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Interview

【東京專訪】想要人們感受到建築的生命力——對建築師平田晃久的10個提問

喜歡在巷弄間散步,觀看城市景觀的台北人,肯定會對中山區「富富話合」的特殊造型留有深刻的印象。這是出自於日本自然派建築師平田晃久(Akihisa Hirata)的作品。從眾人熟知的太田市美術館.圖書館、2024年將開幕的東京原宿「HARAKADO」,到進行中的台灣「新竹圖書館新總館」和「台灣大學藝文大樓」等,近年來,平田晃久操刀設計的建築,在台日兩地如雨後春筍般冒出,無論住宅、商業或住商混合,每一項建案都令人眼睛為之一亮。

 

他向來致力於自然與人工的融合,並提出「纏繞的相容性/からまりしろ(karamari shiro)」建築理論,未來還將透過纏繞、堆疊的「編織設計」,在內湖的「義泰田境」打造出一棟全新生活體驗的住宅大樓。

 

於是,在一個入秋的晴朗午後,我們造訪了位於東京港區西麻布的平田晃久事務所,向建築師提出10個問題。現在,就請隨著我們興奮而期待的步伐,一起探勘關於他與建築、他與生活之間,千絲萬縷的種種纏繞吧。
平田晃久說,事務所的屋頂庭園是他日常工作環境中最喜歡的角落。因為比周圍的建築低,但卻又能望見遼闊的遠方和天空,讓他委身在此,有一股自在安定的感覺。(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 by 蔡昀儒 Alina Tsai)
 

Q1:在您的建築作品中經常可看到像是「自然界」的秩序,例如不同空間的「糾結」、「纏繞」或「堆疊」 ,為什麼會特別喜歡這樣的設計? 

 
我對自然界的生物一直很有興趣。其實以前我憧憬成為生物學家、科學家,結果後來變成了建築師(笑)。小時候,我是所謂的「昆蟲少年」,很喜歡捕抓昆蟲。抓蟲的時候,你必須去想像蟲會躲在哪裡,否則就抓不到牠們。想著想著,慢慢貼近蟲的心情,彷彿自己也變成了昆蟲。
 
而建築,看似是為了人類而製作的人工物件,可是如果把這個前提拉掉以後,讓建築不只是為了人,還考量到自然界種種的話,又會變成怎麼樣呢?這是我一直很有興趣的事。因此,我嘗試將自然界生物的形狀,放進人工的建築,成為我所謂「纏繞的相容性/からまりしろ(karamari shiro)」的設計理念。
 
從昆蟲少年變身成為建築師,看似領域不同,但平田晃久仍帶著探勘自然的童心,將他筆下的建築設計得充滿想像力。(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 by 蔡昀儒 Alina Tsai)
 

Q2:您如何構想和安排每一個建築案適用的自然秩序?是否會考量建築與所在基地或周遭環境之間的關係? 

 
思考新建案時,我會找出建築本身跟周遭的環境,包括附近的房子,如何異中求同?第一眼看的時候,或許認為建築跟周圍截然不同,但仔細去看,就能發現建築跟外在環境有呼應的共通點。比如「富富話合」,四周有公園有小巷,因此我讓綠意一路延伸到建築上,同時利用交疊層次創造出開放感,讓居民的生活不是只被包在室內,同時也存在於屋外與左鄰右舍互動、分享,我認為那也是對附近的居民,在生活環境與習慣上的呼應。
 
又例如在東京大塚一戶名為「Overlap House」的建案中,這棟有三間公寓的樓房,利用高低差創造立體感,凸顯各自有綠意的小庭園,同時考量傾斜的坡道,在建築上設置連續的通道,將環境與住宅以漸進的方式相連,也是充分考量到建築與周圍環境的關係。
 
「Overlap House」是一棟有著三間公寓的樓房,平田晃久利用高低差創造立體感,並在建築上設置連續的通道,將環境與住宅以漸進的方式相連。(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 by 蔡昀儒 Alina Tsai)
 

Q3:這幾年城市生活的許多變化,像是疫情,又或是自然氣候災害、環境問題,在在讓人重新思考自己生活以及工作的步調,還有與自然之間的關係。您如何觀察生活在都市人對於住宅的需求變化,這幾年疫情的變化,是否也讓您重新審視了住宅真正需要的元素?

