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Interview

【第二屆ADA新銳建築獎】以建築,創造生活的想像——林柏陽+黃聖軒+何岳璟專訪

由3位曾互相為同學的林柏陽、黃聖軒、何岳璟,於2012年一同成立「境衍設計事務所」,他們以事務所第一件建築作品「山邑家」入圍了本屆ADA新銳建築獎。在這個規模小、造價低的作品裡,藉由訪談,我們瞭解了那份對於建築的堅持與執行的意志力。
 
這3人各自擁有不同的建築養成背景與個性,在建築設計和施作的過程中,卻有一致的目標,並且合作無間。MOT/TIMES這次來到位在台北小巷弄裡的事務所,透過這3人的輪流對答之間,試圖梳理出屬於境衍設計現階段的建築創作理念,與他們又是如何看待年輕一輩建築人目前所處在的位置。
法國哲學家巴舍拉(Gaston Bachelard)的《空間詩學》,以「家屋」作為現象學的研究,從詩的意象與觀點來詮釋「家屋」,反映出「家屋是所有的人,人生中第一個『宇宙』, 是人類思維技藝與夢想的最偉大整合力量之一」,而「我們詩意地建構家屋,而家屋也靈性地結構了我們」。

 
林柏陽、黃聖軒、何岳璟以「山邑家」入圍本屆ADA新銳建築獎。位在屏東縣琉球鄉的「山邑家」,坐南朝北,運用在地充足的日照與大量海風,設置高低風口量體,除了創造更豐富的生活空間,也試圖將遠處的海,拉進到山邑家之中。(Photo Credit:境衍設計事務所)

作為一個造夢者的推手,建築師提供了意識的居所,但是在面對現代化的發展與趨向同質,自然也影響了自明性與主體。由林柏陽+黃聖軒+何岳璟一同成立的「境衍設計事務所」就在小琉球島上,在面對不同時空界面與種種難題時,努力找尋屬於這塊土地的空間自明性。作品「山邑家」不僅為當地帶來一幅自然的框景,讓生活填滿畫面,還成為小琉球的熱門景點。
 
林柏陽(左圖)喜愛往不同國情、文化的偏遠他方旅行,或是在競圖結束後給自己安排一場身心靈的呼吸之旅,設計的概念發想,大多出自於他;數學系背景出身的黃聖軒,因緣際會之下被建築感召,成為建築人,他以理性思考,去回應、討論因設計概念碰上實務時的種種問題。何岳璟有位做工程的父親,從小就浸潤於工地的他,走上了建築之路,卻在大學時才真正瞭解建築設計的意義,他選擇個人擅長的系統規劃與統合工程的能力,將林柏陽的設計概念完整執行。

這3人的合作模式,就像是一場理性與感性的構成。透過縝密的溝通與完整的系統相互參照,事務所第一個建築作品「山邑家」,展現了他們對建築設計的實驗精神與想像。

Q請3位先各自介紹一下自己的建築養成背景。
 
黃聖軒:我是半路出家走到建築這條路。大學我念的是交通大學數學系,當時可以選修外系的課程,在那之前我並不知道建築是什麼,也不清楚室內設計是什麼,於是我選了張基義老師的建築通識課。

聽課後覺得建築還滿有趣的,張基義老師就像是位建築傳教士(笑),我們同一期的學生都被他感化,於是我去考了第一屆交大建築學士後研究所。在念數學系時,其實對未來沒有太多的想法,後來念建築、畢業後做了建築,這一路以來到目前為止都不覺得後悔。

林柏陽:我與聖軒是交大研究所的同學。畢業後曾在潘冀建築師事務所工作,過去在事務所時,我負責規劃很多案子與競圖案,但競圖常是第二名(笑),有時候會覺得挫折,每當失去動力時,我會計畫一次30到40天的旅行,重新整理心情與再充電。我很喜歡當背包客去探索第三世界、落後地區的文化與生活。相對於在進步國家,例如在東京這樣的大都會裡,大多是觀察建築;在這些較不現代與文明的地方,我則是喜歡觀察人的生活狀態。因為居住擁擠與貧窮所自然形成的生活方式,進而呈現另一種相當特別的城市氛圍與建築結構,這也刺激了我對設計的思考。
 
