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Interview

【文博桃園館策展人專訪】走入「格子」的桃花源:如果每個縣市都有專屬設計事務所,那該有多美好?

「你可以想像每個縣市都有一個設計事務所,輔佐它,或提出有趣議題、或城市推廣,那文博會就會成為一個滾動城市前進的重要祭典。」2019年文博會全新概念「編輯地方」,將在地文化與展覽結合,相較臺南、屏東、台東這三座地域意象明顯的城市,由格式設計操刀的桃園館,打造了一家虛擬「桃花源設計事務所」,用設計抓出大家鮮少看見的桃園在地底蘊。

「初極狹,纔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桃花源記》敘說著漁夫無意走入化外世界烏托邦的故事。文博會開展第三天,桃園館外大排長龍,這說明了,這一個看似浪漫的場域,卻蘊含真實城市生命前進的全新展覽方式,已在設計迷之間傳開,成為今年必看的展館!同時更向外界證明,設計也能幫助一座城市向前進,讓城市變得更有趣。
談到桃園,大多數人首先聯想到的,可能是「國家門戶」桃園機場。但其實作為台灣最年輕的新興城市,桃園正在大刀闊斧的蛻變。這次策展人「格子」王耀邦打造了虛擬「桃花源設計事務所」,挑出城市三種不同樣貌:運動、公共空間、工廠,提出一個全新城市行銷策略。現在就跟著MOT TIMES和「格子」,一起走入桃園館,向大家揭開「桃花源」中動人心弦的設計秘密吧!


2019年文博會全新概念「編輯地方」,將在地文化與展覽結合,由格式設計展策操刀的桃園館,打造一家虛擬「桃花源設計事務所」,用設計抓出大家鮮少看見的桃園在地底蘊。(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 by Terry Lin)
 
Q:談談你這次展覽,為何取名為「桃花源設計事務所」?
 
「格子」王耀邦(以下簡稱「格子」):我們的概念其實很簡單,因為桃園相對於其它縣市,像是台南、屏東或是台東,大家對於這些地方的地域感有比較明顯的集合,而桃園是一個不管從多元文化、或是地域感,都很難說出它是一個什麼樣的城市。
 
所以我在想,既然文博會要談一個城市,可不可以用另一個方式來談?如果「設計」在文化層面裡面越來越重要,一個展覽有沒有機會,成為幫助一座城市向前進的策略?所以我們虛擬了一間事務所,它的功能就是幫助政府解決或是推廣他們不擅長的事情。這樣子的策略,是希望我們做出來的東西,就算在展覽結束之後,也可以成為一個具有延續性思考或執行的可能。

那你可以想像每個縣市都有一個設計事務所在輔佐它,或是提出有趣的議題,或是城市推廣,文博會就會成為一個滾動城市向前進,很重要的一個祭典。但要如何用設計,在短短12天內,幫助這座城市?透過展覽,最有機會幫桃園做的,就是一個新的城市行銷策略,研究桃園原本的狀態,我們希望為這城市做的事情是「on going」


格子希望透過設計及展覽,可以幫助政府發展城市行銷策略,進而滾動地方的前進。(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 by Terry Lin)
 
Q:藉由這次編輯地方展覽,想讓大家看見一個什麼樣的桃園。
 
格子:這次我們以三個不同案子來表現:運動、公共空間、工廠日常。
 
我們花很多時間做田野,去觀察這個城市有哪些動能。我就發現桃園今年即將要舉辦台灣最大運動賽事─「全國運動會」。上一次在桃園舉辦是20年前,我就思考,一個城市跟體育跟美學跟設計有什麼關聯?我發現透過設計去探討運動背後的文化,其實可以把一個原本是肢體競逐的項目、比分或者是大家想像的輸贏這件事情,轉換到更高的層次,因為運動美學是無遠弗屆的,可以透過不同的影音、視覺的策略,去做一個更有深度、更具推廣性的視覺策略。
 
