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國是許多設計師為自己充電的方式,而當時間尺度拉長成在異國的留學與工事,那從校園裡、職場中到日常生活的種種刺激,更將在設計師腦海內產生難以複製的化學效應。MOT TIMES 在此邀請設計師張記豪,分享他在紐約視覺藝術學院(School of Visual Arts,簡稱 SVA)留學的日子,以及畢業後如何在競爭激烈的紐約裡,經過一次次的求職、轉職,慢慢地趨近自己的心之所向,更透過重返校園的虔心學習,在羅德島設計學院(Rhode Island School of Design, RISD)拋開業界既有框架,開啟忠於本心的「設計2.0」。
就讀實踐大學工業設計系幾年後,為何想轉到國外求學?
張記豪:我在台灣學習工業設計的過程中也會接觸到平面設計,當時發現自己對平面更有興趣,也知道以平面設計領域來說,紐約的發展和學習機會比較多,所以開始研究如何轉學到 SVA,並在畢業後留在紐約工作。SVA 的設計養成更趨近教導以商業實用性為主的設計,相對於以個人出發的設計創作,SVA所學習的更加接近實際設計職場工作方式,是針對客戶需求,再透過自己的創意切入點提出解決方案的設計方法,我當時認為在這邊就讀的話,對建立自己的平面設計基礎會有比較大的幫助,而且我很欣賞的設計師 Paula Scher 也在此教書,因此我一開始就鎖定申請 SVA。只可惜 Paula Scher 只教大四生,而我升上大四那年她剛好退休,就這麼擦身而過了。
設計師張記豪。(Photo Credit:Chi Hao Chang)
SVA 從校園氛圍到師生關係等,有哪些令你特別驚豔的地方?
張記豪:我印象最深刻的應該是老師對學生的的態度,SVA 的老師們並不是教我們關於設計的系統化知識,而是作為設計前輩,提供我們需要的資源或建議,並盡力幫助我們,讓人感覺備受支持。另外,由於 SVA 的教授們多是業界設計師或老闆,能帶進當下業界比較實用的思維模式,讓學生在畢業後能直接跟產業接軌。學生們上課時都會卯足全力,爭取到教授的公司實習,每天不斷思考如何精進自己,整體競爭氛圍非常濃厚。
Brooklyn Botanic Garden 品牌識別,曾獲得德國紅點設計獎(Red Dot Award: Best of the Best)最佳概念設計和紐約藝術總監俱樂部金獎(Art Directors Club: Gold Cube)。(Photo Credit:Chi Hao Chang)
以 ”New York City grows fast, we grow differently.” 為品牌概念,傳達布魯克林植物園百年來以不同的方式與大城市一起成長。(Photo Credit:Chi Hao Chang)
以 ”New York City grows fast, we grow differently.” 為品牌概念,傳達布魯克林植物園百年來以不同的方式與大城市一起成長。(Photo Credit:Chi Hao Chang)
張記豪:我在大四時修了一門由 Natasha Jen 帶領的課,Natasha Jen 跟 Paula Scher 都是 Pentagram 的合夥人,她很重視深度的研究分析,會花大量時間對於主題做研究、並透過我們個人的觀點找到特別的切入點,希望做出來的設計跟主題有強烈連結,而不只是漂亮而已。這種思考模式影響我直到現在。因為當時課堂上所做的研究大多聚焦品牌設計,也開啟我對品牌設計的熱情,求職時更希望盡可能往品牌設計的方向走,希望能更大地去嘗試和發揮我在學校學的技能。
(Photo Credit:Chi Hao Chang)
Super Normal 品牌識別。(Credit:Chi Hao Chang)
Super Normal 是一個宣導路殺議題以及提倡建立生態橋的品牌概念。使用以高速公路和跨越高速公路的生態橋為發想的客製模板印刷字體,並將相同的視覺語言放在客製插畫上面,創造出拯救與傷害野生動物的對比。(Photo Credit:Chi Hao Chang)
從 SVA 畢業後,你曾先後到 MRM//McCann、The Working Assembly、Instrument 等公司任職,現在則到了 Fay Design。這些工作經驗中有哪些讓你留下深刻印象?
Instrument 的工作內容涵蓋產品、廣告、平面設計,像是我過去經驗的總和。合作的公司大多是比較知名的科技公司,像是Apple, Atlassian, Notion等。我一開始進去時幫 Apple TV 做不同電影主題的視覺,後來也協助某間 IT 公司設計品牌系統。這個案子負責的設計師不多,讓我相對有主導空間,過程中跟文案、策略等專業工作者一起合作產生的火花也非常珍貴。
為新創公司 Notion 做的網路影片和實體街頭廣告,是 notion 的第一個campaign。用不同的情境傳達現代要擔任多重角色的人們如何用notion來整理、完成生活中的各種事情。(Photo Credit:Notion, Chi Hao Chang)
張記豪:我大學時期就計畫在進入職場3~5年後,趁著擁有實務經驗,卻還沒被業界定型的時機,到研究所進修。畢竟在一個地方待太久,邏輯很容易就被環境定型,因此我畢業後特意待在不同型態的公司,現在則在設計方法與業界差異極大的「羅德島設計學院」(Rhode Island School of Design,RISD)攻讀平面設計研究所。透過這次進修,我想盡己所能拋開過去的束縛,多多實驗設計的可能性,也重新思考什麼是真正的「好設計」,而不是認為具有商業價值的設計就是「好設計」。
現居紐約的台灣平面設計師,畢業於紐約視覺藝術學院(School of Visual Arts),曾任職於 Fay Design、Instrument、Gretel、Chermayeff&Geismar&Haviv。目前就讀於羅德島設計學院(Rhode Island School of Design)平面設計研究所。曾獲德國紅點設計獎最佳概念設計(Red Dot Award: Best of the best)、Young Ones ADC 金獎、義大利 A'Design Award、IDA 國際設計大獎年度最佳新設計師(International Design Awards)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