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Interview

動靜之間,運動是一場內在的練習——Project On Museum彭冠傑、石岱芸對談

年度發行的《AAA城市藝術生活誌》,最新一期以「我們的島嶼運動風景」為封面故事命題,延伸出運動「風景」的多義性:它不僅是隨著創意人前往山海與城市所看見的地景,更是社會的風景、我們的心景。

負責這次《AAA城市藝術生活誌》第六期封面及藝術別冊的設計師彭冠傑(Jay)與石岱芸(Stella),兩人同為 Project On Museum 設計工作室的夥伴,也是生活中的伴侶。近年在工作與生活密集交錯間,各自找到運動的心之所嚮。Jay 熱愛拳擊,Stella 迷上瑜伽,既能獨自修煉,也能相互配合練習;一動一靜的性格,透過運動拉回相處上的極端,平日也常攜手探索台北周圍郊山,吸收大自然的能量,享受向內在探索的過程。

【延伸閱讀】《AAA城市藝術生活誌——我們的島嶼運動風景》新出刊!POM操刀封面,獨家專訪大師佐藤卓為何比起設計,更愛衝浪?
Q:岱芸怎麼會想去考瑜伽師資證照呢?

石岱芸(Stella,以下簡稱S):
三年前我參加了健身房的瑜伽團課,燃起了對瑜伽的興趣,一方面因為小時候學過芭蕾,上課時發現我能做到大部分的動作,甚至做得比老師還要好,身體記憶讓我對瑜伽充滿成就感,進而想恢復身體的彈性。那段時期的我,幾乎每週都要去醫院報到,練瑜伽改善了我的身體狀況,所以就一路練下來,去年還考了瑜伽師資,想透過自己的力量幫助別人。
 
彭冠傑(Jay,以下簡稱J):她以前身體很不好,也沒有運動習慣,我們一起嘗試了很多運動,像是跑步、羽毛球等,但她都興致缺缺,直到碰上瑜伽才真正燃起熱情,甚至喜歡到想去當老師。瑜伽對她的影響有目共睹,一方面身體真的變好,另一方面是專注力提升,這點在工作上很有感。

S:有人說,做瑜伽 1 小時是為一天剩下的 23 小時做準備。對我來說,墊上練習確實是在為身體充電,走出墊外就是在放電。養成瑜伽習慣後,我每天早上都不會太快起身,醒來會先翻身從「融心式」開始,胸口貼著床墊,將上半身慢慢打開才舒緩的爬起來。起身後會再倒立一分鐘,讓血液衝到頭腦,整個人就會開機,瞬間清醒過來。

J:因為她的關係,我也加入了日常瑜伽練習,剛好我的肢體比較僵硬、用電腦的時間長,瑜伽帶來很大的幫助。

S:我們偶爾會在傍晚一起上頂樓做瑜伽,趁著夕陽餘暉,有一點風、不會太熱,練習之餘也讓身體吸收太陽的能量。每週1、2次,搭配每天不定時的練習,自然養成身體的習慣。冠傑其實是比較躁動、脾氣不好的人,我以前常常被波及(笑),但自從一起練瑜伽後,整個人緩和下來,也會主動靜坐冥想,調整自己的狀態。

J:個性上我比較快、她比較慢,但瑜伽讓我們朝彼此拉近,達到互補。

S:《瑜伽經》有提到,瑜伽是控制心靈變化的一種修行,體位法只是附加的好處。心靈提升的同時,也會帶來蛻變的身體。所以瑜伽的內在練習很適合用在生活中,像是專注法、冥想、覺察覺知、呼吸法等。平時若工作狀況較低迷時,我們會邀請對方一起練「頭顱光明淨化呼吸法」,短短一分鐘,做完就會覺得頭顱在發光,精神變超好,就可以回去繼續工作。


(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 by Kris Kang)

Q:拳擊與瑜伽是截然不同的運動模式,冠傑是怎麼愛上拳擊的?

J:2018 年左右,那時我們都想運動,於是就先找了離家近的拳擊館開始學。起初是一起學,但她沒興趣改去上瑜伽,我自己就持續練到現在。疫情前固定去拳館練習,疫情後改在家裡自己練,主要練揮拳和基礎動作,一次約莫 15 回合,每回合 3 分鐘、休息 1 分鐘,整套練完大概一小時。

去拳館教練會安排跟人對打,壓力其實蠻大的,每次去就是被揍(笑)。對打太激烈時,戴隱形眼鏡甚至會噴出來,但戴眼鏡又會被打裂,所以後來我乾脆都不戴,反而更能訓練身體的感知能力。雖然視力很重要,但厲害的選手通常擁有豐富的肌肉記憶,在對手靠近前就能快速判斷動作,這些練習跟肌肉訓練對我來說非常有趣。

S:冠傑就是那種,認定一件事,就會不顧一切去做到的人,所以他蠻適合拳擊的。平常做設計,別人可能做 3、5 款就上機測試了,他會做 100 個,說明他的精神能量很強大,這也是他的設計與別人不同之處。

J:拳擊跟瑜伽的共同點就是都可以獨自完成。努力就會有結果、怠惰就會變差,也是一種對自己內在的訓練。平常做設計卡關時,我會去跑步、冥想或靜坐,專注在自己的呼吸上,腦袋會有重新開機的感覺。運動就是一種內在的探索和訓練,充滿力量,還能延伸裨益到工作上,我蠻喜歡持續這樣的鍛鍊。


在山裡不只可以冥想,也能在自然環境中尋找一隅進行各種簡單的瑜伽動作。(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 by Kris Kang)

Q:運動過程中,最大的挑戰是什麼?

