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為自由人》是前《Shopping Design》總編輯李惠貞的第一本書,書籍裝幀設計由霧室操刀。(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 by 余松翰)
李惠貞:「真正的自由是要付出很多代價的!」
「如果你以為自由是輕鬆的,那你可以把這本書放下,因為它不是你想要的!」霧室瑞怡的回應,其實也是《成為自由人》作者李惠貞在前言就開宗明義,在這裡談論的自由,可能跟一般人對於自由的想像不太一樣。
「自由這個語詞有很多的角度詮釋,可能有些人覺得自由就是無拘無束,可是那個比較不是我認為的自由,我覺得真正的自由是要付出代價的!」自由的定義絕非是非題,而是一道申論題,惠貞的回答,令人玩味。
與《成為自由人》的初相遇,其實是在逛書店時,被因為光線而反射的波光粼粼書封所吸引,好似在都市叢林中與自由海洋不期而遇,看見了這一本書的設計,接著才被書名中的「自由」兩字,加速點燃好奇。
惠貞從事出版業工作超過20年,曾任企劃、版權及編輯,2011年開始擔任《Shopping Design》總編輯,曾拿下金鼎獎雜誌類個人獎最佳主編獎,但卻在2017年告別上班族生涯,發起獨角獸計畫,以創新方式推廣閱讀,看似自由的人生,卻是在經過25年職場淬煉後的放手一搏。雖然一直都很喜歡書,但最初想出書,其實原本是想分享離職後的環島故事,沒想到,最後卻決定寫「自由」。
惠貞寫書不是想要鼓吹自由,而是希望每個人都能透過書本得到啟發或勇氣,找到自己的答案。(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 by 余松翰)
「這幾年在工作場合上,我常常要回應這個問題,不論是學生或是年輕工作者,大家對於未來都有很多不確定跟茫然,即使到我現在這個年紀,每個階段的人都有自己的困惑,因為不斷要去回應這個問題,所以當我要開始寫書的時候,就決定寫這個主題。把原本題目拋開,重新構思,我發現寫得很順,變成現在的架構。」用自身經驗,回應大眾,也是重新理解自己,才發現自由在她的工作中佔有重要比例。
霧室:「沒有限制的自由,可能變得不自由!」
近年來,社會瀰漫低氣壓,工作的過勞,低薪的沉痾,年輕人難免心生對自由工作的嚮往,但惠貞說,「並不是每個人都適合、或想要自由。因為自由意謂著所有事都要自己承擔,沒有旁人可以怪罪。」
空氣靜默了幾秒,「我們發現自由變得不自由的時候,就是我們要做自己設計的時候!」霧室的禹瑞此話一出,令人一驚。
「霧室」是夫妻檔設計師彭禹瑞和黃瑞怡,在2010年共同創立,以細膩語彙呈現手感作品風格,在書籍裝幀設計領域中,曾四度榮獲書籍設計界重要大獎金蝶獎肯定,2018年更以「不只是圖書館 2018年度限定票劵」獲得金點設計獎年度最佳設計獎,他們也是惠貞很早就決定要合作的設計工作室。
「霧室」是夫妻檔設計師彭禹瑞(左)和黃瑞怡共同創立,在書籍裝幀設計領域中,曾四度榮獲書籍設計界重要大獎金蝶獎肯定。(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 by 余松翰)
禹瑞接著解釋:「以前在做設計,常會抱怨限制好多,為什麼不能給我一點空間,但工作一段時間之後,就會發現,有些限制反而比較好做事情。」因為可以在限制中做到最大發揮,相比之下,沒有框架的自由創作,後果的承擔就是自己要負責。
聽完禹瑞的說法,惠貞想起了雲門舞集創辦人林懷民老師曾說過:「有限制,才有最大的自由。」
每個人對於自由的定義不同,惠貞說,「自由不一定是外在限制,而是內在有沒有『自由的能力』,這個能力需要累積跟訓練,否則毫無限制,也會令人不安。」所以當《成為自由人》確定出書時,出版社不設預算上限,讓設計全然發揮,「你要有些累積,一定的成熟度,當機會來的時候,你才可以抓住。」惠貞坦言對於霧室抱有很高的期望。