後來經過研究又發現桃園的劍道隊非常厲害!稱霸台灣三十年,很少有城市可以有一個非常具有自己地域性的強項運動。所以我們就用「劍道」作為主軸,去做一系列海報,並嘗試用新的「嘻哈音樂採樣」方式,錄製桃園劍道代表隊在練習揮劍或比賽時,所發出的竹劍、甲胄跟裁判聲音,把運動聲音立體化。未來桃園舉辦全運會,都可以把運動的力與美,與文化的關係,運用當代設計手法呈現,桃園就很有機會去形塑出城市的運動風格。

桃園的劍道隊稱霸全台三十年,格式設計展策透過一系列海報設計,突顯運動的力與美與文化的關係,並用當代設計手法呈現,重新形塑城市的運動風格。(Photo Credit:格式設計展策、Photography by 汪德範)

在第二個「公共空間」的部分,桃園在去(2018)年得了六個公共工程的金質獎,是全台灣得獎最多的縣市。公共空間最能影響市民生活,因為公共空間不分階級,所有人都可以參與。當一座城市對於公共空間具有敏感態度,市民的生活就能往正向發展。所以我特別用S、M、L三個不同的尺寸來形容,告訴觀展民眾,不同尺度的公共空間、或是公共空間不分尺度,都具有某種當代性,同時具有在地性跟未來性。
 
現在的當代,就是未來的在地。所以公共空間除了符合機能之外,也具有象徵的意義。所以我們介紹了龍岡圖書館、即將興建的桃園市立美術館,還有一個私人的建築師事務所,他把一樓到三樓開放出來,成為民眾可以預約參觀的空間,這種私領域到公領域的介面,其實是一個很有趣,讓市民去認識的議題。


位於桃園青埔的私人建築師事務所,開放民眾預約,可以入內參觀,將私人領域開放成公共領域,讓當地市民都有機會可以去認識、碰觸生活中的美學。(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 by Terry Lin)
 
第三個主題就是「工業」,桃園市的工業城擁有超過一萬一千家工廠。一般人對於工業的理解,會認為它距離我們生活比較遠,或是工業就代表汙染。但其實反過來說,工業是形塑一個城市特色很重要的基石,跟經濟、產業變動有關,當我們提到工業時,有沒有機會到最後的終點不只是觀光工廠,而是有新的方式去陳述工業在城市中的角色。
 
所以我們使用「聲音採集」的方式,在桃園館裡使用了非常多「在地素材」。比如說在空間中,我們用了新光紡織的布料做了最大的外圍隔間,我們也用了農業很常使用的塑膠平網來做地面,所以你進去後會發現,在一個非常當代的美術館空間,其實所有的材質都來自於桃園。我們希望讓民眾理解所謂「城市的地方」,很可能有新契機或新意象,我們不一定要發明新的論述,而是如何從在地裡面提煉出元素,重新認識這座城市。

「桃花源設計事務所」的策展元素,應用了許多在地素材,讓一般人覺得傳統工業的東西,也能變得很當代,貼近人的生活。(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 by Terry Lin)
 
Q:談談你自身與桃園的連結。
 
格子:我是在鶯歌長大,我是鶯歌人。跟很多台北朋友不一樣,以前念書時,若想去比較酷的場所,大家會去西門町或去東區;但我們在鶯歌時,我們所有的娛樂或是所有新的東西都在桃園,因為鶯歌到桃園只要十分鐘,所以像是過年媽媽發零用錢,要買新衣服,我們都不會去台北,因為那時候桃園的周邊有遠東百貨、衣蝶百貨和新光三越。有趣的是鶯歌到桃園有一條路叫鶯桃路,但是桃園到鶯歌那條路就會變成桃鶯路,所以桃園對我的印象就是,當我們要吃好一點穿好一點的時候,我們就要到這裡,那時桃園給我的印象,就是一個離開鄉鎮最近的美麗現代城市。