S:惰性,尤其當你懶惰一段時間後,身體跟外表會改變、機能會下降,體能跟體態的影響是很直接且無法逃避的。

J:我們都會互相提醒,像是「欸你的肚子掉出來了!」來激勵彼此努力運動。但自從她練瑜伽之後,身體的肌力、協調力都成長許多,這些都是很明顯的改變。

S:運動帶來的影響是很真實的感受,當然外觀的提醒也是,可以說是內外兼修。


爬猴山岳時,Stella 走著走著發現了一池水,就這樣仙氣翩翩直接赤著腳踏進水中。(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 by Kris Kang)

Q:近年台北如雨後春筍般冒出許多健身房、瑜伽會館,這是否意味著運動從個人連帶改變了家庭與社會?

J:記得十年前單車運動開始流行,新店老家前原本的荒地、鐵工廠都重新整頓蓋了河濱公園,成為公共運動場地。當時還是青少年的我跟家人關係疏離,不太跟爸媽分享生活。有天我爸突然買了三台腳踏車,開始跟媽媽去河濱公園騎車,他只說:「剩一台單車,你們誰要就去騎吧!」因為好奇,我默默加入了,起初只是一起騎車,漸漸地會開始相約運動,騎車也好、走路也行,爸媽會跟我分享家裡的故事,我也開始能夠聊自己的生活。這是以前躲在電腦前的我從未體驗過的親密感。運動確實會改變一個人以及家庭,我就是受惠者。

S:我爸爸是桌球教練,哥哥們和我從小就練桌球,但他真的太嚴格了,我沒有繼續練下去,哥哥們倒是一路打到大學、乙組,爸爸至今依然天天練桌球。記憶中我的成長過程就跟運動息息相關,除了學過芭蕾,暑假還曾被送去山上學少林武術。我考到瑜伽師資後,回高雄時,家人也會要我教他們瑜伽,運動一直都將我們一家人牽繫在一塊。

J:運動當然也改變了社會,尤其在產業上的影響就很明顯。例如運動改變了人們的穿搭習慣,連帶影響時尚產業也會帶點運動元素或單品。以前我出門開會一定是襯衫黑褲皮鞋,現在創意人士穿運動風也很合理,走在街上更有不少人將運動服作為外出服。運動改變了很多面向,橫跨產業發展與城市面貌。

S:運動形成風潮也跟人類本身的需求有關。十年前我參加過「Nike Run」,活動透過社群帶動市民參加的風潮,人們開始追蹤健身網紅、追求體態雕塑,蔚為風潮的同時也讓運動走入大眾日常。再者近年各大知名運動品牌也不斷推出瑜伽服裝,說明瑜伽已成為主流運動之一。運動改變人、社會,也連帶影響產業發展。


Jay 和 Stella 喜歡走進山林中,透過各種伸展姿勢感受身體的律動。(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 by Kris Kang)

還想知道 Jay 和 Stella 陪伴自己的單品是什麼?在運動形成產業的過程中設計扮演的角色?完整內容收錄於新出刊的《AAA城市藝術生活誌——我們的島嶼運動風景》,跟著設計大師佐藤卓、六組創意人一起探索運動「風景」的多義性!
博客來:bit.ly/3K09bKJ
誠品線上:bit.ly/3EzyGSh

彭冠傑 Jay
Project On Museum 負責人。平面設計師,畢業於澳洲皇家墨爾本理工大學, 2016 年創立設計與策略團隊 Project On Museum,聚焦於品牌與視覺形象識別設計。2017 年獲日本知名設計雜誌 +81 Magazine 評選為 44 位影響下一個時代的新銳設計師之一。團隊知名作品如《未來動物園計畫:壽山動物園形象識別再造》、草率季主視覺等,近年屢獲亞洲最具影響力設計獎、澳門設計雙年展、金點設計獎等重要設計獎項的肯定。

石岱芸 Stella
Project On Museum 共同創辦人。是設計師也是瑜伽老師,設計作品散見於國際設計刊物,團隊曾以《未來動物園計畫:壽山動物園形象識別再造》獲 2020 年金點設計獎年度最佳設計。近年接觸瑜伽後開始深入學習,取得教師資格並創立瑜伽品牌「the MEDIAN」,開始瑜伽教學的斜槓人生。2021 年與 PUZZLEMAN 一同合作的 Dream Yoga 沉浸式瑜伽體驗,話題度超高!

延伸閱讀 More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