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Interview

專訪《環南的餐桌》參與藝術家陳永賢、貢幼穎!歷時18個月蹲點,解密不為人知的傳統市場創作歷程

你曾逛過傳統市場嗎?不只是單純的生意買賣,面對來來往往的顧客與攤商,市場工作者身上所的展現的強韌生命力、人情事故的能力也並非一般人所能想像,而臺北環南市場因產業定位的關係,大臺北地區餐桌上的每一盤菜餚幾乎都出自於此,箇中奧秘可不能以一般傳統市場看待。由臺北市市場處與臺北市政府文化局興辦,忠泰建築文化藝術基金會策劃執行的《環南的餐桌——365天的市場旬味》展覽,邀請4組藝術團隊蹲點環南市場。本次MOT TIMES專訪以影音錄像創作的《環南藝術行動》游奕團隊藝術家陳永賢與聲音劇場《百工圖-環南夜鶯》原型樂園創作者貢幼穎,藉由兩位的帶領,為大眾揭幕每日飲食生活的心臟——環南市場的神秘面紗。
位於萬板大橋、華翠大橋、環河快速道路間的環南市場,是一座大型批發零售市場,相較於地區小市場來說,生意規模與複雜度又更上一層樓,總計一千多個攤商,供應著大臺北地區各傳統市場、餐廳所販售的食材。鮮為人知的是,在深夜大家熟睡時,環南市場就已人聲鼎沸、熙來攘往,從產地直送的新鮮蔬果、屠宰溫體肉品一一來到,「繁忙程度就像是打仗一樣。」帶領游奕團隊在本次展覽共同創作《環南藝術行動》的藝術家陳永賢如此形容。
 
藝術家陳永賢(Photo Credit:MOT TIMES 明日誌、Photography by 簡子鑫)
 
「攤商有他們的世界與生活秩序,作息時間也固定:早上6、7點是攤商最忙的時候,那時是餐廳大宗採買食材的時候,要是那個時間點不去就買不到了!接著8點是散客如送小孩上課後前來買菜的家庭主婦,以及快炒店等較小的餐廳客人,10點大概就慢慢收攤,回家睡覺去了。」2013 年就曾透過藝術行動為萬華的東三水街市場及新富市場帶來新能量的他,點出在市場進行藝術工作時,首先必須了解市場工作者的生態作息,以及尊重他們的日常文化。


市場獨特的生活時差   


白天是一般人開始忙碌一整天的時刻,同時間也是環南市場工作者熟睡、進入夢鄉的時光,透過這樣獨特的「時差」,啟發了原型樂園創作者貢幼穎在本次展覽的作品《百工圖環南夜鶯》的靈感。
 

原型樂園創作者貢幼穎(Photo Credit:MOT TIMES 明日誌、Photography by 簡子鑫)
原型樂園《百工圖—環南夜鶯》(Photo Credit:忠泰建築文化藝術基金會)
(Photo Credit:忠泰建築文化藝術基金會)

《百工圖環南夜鶯》邀請民眾在午後環南市場打烊時進入這個場域,戴上耳機傾聽由六位攤商親聲錄製的語音,講述自己除了市場工作以外的生活故事,呈現出環南市場職人的另一面。「觀眾一邊聽著他們訴說的故事,一邊走在安靜的環南市場裡,平常不進市場的年輕觀眾和市場工作者彷彿在空中有了交會。我想像著他們睡著時浮出的夢境泡泡雲,像是被同時在市場裡的人們聽見了一樣。」以聽覺的沉浸式體驗,讓觀眾儘管處於大環境裡,卻能進入耳機中自成一格的世界,詩意地將環南市場工作者呈現於觀眾的腦海。


以「攤商語言」快速融入市場


然而在市場裡「搞藝術」,這並非所有市場工作者都能夠在第一時間理解,雙方順利建立起關係也充滿了互動與觀察的眉角。經驗豐富的陳永賢便說道:「就像是以前男女要交往時,彼此都不認識,寫情書時還要附上照片,所以我總是用他們最熟悉的語言切入,問他們賣得最好的是什麼?產地是哪裡?怎麼烹飪?首先為他們與招牌商品拍攝職人肖像。」
 

藝術家陳永賢(左)與創作者貢幼穎(右)開心談起與攤商交流的過程(Photo Credit:MOT TIMES 明日誌、Photography by 簡子鑫)


