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喜歡的東西都裝進來!專訪嘉義「木更Mugeneration」不被定義的混種空間
相較異地漂泊,故鄉自然有分踏實與安心感,尤其是嘉義那份平實的生活步調,但我們為何回家?為何在城市裡經營一個空間?
生為嘉義人的 Rainie 與 Orisun,兩人約在六、七年前回來開店經營「木更 Mugeneration」,當時嘉美館尚未成立,藝文、生活風格還相對淡薄,但他們的想法很純粹,時至今日也始終如一——「我們想透過飲食做一個串接,把喜歡的東西都裝進來!」
於是「木更」從檜意生活村角落烘培瑪德蓮、煮咖啡的 12 人座小店舖,到今日在成仁街經常有新展覽、變換設計的空間,他們始終不定義自己為咖啡館、甜點店或其他,讓這裡不斷有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
成仁街在日本時代藝文之風盛行,畫家陳澄波與雕刻家蒲添生都曾居住於此,裱畫店、畫廊等店家盛極一時,不僅被譽為「美街」,也造就了嘉義「畫都」的美名。然而隨時光流逝,美街卻漸漸沉寂,不過,Rainie 與 Orisun 散步經過這條兒時放學常經過的路,記憶裡的熟悉感卻讓他們才剛回嘉義不久便選定於此。(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 by Rafael Wu)
2016-18 年木更建築尚在整理時,Rainie 與 Orisun 就決定先在檜意生活村開店,當時的 LOGO 是一棵樹木,經過兩年洗禮,也體認到許多與創業初期不同的想法,2018年來到這裡也發展出更多甜點品項、創意活動展覽,LOGO 發展成山形,希望成為阿里山旁一座讓在地人喜歡、外地人踏訪的另一座小山。(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 by Rafael Wu)
從建築空間到藝術展覽,「木更」把喜歡的東西都裝進來!
有趣的是,清水模建築的前身就是裱畫店「風雅軒」,即畫家林玉山出生長大之處,而木更接手時原建築已拆掉重建,他們便決定除去後來建築的大理石牆與仿洋風立面,以簡練現代的清水模替代。右棟則保留戰後建築的樣貌,玻璃窗上為與嘉美館合作計畫《更名者旅途》。(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 by Rafael Wu)
Rainie 與 Orisun分享,他們當初在設計建築時,打造了一座如同心臟的混凝土吧台,而線槽網從吧台延伸至兩建築各層樓,開放設計方便維修,也具有血管一般的連結感。(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 by Rafael Wu)
在清水模建築隔壁,戰後老宅的樣貌被保留下來,以多款經典設計家具混合組合(若你喜歡,也可以詢問木更店主是否有販售呢!)(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 by Rafael Wu)
Rainie 認為「循環經濟」對一般人來說可能很遙遠,不過他們與春池玻璃合作「W LOOP循環行動」,與客人們分享手上的玻璃製品其實都是循環產物,「喝咖啡時就能感受到『我手上握的東西,是不斷回收重置而成的』,其實飲食就是把一件有距離的事變得很親民。」(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 by Rafael Wu)
一樓櫃上也有許多木更自己都非常喜歡的雜誌、刊物,提供大家邊品嚐咖啡甜點邊閱讀,或許也能從中得到新靈感。(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 by Rafael Wu)
「更名者旅途」《肖像會》牆面上有QR Code可掃描聆聽「女給」摩登卻也辛苦的工作生活故事。(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 by Rafael Wu)
(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 by Rafael Wu)
木櫃中也配合「更名者旅途」展出文協啟蒙運動的相關選書。(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 by Rafael Wu)
「更名者旅途」計畫下以1923年創刊的《台灣民報》為參考文本製作《逮丸民報》,撰述當時皇民化運動改日本姓名的糾結、嘉義鈴蘭咖啡店女給罷工事件等有趣故事。(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 by Rafael Wu)
透過一間不斷演變的小店,連結起有趣好玩的人事物
走上二樓,保留著原建築特色的磨石子地板,中央匡線內原為廁所,改造後仍留下空間痕跡,並填上春池的循環玻璃碎礫。中央玻璃桌內為正在展出的軟膠玩具。(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 by Rafael Wu)
目前下一檔展覽也規劃好了,聲音設計師 Nick 將在這裡進行「plant sonification 植作發聲」音樂創作,透過感應貼片擷取葉面的細微電流導入合成器,錄下植物所發出的聲音。「在跟他聊天過程中,我感覺到他對自己喜歡的事很有愛,尤其在試音的時候,看起來好像有嗑一些什麼(開玩笑的哈哈),完全的沉浸其中」Rainie 說,日常營運外的策展,對店家來說其實並非易事,也使得經營思維必須在SOP化經營與創意思考之間不斷轉換,時常也有快撐不下去的時候,但每次這種時刻,總會觸發她一次又一次想跟大家分享。
除了完好的保留磨石子地板,這三盞燈具也是原屋主所留下,Rainie 回想原屋主女兒回到這裡看到她過去使用的物件仍留在原處,十分感動。(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 by Rafael Wu)
木更主理人Orisun。(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 by Rafael Wu)
從「在地領路人計畫」到「台灣設計展」
木更主理人Rainie。(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 by Rafael Wu)
嘉義人個性內斂,2020年 Rainie 他們一開始登門拜訪時,有的店家甚至覺得害羞奇怪,但現在已在地圖上的12間店家都成了要好的朋友,也會不時聚會分享,算是突破彼此界線的一步,而未來有什麼新可能?還等待著發酵。(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 by Rafael Wu)
木更主理人Rainie與Orisun。(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 by Rafael Wu)
(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 by Rafael Wu)
木更蒐藏多款設計椅,包含左圖 Eames 系列的玻璃纖維椅,右圖還有日本 Karimoku 的雙人沙發椅,據說椅背的布料像「除草」一樣割開後,裡頭還有一層有趣的圖案,這也是他們倆人選家具喜歡的一些與眾不同小巧思。(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 by Rafael Wu)
「嘉義一直以來都不太會特別做串連,大家偏向各自安好的狀態,不像台南會有街區的連結,但經過設計展,發現大家也對這件事其實滿有興趣,只是平常沒時間規劃,目前就一顆種子像埋在心裡,或許可以再觀察看看,未來可能發展性很大,但也說不定會回到原本狀態。」Rainie 說的時候又讓人再感覺到那天嘉義暖暖的太陽,慢慢的人行與機車,是標準的嘉義慢靈魂,對他來說,今日的城市氛圍已經相比過去豐富更多,大家都很願意嘗試新的事物,但圍繞著生活的本質,一切慢慢等待與發酵,沒有一定要達成的事,不疾不徐,或許才最是這座城市的態度吧。
木更主理人Rainie。(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 by Rafael Wu)
木更主理人Rainie與Orisun。(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 by Rafael Wu)
■ 木更 Mugeneration
地址:嘉義市成仁街189號
facebook:www.facebook.com/mugeneration191
■ 在地領路人計畫
www.facebook.com/localguide.chiay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