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Interview

從一條線延伸無限前衛視野,Oyler Wu Collaborative 的數位建築冒險

萬丈高樓平地起,或許難以相信,但每一個美國建築師事務所「Oyler Wu Collaborative 」 所實踐的瘋狂、前衛概念,都源自最基本的元素:線。從線條中拉出立體、架構層次,各式各樣的變化,打造出豐富多樣且科技感十足的設計作品,從小型的珠寶、中型的裝置藝術,到大型的高樓建築,屢屢創造出超乎想像的設計。

理念累積的歷程絕非偶然,「Oyler Wu Collaborative 」是由 Dwayne Oyler 和 Jenny Wu 於 2004 年時所共同成立的建築事務所。兩人在哈佛設計研究院求學取得建築碩士學位期間相識、相知,畢業後各自於建築事務所工作,而後決定一起回到 Jenny 成長的加州,實踐兩人對於建築的批判意識和前衛思考,走出了與哈佛求學時期不同的建築風格,強烈俐落的建築語彙,讓我們欣賞到數位建築令人嘆為觀止的巨大張力。
化天馬行空為真實!「Oyler Wu Collaborative」不僅做設計,也親手實踐,將圖面上每一個看似瘋狂,實則具邏輯的線條,拉進現實世界裡面,一步步構築成真。更特別的是,同時包辦設計與建造的 Design-Build ,更是「Oyler Wu Collaborative」的拿手強項,可以將業主將交給他們的項目全面負責,從承攬設計、採購、施工等,直至項目完成,不僅能更加完整貫徹他們的設計語彙,透過親自參與、深入研究的過程,也讓他們更能激盪出有別於他人的獨特創意,例如位於加州好萊塢的 3DS Culinary 展間及辦公室,北京雙年展的 Cube 展亭,以及大膽解剖建築體的「忠泰 M 」銷售會館,還有已完工的「忠泰 M 」高樓住宅等,都可以欣賞到「Oyler Wu Collaborative」的作品中充滿科技感和曲線律動的精彩設計表現。
 
誰能想到再簡單不過的一條線,也能如此不可預期呢?MOT TIMES 此次特別專訪 「Oyler Wu Collaborative」負責人之一 Jenny Wu ,細談兩人從求學到創業,如何走出獨一無二的風格之路,在建築領域又有哪些決定性的探索與歷程。
 
Q:過往的學經歷對你們有什麼樣的影響?
A:最大的影響不是求學,也不是工作,而是決定搬回加州。我們在哈佛念書,畢業後到紐約工作,但紐約已經沒有什麼新的建築的發展空間。所以一直都有搬到加州的想法,那裡氣候宜人,土地寬廣,新蓋建築比較有機會。搬回加州後,我們都在南加州建築學院教書。南加州建築學院以前衛聞名,許多具有新想法跟實驗概念的建築師都在那任教,老師之間彼此是朋友,但也有一點競爭氛圍,加上自己要教,因此也花了許多心力去深入研究新概念以及科技於建築上的發展。在這樣的環境之下,我們慢慢發展出不同於哈佛時的風格。
 
Q:你與 Dwayne 工作上如何分配?所關注的方向是否有所不同?
A:我們每個計畫都是一起設計,有時是我先提出想法,有時是他,再經過反覆的來回討論,一層一層的思考,讓概念越來越豐富。如果說到關注方向的不同,Dwayne 很擅長畫圖跟材料的手工及運用,雖然我也會思考材料,但我比較偏重在整體的 Big idea。
 
Q:你認為 「Oyler Wu Collaborative」 與其他建築事務所不同之處在於?
A:我們對於線條以及幾何變化很感興趣,常常都是從一條線開始,再發展出大型的概念。圖面上看起來線條複雜,但其實每條線都有其存在意義,這跟數位建築中很多隨機的線條是不同。遠看能看出完整的概念,有景深,近看則有細節。在建築上,線條可因應不同的環境跟城市樣貌去變化,每一條線都是互有連結,線條的流動是有邏輯的。
 
目前事務所內有 6 個人,規模像工作室,好處是每個設計師都可以實際接觸到案子。未來可再大一點,也許會增至 20~25人。工作模式也和其它事務所不一樣,建築師可能一天在外面做工,一天進公司畫很科技的圖,一天跟著我做珠寶。




做足功課!不同於一般不斷變換風格的數位建築團隊,「Oyler Wu Collaborative」團隊擅長結合長期研究,盡可能創造出原創性的設計,(Photo Credit:Oyler Wu Collaborative
 
有些建築事務所會在風格上多方嘗試,參與每個競圖都會提出不同方案,但我們事務所在一個概念上研究很久,並延伸於不同的計劃中進行深入探討,這樣出來的結果才會較原創。對我們來說,如果每次都嘗試不同的概念,就無法在一件事情上好好專注。雖然一個概念研究很久,但實際的成果不會重複,因為透過線條,形式、空間或質地都可以產生許多變化,而持續研究會讓我們更清楚能怎麼變。我們把那些看似瘋狂的線條,全都拉出來做成真的。也因為這樣的研究模式,才能知道在現實中如何把各種材料或元素結合在一起,會更清楚要怎麼設計比較好。

Q:「Oyler Wu Collaborative」在經營上以 Design-Build 為精神,設計作品也展現出構造與美學之間的緊密關係,請談談事務所在 Design-Build 工作方法上的想法。
A:我們不是只畫圖,公司從成立以來就有很多手作的案例,以累積對於材料的知識及經驗。即使是建築大樓,細節也很重要,如果一開始沒有思考清楚材料如何運用,如何結合,細節一定做不好。