「我們很幸運,提早半年就知道惠貞會出這本書,這兩年也有比較多機會一起工作跟旅行,比平常做其他書,擁有更多時間,可以去認識這個作者。」瑞怡說話很溫柔,如同霧室設計獨特的細膩情感,相較以往的設計案,這次霧室有更多時間,可以仔細去思考、發想,在拿到文字後,嘗試用惠貞的語調念出來,憑著長時間對她的瞭解,一字一句去感受、推敲,半年之後,向惠貞提案,果然擊中人心。
禹瑞曾經在設計公司工作,常抱怨限制很多,但工作一段時間之後,發現有些限制反而比較好做事。(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 by 余松翰)
藉由一本書,把自由海洋與柔柔海浪聲帶到你面前
「自由絕不是一條安全的路。如果你害怕承擔,就不能抱怨缺少自由;如果你選擇了自由,就要有面對壓力的決心。你必須是一個能明辨核心的人,知道自己要往哪裡去,自由是前往目的地的助力,不是姿意妄為的藉口。自由不是讓你揮霍的特權,而是要守住的珍視之物。」——摘自《成為自由人》
惠貞的文字平易近人,予人溫暖陪伴的感覺,但若仔細閱讀,會發現有許多篇章談論的主題,並不輕鬆,她希望你思考、希望你正視自己,「這不是一口氣就能看完的書,必須要慢慢看!」霧室閱讀整本書後,決定透過設計放慢閱讀節奏,同時也要「見書如見人」,調整文字間距和斷行,再以作者喜愛的海洋,思索人從城市走入海洋的意象,先經過沙灘,聽見海浪,才遇見無邊際的海洋。
瑞怡說話溫柔,情感細膩,是霧室的主要設計發想者,經常會花許多時間與作者溝通,完整了解以後才提出設計概念。(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 by 余松翰)
設計概念成型後,接下來就是將它具體化,霧室與惠貞多次共同討論,設計不只從文字出發,也反過來引導文字創作,讓概念更完整。從書封海洋的波光粼粼,書頁斜角像一道道波浪,翻開扉頁,看到16頁切成上下兩半的特殊設計,紙張的透性與漸層色彩,就像海洋的層次;同時也考慮紙張的觸感粗細及摩擦聲,讀者在翻閱紙張,彷彿走在沙灘上聽見海風吹拂的聲音,中間再穿插惠貞特別寫下的短文字,引導讀者靜下來思考,沈澱心緒之後,進入海洋。
由別於一般書籍,一翻開大多是推薦序或作者前言,《成為自由人》以上下兩半的切頁設計,以海灘作為設計概念,一步步引領讀者走進書海。(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 by 余松翰)
隨著閱讀的展開,就發現內文中穿插半切頁的圖片插頁,讓人在閱讀一個段落以後,可以停下來喘息並思考,設計精準掌控了人的一舉一動,就像一本活生生的書,主導了觀者的思緒,一步步進入書海,這是電子書永遠都無法取代的五感體驗。
連尺都難以測量的距離-0.06公分的段差,台灣裝幀技術原來可以跟日本一樣強
霧室走過創業十年,不斷挑戰設計的框架,書本裡的設計,看似簡單的零件,但組裝起來卻不簡單。當初設計概念決定以後,他們思索該找哪家印務合作,他們毫不猶豫,找上了富友文化的陳註復。
陳註復是設計圈相當知名的印務,出版作品多以建築攝影美學類書籍類型為主,出版的書籍高品質且精準,不僅勇於挑戰許多設計師提出的各種想像,也積極嘗試新技法。
「他在聽到我們書本想要切斜角,封面要用透明膜後,以時間有壓力為由,拒絕我們,但我們知道,如果這個案子給他做,也許就有可能實現。」所以霧室花時間向出版社、作者和通路溝通,為印務爭取製作時間,並且向註復說明完整裝幀設計概念,最後他才答應接下。
霧室為了塑造海洋的光影,將文學書籍少用的透明膜,放進書封。(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 by 余松翰)
