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Interview

【為什麼東區不討喜?】「台北東區現在的沒落,只是意識上的沒落!」彭緯豪在東區巷弄裡造一條街,尋回屬於東區個性的老派獨立精神

東區,這個曾經繁華不可一世、象徵都會白領的區域,這幾年在西區及信義區的發展下,逐漸的黯然失色,根據今周刊2019年4月的專題報導,從台北市復興南路延伸至光復南路的忠孝東路4段,空屋率高達13%,從東區鼎盛時期至衰落,城市的轉變不過短短20年。

然而,東區的衰落對於東區而言,真的是「惡」嗎?還是這正是調整東區體質的一大轉機?

非城市規劃專業出身、卻對美國城市發展影響深遠的珍‧雅各,曾在其著作《偉大城市的誕生與衰亡》中寫下:「一個熱鬧活潑的城市景觀,大部分是因為它有許多小元素的集合,才能變得活潑熱鬧。」因此多樣性非常重要,尤其是商業多樣化,更對城市的發展具有無比的重要性,因為商業所帶來的不僅僅是營利,更包含了文化與地景等不同元素,並進而帶來住民及使用者的轉變,街區的文化才能改變。

走入東區小巷,我們看見了Boven雜誌圖書館、髮廊混搭藝廊的行者、強調實驗音樂精神的Double Check,在這裡,仍有一群有理想的人,實踐著他們心中的理想國。

因此MOT TIMES特別企劃了【為什麼東區不討喜】系列報導,在看似不討喜的東區中,你會發現有一群人正默默的,用他們的力量慢慢改變東區。

MOT TIMES 明日誌 總編輯 彭永翔
「台北東區現在的沒落,只是意識上的沒落!其實東區人的品味跟消費力都還在,只是看你如何找回他們。」五弄文創執行長彭緯豪深深相信著。做為土身土長的東區囝仔,對在地情感的眷戀,開啟了他的造街夢,希望能再度尋回屬於東區的老派獨立精神。


44歲的彭緯豪說,自己是處於中間世代的人。人生前半段時間是紙本閱讀,後一半時間是網路。(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 by 余松翰)

淘兒音樂x頂好名店城x主婦之店,東區獨立精神為何走調?

談到早期對東區的印象,對台北六年級生而言,「潮流」是最常被形容的詞彙。今年44歲的彭緯豪,也不例外,「我這個年紀剛好是卡在中間的一代,前二十年是紙本閱讀,後二十年是網路。東區沒落不是整體壞掉了,而是一部份的轉移,一部份的老去。」

回看東區二十年前的高潮,有「淘兒音樂」、「頂好名店城」、「主婦之店」,在當時每間店都帶著濃濃獨立的人文氣息,在那個沒有Facebook、Google、IG的年代,只能透過書本、雜誌、音樂,獲得訊息,「當時沒有網路、沒有太多資訊干擾,大家對於自我需求跟自我意識是很清楚的,我們會到東區買雜誌、買唱片,看了雜誌跟音樂之後,再去頂好名店城買衣服,這是一個結合。」

彭緯豪回憶,當時在東區的人,要彰顯個人特質,不是看手機品牌,而是看每個人桌上放的是哪種類型的雜誌,大家聊天開口第一句話,最常問的是:「你喜歡聽什麼歌?」藉此瞭解對方。但隨著時間轉移,連鎖品牌服飾、智慧手機大舉入侵生活,社交淺層化,商圈的獨立人文精神,也轉變成大眾化的連鎖消費市場。

二十年前的東區店面,都是小小間的,裡面的店家都很有態度!」過去東區的興盛,靠的不是大品牌,而是由這些叢聚的獨立品牌力量,一點一點堆積起來的。

為何東區不再討喜?彭緯豪分析主要有幾個原因。其一,這十年來,大陸滿滿的資金及熱絡市場,讓台灣面臨人才外流,小品牌開始出走大陸;其二,他特別點出,當大眾把問題怪罪於東區大房東時,其實真正的主因源自「二房東」,這些二房東為了高租金收益,選擇將店面租給連鎖店,尊重、包容、獨特性一點一滴地消失。東區失去了在城市中的定位,也失去了市場。


 日本設計師中村勇吾(Yogo Nakamura)七年前的作品 《Drop Clock》,目前為非賣品,但透過數位畫框展示,民眾坐在「Double Check」裡,也能舒服欣賞大師作品。(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 by 余松翰)


空間裡擺放著雜誌、書、音樂,提供人安靜品味的地方。(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 by 余松翰)

真正的理想,也能感動老房東,彭緯豪用六年在東區慢慢造出一條街

35歲那年,由於哥哥意外離世,扭轉了他的價值觀。彭緯豪決定將人生歸零,從上海回到台北東區,後來有一天,巧遇以前當兵好友─「Boven雜誌圖書館」的創辦人周筵川(阿川),知道對方是愛書人,他想到可以合夥開咖啡店,把書擺在店裡,但阿川卻一口回絕,說他想開一座圖書館。後來阿川朋友的媽媽聽到年輕人的理念,感動於阿川的理想,決定將自己在東區的廢棄地下室改裝,「Boven雜誌圖書館」就這樣誕生了。


彭緯豪說,Boven的誕生全因另一位創辦人周筵川的理想而產生的,也讓他明白,真正的理想,才能感動人心。(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 by 余松翰)

那一刻,也讓彭緯豪懷念起過去東區的美好,並在心中種下造街的種子,「我們常看雜誌的人就會希望把空間變得跟雜誌一樣,所以我想用十年時間,把旁邊的店一間一間頂下來。」願望在心中許下半年後,隔壁卡拉OK老闆娘準備退休,房東主動上門詢問願不願意接下店面,他決定找隔壁的立飲精釀啤酒合作,用書和音樂搭配啤酒,2016年主打聽覺的實驗性音樂酒吧「Double Ckeck」就出現了!