熟能生巧!實作過程往往才是獲得寶貴經驗的最佳管道,透過團隊手工製作的實驗過程,讓成員對於媒材的使用更加熟捻,也有助於不斷推移設計疆界的無限可能。(Photo Credit:Oyler Wu Collaborative)
 
早期我們做很多裝置藝術,每一個都是團隊手工製作而成,親自敲打、銲接、組合,從中磨鍊材料如何運用、如何結合的經驗,我們會評估每一次嘗試的效果,對於整體結構的影響等。材料對設計來說很重要,我們從中習得如何運用材料的經驗,材料有什麼限制,能如何發揮,然後嘗試把每一種材料發揮到極致。我們喜歡做不一樣的東西,因為這樣可以一直挑戰自己的想法跟思維。我們是建築師,但建築的範圍可以很廣,可以是不同尺度的,從小型、中型到大型都有。

Q:你們在台灣已有多項裝置藝術與建築的作品,可否為我們分享忠泰集團建設的「明日博」外裝置藝術「琉璃雲」的概念?
A:這件作品所要擺放的空間很大,我們想要創造動態感,因此,用線條的概念變化出三角形,再多元變化成多個三角形彼此連結。用同一個尺寸的三角形,衍生出不同的變化,再加上色彩跟反射效果。從淺到深,共配置了五個顏色,材料上利用穿孔板創造出隱約可見以及穿透等不同效果,讓作品像是雲朵在跳舞般,具有動態的視覺效果。




畫龍點睛!在忠泰集團所建設的「明日博」戶外穿廊頂端,「Oyler Wu Collaborative」充滿未來感的裝置藝術「琉璃雲」,透過精密電腦運算製成的 355 個等面積三角形穿孔鋁板,與 5 個梯度顏色的優雅變化,為原來沉穩大器的空間,增添了活潑明亮的性格。(Photo Credit:汪德範 Te-Fang Wang、Oyler Wu Collaborative)

Q:近期完成的「忠泰 M 」,是你們第一個高樓建築作品,建築的概念為何?
A:與忠泰的合作是從裝置藝術開始,當時也沒想到後來會合作建築大樓的案子,不過因為之前的合作奠定了良好的溝通基礎,很多打破以往模式或出乎意料之外的設計都能真正落實。因為我們常常提出一般建築沒試過的作法,若是對方不願嘗試,就會要求我們換一個概念,那就無法做出不可預期的作品。






你可以再靠近一點!「海葵」(Anemone )是「Oyler Wu」與忠泰集團於 2012 年合作的裝置藝術作品,將美學經驗和觸覺巧妙融合,為了消弭過去藝術與人的冰冷距離,特別設置了數以千計如海葵般的透明觸角,鼓勵人們親自參與其中,進行不同形式的想像與互動。(Photo Credit:Oyler Wu)

「忠泰 M 」還是從我們對線條的想法開始,用像素的概念把線條拉成立體,做出層次及結構,然後再思考該用什麼材質來表現。因為建築必須考量到許多實際的限制,包括基地條件、環境條件、日照方位、空間佈局等,在整體全盤考量過後,自然而然會決定出關鍵的幾個線條。比較大的挑戰是在材質,我們使用了很多不同的材料來做出不同的效果,每個線條跟管道都不同,有弧度、有細節變化,有大波浪也有小躍動。





無論是白天或夜晚,「忠泰 M 」從不同的角度皆將台灣城市多元與充滿活力的精神表露無疑,讓充滿科技與律動感的建築不只是居住載體,本身即是一種藝術與文化的體現。(Photo Credit:Oyler Wu Collaborative)
 
台灣的高樓建築經常是每層都相同,我們一直在想怎樣才能表現出台灣的特色,因為真實的台灣是很多元、有變化、充滿活力的,絕非一個模式重複。我們想把那樣的精神擺在「忠泰 M 」,表現這個城市的多元性。




延續建築外觀體現「Oyler Wu Collaborative」所擅長的數位建築風格,在「忠泰 M 」的室內設計中,他們更將充滿生命力的設計語彙注入細節中,呼應精品豪宅的優雅氣度。(Photo Credit:Oyler Wu Collaborative)
 
Q:您的作品除了建築設計外,更跨足裝置藝術、珠寶設計,請與我們分享跨足其他領域的想法?
A:會開始珠寶設計其實是陰錯陽差,我本身偏好樸素優雅的穿衣風格,常常會想要穿戴一些比較特別的飾品,因為工作的關係接觸到 3D 列印,就嘗試自己設計一些幾何結構強烈的作品。外出時經常被人詢問是哪裡買的。我帶著這些設計去參加 Art Basel,短短三天,幾乎每 5 分鐘就有人來詢問,也促使我後來成立珠寶系列,並進而成立公司,從概念發展到品牌,都在短短的一年之間。這些珠寶都是由我與公司的建築師所設計,從珠寶、包裝到展示都一手包辦,由於在建築領域與 3D 列印技術的深入研究與發展,我希望能透過線條實現出來腦海中天馬行空的想法,現在也嘗試用不同的材料來創作。

從建築成功跨界珠寶,Jenny Wu 玩弄不同媒材,宛如建築般的特殊結構,在時尚界蔚為風潮。(Photo Credit:Oyler Wu Collaborative)
 
Q:未來「Oyler Wu Collaborative」將有什麼樣的計畫?
A:現階段跟未來會想要嘗試更多建築的作品,將我們早期到現在一直以來的研究,實際運用在建築上。

延伸閱讀 More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