從攤商最得意也與個人最息息相關的地方開啟聊天話題,「這時他們也會比較願意分享,表現也最開心自在,逐漸地卸下心防,熟了之後甚至滔滔不絕呢!」貢幼穎也深感認同,「他們講述自己賣食材時,可以從頭講到尾,來龍去脈講得非常清楚。因為那是他們熟悉的東西,就顯得他們真的是專家,我們就什麼都不懂,所以這絕對是打入傳統市場的第一個妙招!才會有接下來藝術創作討論的機會。」因此,在創作的最初始,藝術家搏感情的方式,近乎清一色都從食材採買開始。


環南市場職人的五感創作


當藝術家打通了攤商的任督二脈,對於生活故事的挖掘也因此容易得多。陳永賢其中一件聲音錄像作品,便對攤商提出了七個疑問,包含「在環南市場印象最深刻的事?」、「寫下對環南市場的愛是什麼?」等等,「攤商們甚至想都不用想就能直接回答,因為或許工作超過三、四十年的他們,終於等到有人問他這些問題了、有些忘了文字怎麼寫就用畫的......。無論結果是成功還是挫敗,最重要的是與攤商互動的過程,因為他們的自然與樸素而顯得更加真誠,也是作品希望忠實呈現的樣貌。」
 

藝術家陳永賢《環南藝術行動》於環南市場展區(Photo Credit:忠泰建築文化藝術基金會)
陳永賢 x 游奕團隊《環南藝術行動》環南市場展區(Photo Credit:忠泰建築文化藝術基金會)
陳永賢 x 游奕團隊《環南藝術行動》新富町文化市場展區(Photo Credit:忠泰建築文化藝術基金會)


而每個時段工作內容各異的生猛營業時間,陳永賢也以不同層次的錄音、錄影,記錄下如屠宰剁肉拔骨、電動貨車進出、工具切割等元素,經由電腦3D掃描與程式運算輸出,試圖將視覺作品中難以呈現的市場嗅覺表現成氣味粒子,於影像中播放,好似味道的圖像化,從人情溫度到科技轉化環南市場的五感面向。曾經讓盛裝的Coser進入市場採買、聲樂家的歌聲與舞蹈表演穿梭於傳統市場空間之中,陳永賢透過不同的藝術材質來顛覆傳統市場,「製造出的衝突性的反差,就會激盪出新的創意和想法。」他如此說道。


透過藝術品嚐市場的人生滋味


「與攤商熟識了之後,被照顧的反而經常是我們。」因為對於食材和臺語的不熟悉,以往並不常造訪傳統市場的貢幼穎也表示,經歷了創作過程,自己更加有勇氣前往菜市場採買,未來也將會持續探索自己居家附近的傳統市場。「我覺得或許藉由這個展覽,提供了我們和攤商之間不太會發生的交流機會,可能我們都沒預期會對陌生人談到自己人生中比較私人的感受或內心話,可是在聊完之後,好像也會覺得自己有點不孤單。希望觀眾也有機會和我一樣,在午夜夢迴時想起環南市場與自己的生活產生連結。」
 

藝術家陳永賢(左)與創作者貢幼穎(右)在市場中與攤商互動(Photo Credit:MOT TIMES 明日誌、Photography by 簡子鑫)


藝術家作為環南市場的外來者,短時間難以理解市場裡錯綜複雜的人際關係,因此察言觀色、從互動過程找到蛛絲馬跡,以避免創作過程時不小心誤觸了攤商的警鈴。「所謂藝術跨域或者是藝術進入場域中,無非是希望透過藝術的力量讓場域發酵,所以做這個計畫最重要的是藝術家的態度是否願意放得比較柔軟,因為攤商懂的我們不一定懂,反之亦然,所以我們要尊重他們,以讓他們感同身受、有成就感和參與感的語言去跟他講藝術這件事。」陳永賢解釋,藝術家跑市場久而久之,發現其實攤商與每個人都一樣,也需要有人關心他們的快樂與哀愁。
 

藝術家陳永賢隨身攜帶痠痛貼布,與攤商交流時,也關心對方的需求(Photo Credit:MOT TIMES 明日誌、Photography by 簡子鑫)
《環南的餐桌——365天的市場旬味》展覽(Photo Credit:MOT TIMES 明日誌、Photography by 簡子鑫)


「儘管攤商的參與讓作品更加豐富,或許攤商仍不完全了解藝術進駐的意義,但是他會發現因為這件事使很多人來關心他,包含客人、朋友,攤商也會很自豪地和身邊的人分享。」蹲點市場已屆10年的陳永賢認為,藝術就像是在攤商心裡種下種子,會不會有更多的枝芽發展出來,目前誰也說不準,只能交由時間來證明了!

延伸閱讀 More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