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門町內江街的「隱藏珍珠」:日常經典&日常野草,台北人就需要這樣一塊綠洲
「日常經典」所在的內江街,距離西門捷運站很近、就在紅樓商圈的後方,卻和觀光客喜愛的「主流」西門町很不一樣;雖然有西門麵店、阿財虱目魚肚等知名小吃,整體卻還沒有明確的性格。
「日常經典」所在的西門町內江街區(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 by 余松翰)
就是這樣的特質,吸引了日常經典創辦人黃金樺,他說:「我想找到性格還沒有被明確定義的一條街,去實驗我們能對這個街區造成什麼質變。」
黃金樺的本業是建築師,選擇落腳內江街,其實也是來自於建築師「希望迎向挑戰」的本能:找到看似很難改變卻又充滿「潛力」的房子,在充滿小吃店的舊街區做出反差。 在「日常經典」改造之前,其實這棟建築的外表還是台北常見的、充滿冷氣室外機和線路痕跡的樣貌,二三樓已經多年不使用,只有一樓在做機車行。黃金樺選擇了「白色」來營造清新感,做出和週遭街區的對比。
經過黃金樺改造後的「日常經典」店面,是週遭老公寓中亮眼的一棟純白建築。(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 by 余松翰)
內江街的魅力,本來就存在
他形容內江街區是「隱藏在後的珍珠」,和前方人潮熙攘、國際品牌連鎖店進駐的西門町截然不同,這裡有最在地的小吃,也因為在地而吸引了想要「接觸真實生活」的旅人。黃金樺說:「像三味食堂這樣的店家,我之前可能都不知道,但那些排隊的韓國觀光客是怎麼知道的?這些店家又是怎麼跟觀光客溝通的?」看似不起眼卻默默地吸引人群,這是試著深入內江街區後,才了解的在地魅力。
就像「日常經典」把台灣在地日常的元素化為躍上國際舞台的潮流包款,黃金樺創立品牌就是要「發掘城市裡被忽略的日常」,他也希望透過品牌的美學,擦亮內江街區這顆「隱藏的珍珠」。
一樓店門口(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 by 余松翰)
店內展示的「日常經典」商品(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 by 余松翰)
從店面打開街區
黃金樺曾旅居紐約、倫敦,在紐約時享受住在布魯克林區老房的生活,附近的墨西哥餐廳「Habana Post」讓他印象深刻,店家善用轉角的畸零地停車場,客人點餐後必須到室外彷彿街角小廣場的空間食用,以獨特的經營方式打開了周圍街區,後來越來越多店家採用類似方法,讓整個布魯克林都不一樣了。
內江街的老房,讓黃金樺想起了紐約,也讓他思考:如何讓「日常經典」品牌旗艦店不只是賣東西,而是能讓人可以坐下來聊天的空間,在經營的空間裡試著跟街區做對話,進一步成為改變街區的催化劑。 主打台灣野草茶的餐飲品牌「日常野草」,就因此而生、隨著「日常經典」開店而一起茁壯。
左:「日常野草」負責人俊頡,右:「日常經典」創辦人黃金樺。(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 by 余松翰)
停下來喝杯台灣青草茶吧:「日常野草」
雖然秉持同樣的理念來經營品牌與街區,但在實際做法上卻會是相反方向,例如「日常經典」原先設定的都會雅痞客群,就不一定會被內江街區吸引,兩者衝突時該如何拿捏?「日常野草」也許就是解答。
從「日常經典/日常野草」門口望向對街(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 by 余松翰)
還沒進門,就可以先玩玩「日常野草幸運瓶體驗」(圖右)。(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 by 余松翰)
改造後的這棟三層樓建築,一樓的門面其實並不像是個包包品牌的旗艦店:從木頭吧台、高掛的乾燥花草、到門口的「日常野草幸運瓶體驗」,「日常野草」的元素更直接地定調了店面給人的第一印象,帶有點神秘感、讓人想一探究竟,進店後才會發現這不只是間飲料店。
黃金樺說:「在思考品牌與街區的時候,我們決定放大『日常野草』的部分,先得到街區人們的認同、讓大家帶朋友來,我們也可以在這裡跟客人聊聊、做全方位的互動。」
去年底開店至今,「日常經典/日常野草」已經培養出不少常客,享受在店裡自在的氛圍。(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 by 余松翰)
「日常經典」透過美學的詮釋,將台灣的日常提煉成為時尚設計,而「日常野草」提煉的就是台灣道地的野草。黃金樺希望讓台灣在地的飲品,也可以找到東、西方都會有共鳴的方式來呈現,不管像煉丹還是煉金,都希望能提煉出讓人珍視的價值。
為什麼要喝台灣野草茶?
西方發展出了香草和花草茶的文化,但這些植物並不一定適合台灣的生長環境,例如薰衣草就是很難在台灣種活,何苦要強求不屬於這塊土地的植物呢?回到我們台灣的土地來看,許多野草不需要額外的照料、不用除蟲施肥,就可以長很好,而自然健康成長的植物,就會讓人吃了也健康。
「日常野草」的負責人俊頡兼具園藝與餐飲背景,他與我們分享了許多野草知識,就是希望讓有點「文化自卑」的台灣人知道,其實台灣青草茶不會輸給西方花草茶,也希望讓台灣的「青草文化」走得更長更遠。畢竟,現在懂得採青草的「採草人」多半都在中年以上,需要有新血加入才能傳承下去。
(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 by 余松翰)
從野草茶開始,接著發展出了「野草饗宴」,以台灣野草入菜的時旬料理,選用當季食材與適合季節的調理方式,每個月有墨西哥或東南亞等不同主題,也可以聽到不同的野草故事。
台北城裡的綠洲
「日常野草」的青草茶,隨品項不同而有「去煩惱」、「免焦慮」等療癒功能,但最療癒的,也許是這個隱身於都市後巷、融合了許多元素的空間;一樓舒適的沙發區,好像一坐下去就起不開身,只想一直暢飲暢聊下去。
(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 by 余松翰)
兩位負責人分享說,還真有一位離不開這裡的常客,家住新店、在市中心商業區上班,每次來「日常野草」都堅持先新店換裝才來;這樣大費周章的堅持令人佩服,讓光臨「日常野草」彷彿變成某種生活中的儀式,來滌淨壓力之前也得先讓自己做好準備。
這棟三層樓的空間,不只有兩個值得你認識的品牌,也許這裡的「鬧中取靜」、這裡的自然與日常,正是你在下班後所需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