 

格子雖然是新北市鶯歌人,但因為地緣關係,成長環境與桃園密不可分。(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 by Terry Lin)

 
Q:談談你觀察這幾年來的桃園演變。
 
格子:桃園其實很有趣,桃園機場以前叫中正機場,大家都不知道你來到桃園了,看起來是國家門戶但又有點被隱形起來。但是桃園在經過高鐵、機場捷運發展之後,像青埔等很多區域開始被開發出來。這個城市原本沒有很清楚的形狀,現在卻有機會去大刀闊斧,去做一些沒有包袱的事,我覺得這一點也蠻吸引人的,就是說你好像不必背負,在桃園就一定要成為什麼樣子的形狀。像我這次做展覽的態度,把桃園本就有的東西,做成向前推進的推廣,所呈現出來的樣貌,就是送給桃園市政府的一個禮物。我當然希望桃園可以成為具有運動風格的城市、最具有工業感,以新姿態成長的城市;或是我希望所有人到桃園的時候,藉由公共開放空間,讓一個市民感受到最大的自由。我覺得這樣子的想像,就像我們走入桃花源一樣,所有事情都可以這樣的美好。


透過文博會《編輯地方》概念的策展,讓一般民眾看見不一樣的城市風貌。(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 by Terry Lin)
 
Q:「格式」風格總給人大膽、創意又好玩,這次透過「桃花源設計事務所」,你希望傳達的意象是什麼?
 
格子:人民與其說是來看展覽,其實更像是來體驗展覽。現在看媒體、看Youtube、看影音串流,有些事情很難達到「身體感」的體驗,可能是觸覺、嗅覺、聽覺。這次我們就選擇了「聽覺」跟「觸覺」這件事。當你一走進桃園館,得先脫鞋,不但是「儀式性的提醒」,同時你的腳能感受到很有趣的觸覺體驗,因為裡面有很多有趣的設計,像是我們用了氣泡墊這樣的材質,當大家走在白色地坪上,你會感覺到腳底有空氣的抖動,我們把地景也做在裡面,因為桃園以前被稱為千埤之鄉,埤塘裡面有一些自然的泡泡湧出,我們希望讓你用身體就能感受到這樣子的氛圍。
 
另外在展場,也會看到很多的光圈,那是埤塘的意象,讓民眾在很當代的環境裡面,又依稀感受到這個地方的特色。在聽覺上,我們跟一家嘻哈唱片公司「顏社」合作,擷取嘻哈唱片很重要的製作方式,叫做「sampling取樣」,他們會從很多歌曲裡面擷取元素,重新remix成一首新歌,我們就挪用這意象,去做聲音採樣,錄下機器運轉的聲音、運動的聲音,最後變成具有記憶度的一分鐘MV,跟一分鐘的HIP HOP音樂。另外,我們也將這些採集的聲音擷取出來,和參觀者進行互動,每個人都有可以成為一個DJ,那個狀態其實就是一個展覽很重要的魅力。


嘻哈唱片很重要的製作方式,叫做sampling取樣,會從很多歌曲裡面擷取元素,重新remix成一首新的歌曲,這次格子就挪用這個意象,做聲音採樣,應用在策展上。(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 by Terry Lin)

你也會發現,展場裡面很肅靜,我們將展品的數量降到最少,希望讓民眾可以很舒適地去體驗一個空間的場域感,你可以很輕鬆地坐在現場,然後好好感受空間,感受這裡光影的變化,感受桃園的未來,它的心是什麼?同時在展場裡面也做了閱讀區,讓民眾可以很自由的席地而坐,圍繞著埤塘去看所謂桃園地方的編輯誌《本地》,把資訊跟展覽體驗結合在一起。

格子在展場規劃閱讀區,擺放《本地》雜誌,結合資訊與展場體驗。《本地》是台灣《The Big Issue》創辦人李取中帶領編輯群,深入城市,探尋在地的精神,用設計思考、編輯而成的地方誌。(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 by Terry Lin)

Q:你這次展覽再次跟「顏社」合作,你本身喜歡嘻哈音樂嗎?你認為「顏社」在台灣的嘻哈地位是什麼?
 
