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與超級大牌一起工作?瑪丹娜指定影像剪輯師 Danny B. Tull 專訪
Danny 的作品涵蓋音樂錄影帶、紀錄片、廣告、電影和演唱會影像,他曾合作過的藝人除了瑪丹娜外,還包括Beyoncé、U2、Taylor Swift、Justin Timberlake 等。論壇現場上,Danny 分享他與眾多大牌明星工作的經驗:相信「作品會說話」的他,認為與其費口舌之力去說服別人,不如直接讓好的作品展現力量、自然有說服力。他也一直勉勵大家「做就對了,不要放棄」,這樣堅持不懈、埋頭苦幹的精神,可能就是他能跟這麼多明星合作的秘訣之一。其他秘訣呢?快來看看 MOT TIMES 的專訪!
Q:為何在大學時決定唸音樂工程並以此為工作?
A:我一開始學的是語言,不過並不算很擅長;我在大約九歲的時候開始學彈鋼琴,可以說是我的音樂啟蒙。我真的很想當個音樂家、搖滾明星,然後當時、大概是 1997 年左右,電腦開始漸漸成為我們生活的一部分,也有些音樂相關的軟體出現,所以我想要學更多。
大三時我開始去一間叫做「Metropolis」的影音剪輯公司實習,而且沒有拿錢,我從泡茶這種小事開始做,然後就一直做下去了。
Danny 的職業生涯由大學時實習的影音製作公司 Metropolis 開始。(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 by 余松翰)
Q:你的創作包括MV、商業廣告和紀錄片等,你認為它們彼此之間最大的區別是什麼?
A:我在 Metropolis 的時候,因為公司會接各種類型的案子,所以我也做了很多不同類型的作品、面對不同的客戶需求和壓力。比如和電影比起來,MV 比較不需要那麼縝密的規劃,而商業廣告因為時間很有限,所以是非常濃縮的,這也是它難的地方,不會說 30 秒的廣告和 90 分鐘的電影相較之下就很簡單。對我來說最難的可能是紀錄片,因為拍電影時你有腳本、拍 MV 時你有音樂,但拍紀錄片時你不知道會得到什麼素材、也可能進行到一半時你覺得換個方式說故事比較好,這也很有趣。
Q:是在什麼契機下開始和瑪丹娜合作?
A:2006年時,當時我和我的好友 Jonas Åkerlund 正在進行瑪丹娜「Confessions」巡迴演唱會的影音剪輯,他和瑪丹娜已經多次合作。有一次他應該要去跟瑪丹娜開會,但他因為正在導演別的案子而分身乏術,就把我介紹給瑪丹娜、讓我去開會,我也是嚇了一跳。(後來這件作品獲得了 2008 年的葛萊美獎最佳長篇音樂錄影帶「Best Long Form Music Video」獎)
Danny 負責現場導演及後製剪輯的作品:瑪丹娜「VOGUE」。(Credit:瑪丹娜)
Q:和瑪丹娜合作與和其他藝人合作的經驗有什麼不同?你們彼此之間是否已有很好的默契?
A:我和她之間配合得還不錯,因為我是比較害羞、話少的人,而瑪丹娜是比較強勢的,所以我們之間反而有很好的平衡。不過這是我自己認為啦,也許她並不這麼覺得也不一定(笑),我希望她也是這麼想的。
瑪丹娜總是知道她想要的是什麼,她會想要比現有的更好,例如她很重視跳舞的節奏,在處理的時候我就會知道要怎麼強調這個部分。
因為瑪丹娜的各種經驗都很豐富,從她身上我可以學到很多。她總是會想要嘗試新的東西,就算現在已經很好了,她會追求「更好」,這也深深影響了我。
跟其他藝人合作時,有時會因為層層傳遞的溝通而有些誤會,例如跟 U2 合作時就有這樣的狀況,如果能直接跟藝人接觸、不要透過中間人的轉達,應該可以避免。
U2 的「You're the Best Thing about Me」MV 是由 Danny 負責剪輯。(Photo Credit:Danny B. Tull)
Q:從一開始的MV製作到後來的演唱會導演,兩者之間規模差異很大,成為演唱會導演的過程中遇到最大的挑戰是什麼?
A:導演必須要跟很多不同的人合作,這是個挑戰。此外,做剪輯的時候是站在一個比較「幸運」的位子,可以很輕鬆去評論影片「為什麼要這樣拍?為什麼不拍那個…?」,但當導演的時候就知道拍攝時會遇到什麼困難了。以瑪丹娜的「Rebel Heart」巡迴演唱會為例,我負責在雪梨的最終場,在兩星期內要確認所有器材、人力都準備好;剪輯的時候我都是一個人工作,但到了演唱會時身邊突然多出上百個人,要指揮現場的攝影拍什麼、從什麼角度拍…等等,所以你必須很清楚知道你要做的事。
Danny 也參與了瑪丹娜於 2015 年展開的「Rebel Heart」巡迴演唱會。(Photo Credit:Stufish)
Q:以你的專業觀點來看,是否會覺得音樂和影像之間已經密不可分?因為大家會希望同時接收到更多刺激,而不是只有單一的音樂或影像?
A:確實是這樣。我個人雖然喜歡「無聲」的效果,但那必須是在一段音樂的脈絡發展中的無聲,音樂和無聲之間的對比,會讓「無聲」的力量更為凸顯。
Q:除了你工作上接觸到的音樂之外,你私下是否會聽其他類型的音樂?
A:當然!沒有音樂我就活不下去。我喜歡聽各式各樣的音樂,宗教音樂、冥想音樂、古典樂、搖滾樂、舞曲……什麼都聽。我沒有特別喜歡的,以前最喜歡麥可傑克森,不過長大了以後就…你知道的。我喜歡音樂現場,也喜歡那個氛圍,音樂就是我的能量來源。
Danny 多年前為德國樂團 PET 的歌曲「No Yes No」所剪輯的 MV,雖然預算有限,卻是他自己很喜歡的作品。(Credit:PET)
Q:是否有哪位藝術家或是音樂家對你有特別的影響?
A:我很喜歡王子(美國藝人),他很有才華,像他這樣沒有樂團、可以一個人站在八萬人面前的舞台上演唱,很了不起。
Q:你的日常生活大概是怎樣的呢?
A:有工作的話,我會在十點左右起床,然後中午開始工作,持續工作到隔天早上,可能會這樣連續好幾天,看我能熬夜多久,不過這幾年我盡量不會熬夜到太晚。
我平常也會玩樂器,彈鋼琴、打鼓、彈吉他,這可以讓我放鬆。有時候我也會讓自己完全遠離電腦和手機,大概一兩天左右。
Q:對演唱會產業的未來有什麼看法?
A:我看到的是,演唱會上有越來越多各式各樣的相機,不過我自己不太確定我們是否真的需要這麼多攝影機。另外,大家都很喜歡在參加演唱會的時候錄影,我們也很快就能看到這些演唱會的影片在網路上流傳,我能理解大家想要「即時」的東西,不過我還是覺得在演唱會時錄影太可惜了,應該要讓自己全心投入演唱會之中。
對 Danny 來說,「更好的明天」是什麼樣子呢?他的答案是:「『明天』就是希望,如果我們一起努力,就可以帶來改變。對你的敵人微笑,擁抱與你立場不同的人,並且記得要愛自己。」(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 by 余松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