時間爭取到了,但製作難題卻還未解決,因為全台灣最後一台可以一次裁切書頁斜角的機器已經報廢,所以霧室和印務一起想辦法,最後他們用人工計算的方式,算出用每一台(以16頁為一台)0.06公分的段差,一台一台的裁切,最後再一台台手工裝訂,才能完成如波浪般的斜角。
但0.06公分,是連尺都測量不出來的距離,更別說要求印刷廠師傅,依照這樣的尺寸,一台一台地放入機器,對齊切出,對於習慣快速印刷的傳統工作模式,要說服師傅可不容易。「過程中我們很感動的是很少有印務會把書給完整看完,但註復不僅把書看完,理解我們的設計想法後,更努力去和師傅溝通,所以即使不好做,他也不會說服我們去調整設計,而是和我們一起解決。」
用每台0.06公分的段差,手工慢慢對齊,一刀一刀裁出「波浪」,儘管每一道「波浪」的深淺不一,但每一本書都獨一無二。(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 by 余松翰)
在經過不斷溝通與說明後,終於說服印刷廠師傅,用每台0.06公分的段差,慢慢對齊,一刀一刀裁出「波浪」,比起一般書籍只需要半天就能搞定的功夫,這本書卻花了四天才完成,儘管每一道「波浪」的深淺不一,但每一本書都獨一無二。
「每個人都在拋開限制!師傅經過一段時間去感受跟理解以後,他們也接受了,看見這本書完成時,證明了台灣也可以做到,像日本一樣的手藝。」霧室回憶,將成品拿給師傅看時,他們臉上的滿意神情,證明了只要將好的心意傳遞出去,台灣設計的印刷技術也能一起突破向前走。
霧室藉由材質、光影等元素,將海洋意象注入書籍。(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 by 余松翰)
人生沒有標準答案,透過我們自己的生命歷程,尋找自己的回答
很少人真正了解一本書完整的製作過程,即便是作者惠貞,聽完霧室的分享後,內心也充滿感動。因為在網路資訊快速爆炸的今日,人越渴望面對面的實體感受,富有手感的書,是陪伴,也是安定人心,這是閱讀網路文章所無法取代的實體感受。
從作者到裝幀設計,再到印務,一棒接著一棒,跳脫單純的委託關係,而是共同創作,看見了實體書在這個時代存在的價值與意義。他們的用心投入,正如惠貞在書中說的「傻瓜精神」一般,「也許別人會覺得他們很傻,可是有些事也只有傻瓜才能創造出來。」
誠如瑞怡心中所認為的自由,「在通往自由的道路,心要有一個定錨,這個定錨會給你力量,但它不是想要就可以有;必須有很多累積、嘗試跟挑戰,錨會慢慢一點一點地長大,定得更深。如果這個定錨有很長的線,隨著小船遊到很遠的地方,也許有一天線鬆開了也不知道,但卻因為這個安定的力量,可以到很遠的地方。」
《成為自由人》以自由海洋的意象作為書籍裝幀設計。(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 by 余松翰)
不論是惠貞、霧室、註復,人生走過的每一段經歷,每一件設計作品,就像一道一道的海浪,創造海洋世界的人生組曲,才能完成心中的自由海洋,「這本書並不是要鼓吹大家和我一樣,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命歷程,透過書本得到啟發或是勇氣,得到一些交流,最終還是要去尋找自己的答案。」
每一個人都獨一無二,每個人的人生經歷也都截然不同,書本是個引子,引導你思索,最後仍然只有自己才能找到自己的答案。願我們,都能像惠貞一樣,「感謝自己,成為自己喜歡的樣子。」
從一本書的手藝,看見了實體書在這個時代的存在價值與意義。(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 by 余松翰)
霧室工作室一角,如他們細膩手感的設計風格,充滿濃濃的手感與溫度。(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 by 余松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