何岳璟:我的父親從事工程,從國中時我就開始接觸到工地,專科學的是比較偏土木工程,專二後期接觸到設計,不過當時對設計或建築還不太瞭解,直到插班大學後,真正接觸到建築時,才慢慢瞭解「設計」是什麼,後來在書本上的學習與在工地的經驗值成為很好的參照。
 
對我而言,建築是一個整合的領域,前端設計有很多優秀的人才,但建築還需要透過執行,才能將很多好的概念與細節完整呈現出來,那時我就決定專心在實務方面,因此退伍後我先進到一家建設公司,很幸運地接到一個案子是要開發一大片土地,需要有完整的系統規劃與執行整合的介面,我在那裡慢慢地累積了完整的經驗。我堅信這是一種模式,設計的概念交給柏陽,而我則是想辦法落實概念。
 
Q在求學或是執業後,是否誰對您有深刻的影響?
 
林柏陽:潘冀先生對我的影響很大,也常會給我意見。在潘先生的事務所時,有陣子參與的競圖案都只得到第2名,不免感到挫折,也會向潘先生請教和檢討自己的方向。對我來說,自由還滿重要的,雖然自行創業相較於在事務所當職員,需要面對更多經營與外在的壓力,但這就是人生的取捨。一直到現在,我還是常到教會與潘先生聊聊近況。
 
何岳璟:讀設計時就會不斷地與自己對話,其實我父親原本就希望我能走建築業,只是他也沒想到我真的會去做建築。我和父親遇到問題時會相互討論與幫忙。另外,我身邊有一群10多位從國小就認識到現在的好朋友,彼此之間早已累積深厚的默契,例如,每逢中秋節,不需特別通知,大家就會自動在某個朋友家集合,我很珍惜與好朋友之間的交流,因為藉由與不同領域朋友的對談,不僅為我舒緩了壓力,也能帶來不同的看法。
 

三個主要斜屋頂交錯的建築體,屋頂斜度其實是為配合周圍鄰房,讓這棟小小房子,恰如其分的座落在當地。(Photo Credit:境衍設計事務所)

Q:什麼機緣際會,接到在小琉球的案子?又是為何以「山邑家」參加ADA新銳建築獎?知道入圍後的感想?
 
林柏陽:這是事務所第一個完工的建築案,業主是大學同學的母親,我同學希望我能幫助他母親完成夢想。案子從設計到動工花費了1年的時間進行討論,這過程中也不斷翻案,都是我們自己覺得不滿意而翻案,業主其實只有預算的限制,期望能在有限的預算內做到理想的狀態。完工後,因為要向一位攝影師朋友借鏡頭拍攝「山邑家」,他看到照片後,於是建議我可以去參加ADA。這個受限於預算的小案子能夠入圍,還滿開心的。

 

生活空間重新定義,向在地老屋學習對流,讓室內空間有著良好的通風對流。建築材料裡外合一,去除不必要的語彙與裝飾。(Photo Credits:境衍設計事務所)

Q:「山邑家」的設計核心是什麼?
 
林柏陽:小琉球因為氣候炎熱,我們觀察到當地人其實不常待在屋內,反而是在屋簷、大樹下活動或喝茶聊天。考量當地民風,太過強烈視覺感的設計不見得適合,希望讓公共空間能有更多的彈性,讓人們在開放的空間停駐。此外,由於周遭環境大多為斜屋頂老屋,因此山邑家的斜屋頂除了是呼應當地景觀之外,更與風的因素有關,嘗試利用不同的高低風口,繁衍在基地上,開放式的風口也伴隨著不同的事件,提供最佳的生活場景。



上圖繪出在各種開口可以有什麼樣的活動,讓居住者在山邑家的建築空間裡,能引發更多想像,或是對生活有不同的啟發。下圖3向的剖面中,可以讓人對實際建築空間的尺度有更進一步的理解,每一道剖面都上演了不同的生活風景。(Photo Credits:境衍設計事務所)

Q:本案在設計與施作過程中,有沒有令你們印象深刻,或是感到有趣、覺得是挑戰的地方?
 
林柏陽:業主還滿尊重設計,但受限於預算,因此在構件與運用材料都有相當大的挑戰,這也是我們第一次嘗試以乾式的預鑄組合式施工,骨料是C型鋼,在高雄港先將牆體預鑄成形後,再載運到小琉球組合,如此一來可縮短工期,也不會有模板拆卸後產生廢棄物,更可以有效控制預算。
 
施工時,其實隔壁鄰居或業主親友會質疑這樣的施工方式能否耐震。業主只要一聽到反映就會立即打電話給我們,所以我們必須不斷地跟她溝通。不過業主知道案子入圍了ADA也滿開心的,甚至有民眾去參觀,業主還很開心的合照!