之後平均以一年開一間店的速度,接連開了「一目EMU」數位藝廊和「一味私房御膳」餐廳,今年計畫再開早午餐運動酒吧複合店和親子繪本圖書館。用了六年時間,慢慢造出了一條街,但此時東區頻頻爆出倒店消息,卻依然沒有打倒彭緯豪,他更曾在媒體上直言:「現在是建造時期,不是獲利時期。」


「一味私房御膳」餐廳,提供舒適用餐環境空間,集合氣味、視覺、聽覺的場域,讓每位前來的客人都可以得到心靈上的感受。(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 by 余松翰)

練習安靜,找回東區過往人文安靜的氛圍,讓街區商業成為孩子夢想發芽的起點,誰說商業只能是牟利?

要在東區開店賺錢,平均每月營業額要到一百萬元,才能打平,目前「五弄文創」已擁有3家店面,今年還要再開兩家店,目標是2020年開始獲利。他們為何能夠如此勇敢,原因始於房東們的支持,不僅每間店面給予三個月裝潢期,同時在每月房租上有特別優惠,減少成本開銷,爭取更多時間醞釀東區的發展。

「因為我們是真心希望,以人文出發,提供大家練習安靜品味的地方,人要有品味就要先學會安靜,接著五感打開,我們再從聽覺、視覺、味覺延伸每一個空間,我們賣的是一種舒服的感受。」年輕人的理想打動了房東的心。

而彭緯豪的信心,並非憑空而來,「當便宜的潮流往西門町,昂貴精品往信義區,全台灣、全世界都在M型化時,我們就把目標擺在中間,30到40歲的中間年紀,300到500元的中間消費。就像我這一代的人,可能有小孩、有伴侶了,但我卻發現,台北市很少有為家庭生活打造的空間,親子館、親子餐廳都是給小孩的,我想要創造讓大人覺得舒服,同時也可以帶領孩子進入社會的消費學習。」

這樣的想法,來自於對歐洲社會的觀察,大人可以帶著孩子去咖啡店,帶著孩子上餐廳,教孩子怎麼尊重公共規範,因為商業不僅僅是消費的地方,也可以分享如何過生活


進入「Double Check」,得先脫鞋子,在舒服的空間好好聽音樂,因為商業不僅僅是消費的地方,也是分享可以怎麼過生活。(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 by 余松翰)

下一步,希望讓東區成為步行天堂,讓人們再回來

東區只是皮膚老了,正在經歷新陳代謝的過程,但並不代表本質Going Down!」今年三月,台北市東區商圈發展協會正式成立,未來東區將朝三大方向前進:生活綠能、消費智能、教育功能。彭緯豪說:「希望東區未來能像一個大眷村!」透過店家互相合作串聯,恢復昔日東區的人文味。

如今的東區正逐漸轉變,不同於其他商圈早有商圈協會,過往各自獨立經營的東區店家,在今年開創成立東區商圈發展協會。7月27日那天,東區更將首度進行六小時封街活動,屆時從忠孝東路到市民大道的東區巷弄裡,摩托車、汽車都不能進入。

五弄文創負責這次主視覺設計,以「混東區」為主題,邀請東區居民與民眾一起來「混乾淨」、「混人文」、「混音樂」,「『混』有雙關意思,除了來東區混,感受舒服環境之外,東區對我來說,就像是LV跟Supreme的混合體,東區的環保、安靜、尊重和舒服,讓人想來體驗,而不是只想到CP值。」彭緯豪如此說道。


「一目EMU」數位藝廊將藝術 、啤酒與DJ音樂的創意結合,在空間的營造上,藉由豐富的數位藝術,提供創新視覺感受。(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 by 余松翰)

東區當下的沒落,其實正是東區轉變的新契機

忠孝東路上的大型店面,連鎖品牌一間一間撤出,在外人眼裡,東區或許已然沒落。但對於東區人而言,卻是另一種新契機,藉由商業模式改變人的消費模式,就如彭緯豪所說的:「有品味才會有真正的消費。」以人為本的經營,才是永續,真正屬於東區的個性味道,已經開始蔓延。

七月盛夏的午後,在東區巷弄裡的音樂酒吧 「Double Check」,環繞音響播放著DJ重新編曲的《天空》,王菲空靈清澈卻略帶歇斯底里的嗓音依舊,緊緊地將人包圍,有那麼一瞬間,彷若與世隔絕,陷在自己的天空裡,透過音樂時光機,彭緯豪將對於20年前層層疊疊的東區回憶,一步一步讓理想開出現實的花朵,一起期待繁花盛開的那天。

東區還有哪些獨立精神,正在蔓延?還有更多正在東區醞釀的故事,未完待續。


延伸閱讀 More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