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 台北當代】價值不等同於價格,讓我們在藝術中看見永恆: 專訪維伍德畫廊主理人Boris Vervoordt
Boris Vervoordt:近年來越來越多人追求作品的「永恆感」。畢竟,新冠肺炎疫情給人們最大的「收穫」之一就是慢下來的節奏。這讓大家有更多時間思考、觀察自己的內心、去體驗一件作品,找到對我們來說具有永恆感的東西。
Boris Vervoordt:維伍德畫廊及我們合作的藝術家都十分強調作品的時間性、物質性和蘊含的精神理念,而這些元素都需要親身接觸作品才能體會。也因為這樣,即便在大疫之年裡,維伍德畫廊仍十分注重親身體驗及個人感受,像是參加藝博會線上展廳時,我不希望只是上傳作品圖檔而已,而是將參展作品運到自己家中展示,與它們共同生活一段時間,並在此過程中拍攝影片,與藏家們分享我的親身體驗。
沈忱,香港個展,2021(圖片提供:Axel Vervoordt Gallery)
MOT TIMES:您先前受訪時曾提過,人們有時會混淆「價格」與「價值」,但對你而言,這兩者是截然不同的事。也想請問,您如何定義一件藝術品、古董或設計師作品的「價值」?
MOT TIMES:請問這回維伍德畫廊將在2023年台北當代藝術博覽會中,帶來哪些藝術家的精彩作品呢?
Boris Vervoordt:我們會帶著 12 位藝術家作品來到 2023 年台北當代藝術博覽會。這12 位藝術家橫跨東西方與不同年代,像是來自日本具體派的前川強、上前智祐、名坂有子、元永定正和田中竜児;中國藝術家沈忱和林嵐;墨西哥藝術家博斯克·索迪(Bosco Sodi);歐洲藝術家萊蒙德·格爾克(Raimund Girke)、雷納托·尼科洛迪(Renato Nicolodi);以及美國動態雕塑先驅喬治·里奇(George Rickey)等。
田中竜児,《Sei A》,約1963年,布面礦物顏料及混合顏料,91 x 73 cm(圖片提供:Axel Vervoordt Gallery)
萊蒙德·格爾克,《夜光》,1990,布面油畫,160 x 180 cm(圖片提供:Axel Vervoordt Gallery)
博斯克·索迪,《無题》,2019,亞麻布面混合材料,120 x 80 cm(圖片提供:Axel Vervoordt Gallery)
前川強,《151058》,2003,130 x 162 cm(圖片提供:Axel Vervoordt Gallery)
喬治·里奇,《Delta Theme with Two Lines》,1976-1979,不鏽鋼(圖片提供:Axel Vervoordt Gallery)
MOT TIMES:知道這回是您二度參與台北當代藝術博覽會,最後想請您分享,您這些年來對於台灣藝術市場的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