林柏陽、黃聖軒、何岳璟3人認為,「工地開始,設計才真正開始」,他們一定會在現場做最實際的修正,以維持整體設計質感。「山邑家」以C型鋼為整體結構,運用乾式預鑄組合式施工,結構即牆面,如此可以有效降低預算、縮短工期。(Photo Credits:境衍設計事務所)

Q:事務所取名為「境衍設計事務所」,當初在命名時,有什麼故事可以跟我們分享嗎?
 
林柏陽:「境衍」是我想一個字,聖軒想一個字。
 
黃聖軒:柏陽打算成立事務所時,我那時還在當兵,閒暇時都在想名字。既然名字是要用一輩子,希望能隱含我們對設計的理想與想像。最初我想了「衍」字,希望不論是室內或建築空間,都應該思考到永續、環境的議題;「境」則是關注環境。
 
「境衍」兩字是回應我們做設計的初衷,我們的養成與訓練不只是受到當代建築設計的影響,期許在操作設計時,能納入更大尺度的環境與人的因素,藉著運用我們的專業,創造出有深度、能與環境對話的空間。
 
Q:在建築設計中,你們對於什麼議題特別喜愛?(現階段)希望透過建築實作探索的是什麼?

林柏陽:我們都還滿喜歡手感、尺度小一點的建築空間。希望設計能讓更多人看到和接觸到。在設計時,可以把建築空間想成是一個彈珠台,使用者就是在台上彈跳的彈珠,他是已經被你控制、被你想像過的,你可以期待這些彈珠會怎麼發生,我覺得那是有趣的。可是規模大到如公部門的案子有太多細節必須兼顧,也有太多自己不能掌控的部分,因此就不那麼感興趣。
 
小尺度的空間能用更多角度去切入,當使用者不同,就會有不同的想像、不同觀看的角度,例如我們在新竹有一些學校修繕案,雖然大多是機能性的調整,但如何帶入設計,讓更多人看到設計,就是我們努力的方向。 

黃聖軒:我們最在乎的是以「減法」來操作設計,能不用加法就不要用加法。有些住宅案會做得很滿、很用力,反觀我們的案子,卻常常被業主認為什麼設計都沒有,不過實際住進去時才知道很舒適,符合生活的尺度。
 
目前事務所才成立2年,我沒有在其他事務所工作的經驗,所以還正在起步中,我期望自己成為一個建築人,但這當中還需要很多的時間與耐心。我自己的想法是,如果被要求做有違自己理念的事,我寧願不要做,一旦接下,我們會不計成本的完成每一件案子。很多事情不是「不能做」或「做不到」,而是「願不願意」花時間培養感情與對話。
 
Q:接下來有什麼計畫?
 
林柏陽:希望能參與比較大型的競圖,但這需要人力和時間,是我們事務所期待未來能走的方向。目前在台灣,許多大型國際競圖都被國外建築師拿走,看到這種狀況,心裡難免不捨,如果我們年輕一輩不去衝的話,還是只會停在原地。我覺得台灣許多年輕建築師絕對不會輸,就是需要去衝看看。參加競圖需要看事務所背景,所以我們也還需要累積自己的經驗值。

     左圖:水平線條的光影與飄逸的電線產生視覺的層次。中圖:多層次平台,成為可穿梭的任意門。右圖:回應當地居民喜愛於在屋簷下喝茶聊天的習慣,因此創造出許多半戶外空間,可以串門子。(Photo Credits:境衍設計事務所)
 
近期也開始整理自己或事務所的設計案,這2年一直都在做案子,很多案子的概念很好,有些是與都市有關的建築案,但受限於許多因素而沒蓋出來,因此開始思考應該要做個歸納,並整理下一步的計畫,也讓更多人知道我們對建築設計、對環境的想法與脈絡。明年底會在迪化街的「mad L替代空間」舉辦展覽,這也是未來我們對自己的一個期許。
  
此外,因為山邑家的設計,我們挑戰了構件與材料的應用,來表現建築細部與對應環境的關係。明年事務所的重點也會著重在材料的研究,雖然有很多的材料已經被廣泛的應用,但使用方法還可以再突破。



 

延伸閱讀 More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