 
身為建築師,我希望能打造一個即使足不出戶,但也不會感覺到封閉的居住環境。因此思考如何在室內也能感受到窗外風景,以及城市裡的人們居住在建築中,不直接見面,卻也能看見彼此。而這些事,顯然變得愈加重要。
 
如歷經疫情,人在家的時間變長了,空間必須是滿足人們做不同事情的場所,畢竟每個人都同時具備多種性格,住宅空間也需要考慮到這個部分。 
 
此外,我一直很在乎建築的「透風」或「換氣」,如何加強室外跟室內的空間關聯性和一致性,我向來認為是都會住宅生活裡很重要的元素。
 
平田晃久在乎建築的「透風」或「換氣」,強調室外跟室內空間的關聯性,在他的事務所裡,也能感受到這份特質。(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 by 蔡昀儒 Alina Tsai)
 

Q4:是否能和我們分享一下,您在台灣進行的「新竹市圖書館新總館」(簡稱:新竹總圖)以及「台灣大學藝文大樓」(簡稱:台大藝文),前者以「知識的峽谷」為概念,後者以「知的山丘」為概念。請與我們分享,這兩個案子的想法以及規劃為何?

 
「新竹總圖」所在地,位於一條綿長的綠色步道上,許多公共設施沿線一字排開。而此圖書館,也是其中一個景點,希望讓居民在散步中不知不覺踏進館內。延續到建築設計上,我便以兩片大牆圍出的空間,發展出了「知識的峽谷」的作品概念。
 
在兩片書牆構成的峽谷內,書籍依主題依次擺放分類,而空間設計也就考量到書架主題的延伸。比如在藝術類書架附近,我們設計了放置美術品的展覽的空間,或是例如在其他的主題書架旁,延展出可以舉辦相關活動的場域。過去圖書館的定位是看書和收藏書的地方而已,但在「新竹總圖」的規劃上,希望「書」可以帶出關聯的活動或工作坊等互動體驗,因此特別闢出書架周圍的空間,希望延伸利用。
 
「台大藝文大樓」(圖片來源:國立臺灣大學藝文大樓公開競圖官網)
「台大藝文大樓」,則是台大創校百年紀念的建案,我們提出「知的山丘」為設計概念,希望將這棟建築像是蓋在一座小山丘似的,層巒疊嶂,向上延展,讓建築和綠地的結合發揮到最大的使用空間。最初台大想像的是傳統的塔狀建築,公共空間的綠地在建築前方,但我認為若是變成山丘形建築,每一塊建築屋頂都能變成綠地,如此一來,綠地面積就能從80%增加到近100%,把室外空間的利用發揮到最大。
 
台大藝文大樓另一項建築概念是「Stripe & Figure」,期望在流線型的動線設計空間裡,將各式各樣的量形體穿插交錯,比如博物館、美術館、藝文表演中心、藝術作品的陳列展示等,在這裡將不是各自獨立,而是纏繞般的存在,讓人們可一次就體驗到多樣性的教育活動。
 

Q5:針對未來您在台北內湖的住宅設計案「義泰田境」,能否和我們分享其中的設計概念呢?此外,這次在材質上以及空間安排上,有什麼特殊的想法?同時也想請您聊聊對於它所在的台北內湖這個區域的印象。您又如何看待這棟建築與所在地區的關係? 

 
身在內湖所看見的台北,是很親近自然環境的。台北這座城市環繞著美麗的遠山,有寬廣的河川流過,街道在其中以格狀的方式延展開來,人們在這片土地蓋房子過生活。因此,在思考內湖案「義泰田境」時,我想將城市中的「格狀」(Grid)架構延伸到建築上。
 
就像是台北在Nature(大自然)的環境中,存在著Grid(格狀)街道一樣,「義泰田境」在外觀上,以木質感的格狀來呈現視覺感,並且在格子之間融入綠意,讓人工(建築)與自然(綠葉)的交錯,實踐「Nature in Grid」 的概念。同時,這也延續了2019年在忠泰美術館《人間自然》個展中,曾談到「人也是動物、也是整個生態系一環」的理念。

2019年《人間自然─平田晃久個展》於忠泰美術館展出。(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 by Terry Lin)
 
