭的空中茶屋「老懂軒」,和台北華山文創園區的「森文茶庵」嗎?這些都是藤森照信這幾年陸續出現在台灣的作品。

在 44 歲前,藤森大師是日本專攻近代建築史的學者;到了1991 年他跨入建築創作領域,第一件作品「神長官守矢史料館」就引起關注,近年更在全球設計了一系列令人印象深刻的茶屋建築,這次趁著藤森照信來台參與北美館「未明的雲朵──一城七街」展覽,MOT/TIMES 特別專訪到這位幽默的大師,想知道「藤森式建築」有何魅力?以及什麼是「路上建築觀察團」嗎?請看以下這則專訪。
走進北美館的訪談室,一名頭髪花白的男子從沙發上起身和我們握手寒暄,雖然拱著身軀,但寬厚的肩膀和幾乎要頂到天花板的頭頂,讓他在這這狹小空間內顯得格外有存在感。

等到眾人都入座了,再定睛一瞧,眼前這名臉上掛著和藹笑容,看起來溫潤樸實的老先生,原來就是日本建築大師藤森照信。



1991 年藤森照信以「神長官守矢史料館」正式開始建築創作,這個負責收藏祭祀歷史的資料館由斜屋面和儲藏間組成,正面 4 根立柱貫穿屋簷,並找來傳統光匠循古法施作,相當具有樸拙歷史感。 

算一算,藤森照信今年也快70歲了,從1970年代踏入建築界以來,他的生命幾乎都和建築綁在一起,花了大半輩子的時間,藤森照信專心只研究一門學問,等到他稍微分神了,想到要抬起頭來看看周遭世界的變化,半個世紀也就這麼過去了。
 
來到人生這個階段,藤森照信對於建築的體悟,一如他茶屋帶給人的脫俗之感,是一種近乎於「禪」的境界。

這樣的創作觀也發揮在他的談吐間。他回答起問題時而簡短、時而迂迴,甚至還有話說到一半時開始低頭沈思,彷彿是要聽者從他話語中悟出一些玄機,老建築師的「頑童」作風,也讓我們經歷了一個下午的跳 TONE 啓發。


 
上圖:2010 年藤森照信受台灣愛茶社團委託,於新竹完成兩件獨立茶室「入川亭」和「忘茶舟」,圖為使用了賽車般硬殼構造的小船「忘茶舟」。上上圖:配合長野縣茅野市美術館開館 30 週年所設計的「空飛ぶ泥舟」,由泥土和銅板包覆,如童話般夢幻,懸浮於空間 

揉合自然古今的原始創作
 
對建築圈的人來說,藤森照信除了是一位建築家,還身兼建築史學研究者、建築作家等身份,是當代建築人非常敬仰的一位建築宿老。

對於台灣人來說,其實這位日本建築師和我們並不陌生,除了有多本著作被翻譯引進,在羅東文化工場的「老懂軒」公共藝術裝置,以及華山文創園區的「森文茶庵」茶屋等作品,都是這幾年在台灣十分受到關注的作品。
 
一如他給人的樸實感受,藤森照信的創作具有著「手作」風味,他喜歡使用木、竹、土、石等簡單的天然素材,希望創造與大自然巧妙融為一體的建築物。

無論是過去讓他一炮而紅、外觀像是日本戰國時期武士盔甲的「神長官守矢史料館」(44歲半路出家的處女作);或是獲得「日本藝術大賞」、斜面屋頂上嵌滿韭菜缽的「韭菜之家」。藤森照信總能在簡單質樸之中,添加一些童趣和奇幻想像,以揉合古今元素的創作,堆砌出一棟棟既原始又前衛的超現實空間,也讓他擁有「建築頑童」的稱號。


藤森照信 1997 年在東京都町田市完成的「韭菜之家」,結合了植物與建築,他為房子設計了一片斜屋頂,並在屋頂嵌入的一個個小缽裡種植韭菜,讓建築就像生物般長出細毛。 

城市觀察的考古團隊
 
也許正因為是半路出家的建築師,藤森照信善於跳脫常軌,找到了建築的另一種表述方式。

這次來台北參展的作品,即是這樣「路上觀察偵探團」的原由來的。

「1980年代,當日本的經濟發展越來越好,東京都市也整理得比過往更加乾淨美觀,像我這樣的怪咖就開始覺得有點不爽,因此有了想在街道間找到不完美事物的念頭。」藤森照信說,「因為建築是會隨著時間不斷變化的東西,現代都市發展到一個階段就不太有大的變化發生,而路上觀察學的就是要從不變當中去找到一些變化。」