格子:我當然喜歡嘻哈音樂,之前因為展覽的原因,又結交了這些嘻哈的好朋友。我覺得嘻哈是最能夠反映當代的音樂類型,因為嘻哈只要透過語言疊合,可以不 「掉書袋」,把一個平凡的事件很快速地散播,很容易有共鳴感,只需要有文字跟節奏,它是非常入世的。這也是為什麼這幾年嘻哈音樂從一個比較邊際的地方,慢慢跑到核心。
 
大家一開始都會說顏社就是一個文青的嘻哈團體,他們的歌詞或者是他們公司的質感,甚至是他們的錄音室,其實就是一間咖啡店。我覺得「顏社」的創作跟生活風格是非常貼近的,然後他們也漸漸地在各種領域拓展,開始慢慢地往很多地方去推廣,不管是迪拉(顏社創辦人張逸聖)自己開始嘗試做一些製作的東西,或者是他們旗下的藝人也開始慢慢跟不同產業去做合作,我覺得未來的發展性會越來越豐富。


格子這次與「顏社」合作,針對三個主題:運動、公共空間、工廠,進行聲音採集,最後變成具有記憶度的一分鐘MV,跟一分鐘的HIP HOP音樂。(Photo Credit:格式設計展策、Photography by 汪德範)
 
Q:回看前兩屆策展經驗,你怎麼看今年的文博會?

格子:其實前兩屆,我們剛好是處於一個協助文博會的型態,將它打開來,讓大家體會到商展這件事情,是很有機會在某些區塊把文化論述放進來的。文博會除了商業交易非常重要之外,也有機會在每一年這個時候,引發出一些新的,不管是設計上或是文化上的思考,成為一個小小的祭典,讓大家知道其實每年我們會有很多人參與。同時也因為它慢慢轉型的原因,參與度越來越高。文博會不僅成為一個文化盛事,尤其是到今年很多團體一起加入,更多文化形態加進來,不只是設計,有藝術、產業、歷史等,除了展覽之外,還有各種表演論壇,甚至連鐵道跟空總都被納入所謂的鐵路東西向軸線裡面,我覺得這是一個非常重要也美好的過程。


這一個看似浪漫的場域,卻蘊含真實城市生命前進的全新展覽方式,成為今年文博會必看展館之一,同時更向外界證明,設計也能幫助一座城市向前進,讓城市變得更有趣。(Photo Credit:格式設計展策、Photography by 汪德範)

王耀邦 / 格子

英國愛丁堡藝術學院Art, Space & Nature藝術空間策展碩士,2009年至2014年擔任archicake築點設計創意總監,目前為策展人、格式設計策展與格式多媒負責人,元智大學藝術與設計學系設計課程兼任講師。以策展為核心進行設計與策略的實踐,執行設計、建築、品牌、文化展覽策劃與都市相關議題研究規劃,過去擔任2017台灣文博會主題館《我們在文化裡爆炸》、2018台灣文博會華山概念館《從身體創造》策展人,成功推動文博會從商展轉型為兼具文化論述及商展性質的文化盛事。過往策劃展覽屢獲國內外大獎項肯定,包含德國紅點設計獎Best of the Best、日本優良設計獎Good Design Award best 100、台灣金點設計獎年度最佳設計等殊榮。   

2019台灣文博會《編輯地方》桃園館
 
展覽期間|2019/4/24(三)-5/5(日)
展覽時間|10:00-20:00
展覽地點|華山1914文化創意產業園區西二館(台北市中正區八德路一段1號)*免費入場
主題網站| https://creativexpo.tw
 

延伸閱讀 More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