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日常物品建構迷你脆弱的城市景色,提問東京奧運的躁進:專訪日本藝術家岩崎貴宏
忠泰美術館現正展出的《失樂園─當代城市文明的凝視與寓意》,從當代藝術角度詮釋人類慾望下城市文明的毀滅與再生,講述人性、資本主義及戰爭等所導致的城市景觀變遷。本次受邀參展的五位國內外藝術家中,MOT TIMES 專訪到曾代表日本參與威尼斯雙年展的藝術家岩崎貴宏,跟我們一起深入他作品的獨特世界觀吧!
岩崎貴宏出生於日本廣島,並曾至英國愛丁堡藝術學院留學。他的藝術創作有「反射模型」及「地景模型」等系列,「反射模型」系列作品呈現的是日本象徵性的建築物,精細的手作木質模型建構出水面上下的景觀;而「地景模型」系列中,廣島的歷史與岩崎貴宏的創作脈絡緊密相連。因原子彈爆炸而又重生的城市,岩崎所創作的纖細脆弱地景便是連結這樣的背景,利用日常生活物品轉化成細緻、迷你的城市景色,邀請觀眾以不同視角觀察生活中的事物。
岩崎貴宏於2017年參與威尼斯雙年展,以個展《反轉森林》(Turned Upside Down, It's a Forest)作為日本館的代表藝術家;此外,他的作品獲東京森美術館、墨爾本維多利亞國立美術館、布里斯本昆士蘭藝術博物館、金澤21世紀美術館等收藏,這次能在台北忠泰美術館看到可是機會難得呢!
岩崎貴宏出生於日本廣島,並曾至英國愛丁堡藝術學院留學。他的藝術創作有「反射模型」及「地景模型」等系列,「反射模型」系列作品呈現的是日本象徵性的建築物,精細的手作木質模型建構出水面上下的景觀;而「地景模型」系列中,廣島的歷史與岩崎貴宏的創作脈絡緊密相連。因原子彈爆炸而又重生的城市,岩崎所創作的纖細脆弱地景便是連結這樣的背景,利用日常生活物品轉化成細緻、迷你的城市景色,邀請觀眾以不同視角觀察生活中的事物。
岩崎貴宏於2017年參與威尼斯雙年展,以個展《反轉森林》(Turned Upside Down, It's a Forest)作為日本館的代表藝術家;此外,他的作品獲東京森美術館、墨爾本維多利亞國立美術館、布里斯本昆士蘭藝術博物館、金澤21世紀美術館等收藏,這次能在台北忠泰美術館看到可是機會難得呢!
岩崎貴宏參展的兩件作品《混沌之外(崩塌)》(前方)與《混沌之外(毀滅之神)》(後方)。(Photo Credit:忠泰美術館)
Q:對於這次展覽的主題《失樂園─當代城市文明的凝視與寓意》有什麼看法?如何用創作回應主題呢?
「失樂園」這個題目果然首先還是會想到311大地震,當時福島發生核災後,所有人必須撤離附近半徑20公里內的範圍,人們等於是從那裡被趕了出來,像亞當與夏娃被上帝趕出了伊甸園一樣。
最初的想法就是要表現出那樣的風景,然後用毛巾、牙刷、刷子和海綿等清潔用品為素材;這是呼應當地核汙染之後,所必須進行的「除染」清潔。
岩崎貴宏與作品。(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 by 余松翰)
雖然是清潔用品,但因為全都是黑色的,所以反而呈現出有點「噁心」的感覺,有點像是發霉或是青苔的感覺。明明是清潔用品,但在這樣的呈現方式下卻給人截然相反的感受,我覺得這個反差呈現很有趣。收集這些黑色清潔用品其實有點困難,因為一般的清潔用品不是白色、就是七彩繽紛,黑色的選擇非常少。
「失樂園」主題的「樂園」這個詞,我會想到現代的文明其實都是構築在電力之上的,就像是依賴電力而生的樂園;但作為人類文明象徵的「電塔」,在我的作品中卻是傾倒的姿態。
作品《混沌之外(崩塌)》中傾倒的電塔。(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 by 余松翰)
先前在 2016 年創作《混沌之外(崩塌)》的時候(與這次展出的是不同版本),使用的是全白色的清潔用品,這是因為在311大地震過後沒多久,在已經遭到破壞的風景中卻下雪了,讓一切變得非常純淨的感覺,讓我很感動。
但是在311之後,明明災害的影響還沒完全回復、地方還沒振興,但在這樣的不安環境之下,明年卻還要舉辦東京奧運,所以我想藉這次的作品提出這樣的看法。例如作品下面的黑色垃圾袋部分,表現夜晚的海洋、原油污染的海洋,其實就是呈現不安的心理狀態。
《混沌之外(崩塌)》下方以黑色垃圾袋表現夜晚的海洋、原油污染的海洋,營造不安感。(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 by 余松翰)
Q:廣島原爆和311大地震這兩件事,對你的創作有什麼影響?
這兩件事雖然對我都有影響,但是我都不是「當事者」。廣島原爆是在我出生前30幾年就已經發生了,只有著「家鄉曾經發生過大災難」這樣的印象,這是時間上的距離。
而311大地震主要影響的是東北地區,距離廣島也很遙遠,是空間上的距離。如果實際去到受災當地,反而像是有些為了自己興趣而隨便跑去的人,會對當地造成影響吧,所以並沒有去。
但這兩件事對整個日本來說都是不得不背負的事情,所以我就用製作「模型」來呈現這樣的距離感,也是我和事件之間的距離感。
Q:是什麼時候開始對「建築模型」這樣的創作模式感興趣的?原因是?
在廣島的時候雖然有做過很大型的雕塑,但是要去海外展出的時候發現運送很花錢;還有在英國留學的時候,也是沒什麼錢的,像畫材、畫具都需要錢,所以我決定試試看用自己手邊的東西如毛巾、自動鉛筆筆芯等來創作。
這樣的創作模式下,我就可以把所有的素材都輕鬆裝在行李中,到了現場就可以創作了。對我來說,我不是在運送一件物品,而是在運送我的經驗與知識,只要有了經驗和知識就可以創作。
岩崎貴宏以日常用品如毛巾、毛巾所抽出的線來創作。(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 by 余松翰)
Q:在日本國內發展的藝術家,一般會面臨些什麼困難呢?
這的確不是一件簡單的事,但像我就是專職創作、生活上也不虞匱乏,所以我想連我都可以做到的話,大家都沒問題吧!日本很多人都會前往東京發展,造成東京的物價和房價都很高;可是像我是在廣島生活,只是把生活品質稍微下降了一點,其實總是有辦法生活下去。
日本傳統的民宅中,其實有個「床之間」的設計(和室中一個內凹的小空間,用來擺放掛軸或插花、盆景等),就像家裡有個小小的展示間一樣,所以本來就有這樣「鑑賞藝術」的傳統;還有,日本各地也有許多的美術館,可以說日本人本來就對藝術很有興趣。只是有點可惜的是,在「觀賞」和「購藏」的行為之間還是有點距離,如果兩者可以結合的話就太好了。
編輯/王若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