在一個個格子狀的組合中,從裡到外彷彿呈現出不同的建築表情,像是將平面的街道立體化起來。這棟十二層的住宅,在許多部分都能感受到綠意,除了部分住戶擁有私人露台以外,最上層還設有屋頂庭園,使住戶可在頂樓望見台北的大自然。其實高層大樓要去打造出完全的「自然秩序」,有點困難。於是,當我考慮大自然如何跟人工建築做結合時,我想,以這種格狀的系統融入自然要素,是很恰當的方式。
 
平田晃久總會考慮大自然如何跟人工建築做結合。在內湖「義泰田境」建案中,平田晃久以格狀的系統融入自然要素,是他認為恰當的方式。(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 by 蔡昀儒 Alina Tsai)

此外,日本人自古以來會去欣賞「陰影的美感」,比如「月影」。光和影,是共同存在的。所有的人、所有的物件,無論你的來歷為何,在日光的照射下,都會疊合成同一抹黑色的影子,仔細想想是一件還滿不可思議的事吧(笑)!台灣的日照比日本強,如果身處在沒有陰影的太陽下,很難感到舒適。因此在設計「義泰田境」時,我也希望讓外觀的格狀與植物,創造出此般意義的陰影,讓影子成為人工建築和自然綠意的疊合。
 

Q6:您希望大家第一眼看見「義泰田境」時,用什麼形容詞來表達內心的感覺? 

 
生命力,我希望能夠大家能從這棟建築感覺到一股「生命力」。如果看到它時,人們能感覺到一股精力充沛的「元氣」的話,我會很開心。


Q7:您最喜歡這棟建築的什麼地方?理由為何? 

 
我想應該是這棟建築在設計上,擁有跟其他公寓不同的特殊性,然而,這種設計的特殊性,是一種單純的特殊,比如框架和綠意的交錯,而不是過度誇張的表現。
 
事實上,我有點期望這棟住宅可以成為一種建築的「Basic」或「Standard」(基準或標準),也就是未來周圍再出現其他幾棟住宅大樓時,能夠以「義泰田境」作為標準,在外觀上也去考慮融合綠意的視覺感受。
 
(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 by 蔡昀儒 Alina Tsai)
 

Q8:離開日本,來到台灣或是其他國家進行建案的設計時,在工作的過程中是否曾經面對到「文化衝擊」或「習慣落差」呢?

 
這種狀況難免會有......(笑)。畢竟是不同國家,有著不同的風俗習慣、使用不同的語言,所以在海外工作,得更加思考精準溝通的重要性。在溝通時必須判斷清楚:「什麼是我最想傳達的事情?」如果沒有篩選出精準的語言和想法,只靠感覺行事的話,通常很難順利進行下去。
 
日本和台灣距離很近,但生活文化和居住習慣不同,這部分必須去感受,然後在設計案上去做調整。比方一個住宅建案,大門一開旁邊是廁所間,這在日本的房屋格局是還滿常見的,但對台灣人來說,就難以接受。所以要是不夠了解對方國家的生活習慣,就要去那個地方設計住宅,我想是一件困難的事。
 

Q9:您曾在訪談中說過您喜歡旅行,那麼您最愛去哪些國家?另外也好奇,如此在乎建築的建築師,在選擇飯店的時候,建築會是決定性的要素嗎?

 
我最喜歡去的地方,是義大利和台灣。旅行中選擇飯店時,我喜歡不過度設計的飯店,也就是不做作,自自然然,不會讓人感到有「過剩」的設計感。除了讓人感覺到大自然以外,如果飯店可以保留下一些古早的氣氛和元素,那就更好了。
 

Q10:最後想問問,您的興趣和嗜好是什麼?一天當中,您最喜歡的時段是何時?以及對您來說,所謂的美好生活為何?

 
稱不上有什麼興趣和嗜好,除了旅行(常常也是半工作半旅行)以外,工作之餘,我喜歡看電影和看書。至於一天當中最喜歡的時段嗎?嗯......,大概是在天還亮著的白天,就可以開始喝酒和享受美食吧(笑)!一邊欣賞美景,一邊把酒言歡,那就是我認為的美好生活。
 
(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 by 蔡昀儒 Alina Tsai)

延伸閱讀 More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