1986 年東京路上觀察學會成立,圖中右邊稿紙即為當時發起人藤森照信所擬的路上觀察學會的成立宣言。

在成為建築師之前,80年代藤森照信就曾和一群作家、編輯、畫家等日本藝文圈人士組成的「東京建築偵探團」,他們一起走遍東京的大街小巷,「考察」各種店家招牌、下水道人孔蓋、建築屋簷、門牌號碼、植物生長狀態等人們平常不會注意的城市「變化」,儼然就是一群「都市物件考古團隊」。

後來也推廣給一般市民參與體驗,更從中發展出一套「路上觀察學」研究理論,這次他也將這樣的都市偵探活動,推廣給台灣的民眾參與。



 

2003 年完成於華山園區內的「森文茶庵」,使用台灣天然建材製作,黑色外牆由燒杉板建造而成,內部則全為白牆並裝飾有炭條,室內小巧可容納 5-7 人。



 
藤森照信為羅東文化工場設計的公共藝術裝置「老懂軒」。
 
難道這是說要在完美中找到不完美?

藤森照信說:「當然這並不是要從雞蛋裡挑骨頭,而是要把人們日常生活中所衍生的變化形態給找出來。」他解釋:「就如同我們看台北101,好像不會被什麼東西給特別吸引住,因為從蓋好至今,這棟大樓都沒有發生過什麼變化。這就好像一個完美的藝術品,雖然會強迫你去注意它,但中間卻沒有任何趣味性,路上觀察學就是要用全新的視角,去發掘其中的趣味性。」

台北的植物會希臘語
 
但跟台灣相比,要在東京這樣整齊的都市環境中發現「不合常軌」的變化,或許相對來說,應該是一件容易的事?

畢竟對許多台灣人來說,不管是都市規劃或設計,東京在許多方面都凌駕台北之上,而像台北這樣長期處於混亂狀態的城市,要如何在一片凌亂中找到「可取」的變化,是否這意味著觀察的難度相對變高了呢?

藤森照信回答道:「就如同歷史,有部分是正史,但也有一部分是從中延伸變化的產物(如同野史)。對我來說,這樣的現象才是有趣的。當然,變化太多也是一種困擾,分寸的拿捏相當困難,必須取得平衡點。」


參與台北路上偵探團的 3 位講師──路上觀察學會事務長松田哲夫(左)、設計師林丈二(中)、插畫家南伸坊(右)。

 
台北路上偵探團學員的作品於「未明的雲朵」展出,發現了嗎?右邊照片中的樹根形成了一個 π 字。
 
他舉京都街角的石頭為例,說道:「路上行車開過街角都會壓上人行步道,為了防止這個情況一再發生,京都人便在轉角上頭放一顆石頭。」

「原本那只是一塊小石頭,但隨著時間變化,不斷有人在上頭畫漆或設計造型;即便只是看似隨意的裝置,也不是什麼專業藝術家打造的完美作品,但還是有它的美學在其中,這就是我所說的平衡點。」
 
「其實這次到台北,發現最有趣、印象最深刻的,非植物莫屬!台北的植物真的有非常強烈的生命力,這樣的生命力也帶來了非常有趣的變化和現象!像是我發現台大校園裡的樹懂得希臘語,有一棵樹用樹根寫出了圓周率的『π』(pi)字,不過可能這棵樹也懂怎麼寫漢字,因為如果在π的上頭加上一橫,就變成元氣的『元』字。」藤森照信笑著點出此次「台北路上偵探團」的有趣觀察。



 
2003 年日本前首相細川護熙為了前法國總統席哈克來訪,特別委託藤森照信在別墅庭院內設計了茶室「一夜亭」,以土、木頭為主要材料,原始質樸又溫馨。 

 單純在路上發掘有趣的現象
 
有趣的是,由建築師發起的「路上觀察學」,卻強調最好不要用建築師的視角進行觀察。

藤森照信說:「我希望民眾了解,可以從不同角度去觀看這座城市,建築師看待事情,所著眼的部分會受到專業約束,會針對某個特定目的進行觀察,這與路上觀察學強調要單純體驗的視角是相互違背的。」


                                                                                                                     (Photographs by 翁子恒)

這次特別從日本來台參與「未明的雲朵──一城七街」記者會的藤森照信,在開幕後就展開與各家媒體的採訪車輪戰,雖然疲憊,但過程中始終維持表情和藹地笑著。

採訪結束前,大師仍不忘叮嚀路上觀察的新手,「路上觀察學就是在路上行走、觀看街道,你要好好的、仔細地去觀察,因為觀察是一件非常難、也很不容易的事,這是一個大家在路上發掘有趣現象的活動,不一定要帶給市民什麼收獲。若是要改善居住環境或強調什麼功能性的需求,那是專業建築師、設計師、藝術家的工作範疇!」

所以說路上觀察的趣味,就在於單純欣賞事物的美,在城市仿若不變中找到其中的變化和趣味。 

延伸閱讀 More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