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軍事儲物庫房改造而成的桃園文創新據點「中原文創園區」,剛結束兩年一次的 2023 桃園文博會。本屆由「格式設計展策」擔任總策展執行,以細膩專業、直擊人心的策展力,二度剖開這座產業性格多元、自然人文豐富、族群匯聚共融的城市。團隊歷時兩年籌備,除了考古探源已成過往的變遷歷程,亦從年輕無畏的視野看見當下,並試著觸及正在發生的未來。
在七大展區(七個超級物種)中,「未來種:一分鐘的高校青春 Youth Power 」從反菁英式的策展意識出發,在彷彿教室的觀看情境裡,真實呈現桃園在地高中生的喜與惡、Instagram 的日常絮語、新一代的創作能量,在輕鬆自由的面容下,帶來讓人沉浸且充滿後勁的觀展體驗。
「未來種:一分鐘的高校青春 Youth Power 」從反菁英式的策展意識出發,在彷彿教室的觀看情境裡,以輕鬆自由的節奏下,帶來讓人沉浸且充滿後勁的觀展體驗。(Photo Credit:格式設計展策、Photography by 林妤晴)
展覽幕前幕後皆少見的編織方式,引人好奇這張樸實有力的網如何成形。MOT TIMES 明日誌邀請總策展人暨分區策展人王耀邦(格子),以及擔任創作導師之一的顏社創辦人張逸聖(迪拉)、手指鼓音樂家 PUZZLEMAN 分享策展構思、展間設計、創作引導等想法。
不耍大招,讓青年能量自己說話
談青年議題,格子這次不從青年創業下手,轉而著墨於展覽場域中經常缺席的一塊——高中生。「國家未來棟樑與希望」是許多人從小耳濡目染之下被賦予的形容詞,高中是課業壓力最繁重的階段,往往也是關乎青春的黃金時期、關於未來的轉捩點;但是走在成長路上,不免遇上一雙雙來自權威的手,企圖掌控、捏塑著年輕人該有的模樣,難以評斷的是非框架在「未來種」裡都自主消失了,讓學生站上教室講台、展間舞台說想說的話,也讓他們願意進來看展。
(Photo Credit:格式設計展策、Photography by 林妤晴)
社群媒體讓任何人有機會在 15 分鐘裡成名,網路如資訊洪流,形成注意力分散、記憶力衰弱的現代觀眾,小至生活影音,大至實體展覽都必須以日新又新的手段與創意爭取關注,然而「未來種」返璞歸真的思考與展呈方式,卻著實令人印象深刻。
展間兩側設計IG限動牆。(Photo Credit:格式設計展策、Photography by 林妤晴)
「以前很習慣透過策展人、專業者進場羅織展覽紋理,但這次是談高中生 ,我認為應該回去傾聽他們,而不是我們做了一個看起來很厲害的高中生展覽而已。雖然背後仍有策展邏輯,但是希望讓高中生的作品成為展覽主體,大家凝視的角度是看見高中生群像。」格子認為大家很常覺得青年什麼都做不好,所以不斷提出要往哪裡走的指導棋,「我們有太多想法,卻沒有去聽去看高中生在想什麼,對未來是不是徬徨,又或者其實有很多能量想展現。」
2023桃園文博會總策展人、未來種分區策展人王耀邦(格子)。(Photo Credit:格式設計展策、Photography by 趙崇英)
講台與課桌椅,不只是懷舊而已
步入展間,迎面而來的課桌椅堆疊出視線若隱若現的玄關走廊。往兩側正式進入寬闊展區,每一盞燈下的深褐色課桌椅,立刻召喚觀展者記憶中的學生時代,你不由自主入座,像學生時坐定聆聽、觀看與閱讀展覽作品。無論生活過得喜怒哀樂、考試考幾分,都濃縮在成年後感到過於低矮窄小的一方天地,這裡雖然名為未來,卻也像是呼喚過往的時光機。
入口處堆疊課桌的縫隙,吸引人向內窺探。(Photo Credit:格式設計展策、Photography by 汪德範)
當然,展間設計不只是訴說情懷這麼簡單而已,格子分享:「這個空間很重要的一點,是權力關係。以前教室講台是至高無上的皇座,老師在上面對著我們罵、唸、叮嚀,但是這次的主角是黑板左右兩端螢幕裡的高中生,跟我們說他的喜與不喜,其實是運用設計讓隱含嚴肅與權力對比關係的教室,透過展覽翻轉關係。」
未來種透過空間與內容設計翻轉以往教室裡的權力關係。每一盞燈下的深褐色課桌椅,召喚觀展者記憶中的學生時代,讓觀展者不由自主入座,像學生時坐定聆聽、觀看與閱讀展覽作品。(Photo Credit:格式設計展策、Photography by 汪德範)在各行各業創業的桃園畢業學長姐金句連發。(Photo Credit:格式設計展策、Photography by 趙崇英)
分區策展人格子聯手協同策展人暨洄游創生執行長邱子軒,以深耕桃園地方多年、熟稔青年培力與文化推廣的厚度,進行一連串有趣的田野調查數據,比如說下課最喜歡去的地方、已經談第二段戀愛的比例等數據,以及各行各業創業有成的桃園學長姐 Q&A ,都放在入口處向上層疊的木桌為展覽暖身揭幕。
在各行各業創業的桃園畢業學長姐金句連發。(Photo Credit:格式設計展策、Photography by 趙崇英)
創作者,根本沒有在分你是幾歲
展覽自高中生階段進一步聚焦象徵自由的「社團活動」,並依循文博會的文化創意脈絡,切入「音樂創作」與「表演交流」兩種表現型社團,其中包括近年崛起的嘻哈研究社。同時,邀請何日君再來劇團團長呂俊翰、顏社創辦人迪拉、饒舌歌手 Leo 王、手指鼓音樂家 PUZZLEMAN 擔任創作導師,從今年 3 月開始齊聚 30 位桃園各校高中生,期間舉辦兩次 Workshop,導引音樂創作、演唱技巧、肢體開發、情感表現到產業見學等不同面向,學習更流暢自如地表達所思所想。
左起依序為顏社創辦人迪拉、未來種策展人格子、手指鼓音樂家 PUZZLEMAN。(Photo Credit:格式設計展策、Photography by 趙崇英)
嘻哈音樂廠牌「顏社KAO!INC」迪拉、Leo王、PUZZLEMAN舉辦音樂組workshop,提供高中生創作回饋討論。(Photo Credit:格式設計展策)
最終,高中生們的創作成果就在桌上鉛筆盒裡放映著(這個點子源自高中生上課偷玩手機的真實行徑),看完每一段短短 60 秒的影片,除了會心一笑,也會發現他們比你想的厲害許多。迪拉與 PUZZLEMAN 一致認同作品成果很好,平均有 65 到 75 分,會出現一般音樂人容易在創作初期犯的小錯誤或明確失誤,這些都很容易調整。
將播放作品的手機放在鉛筆盒裡,靈感源自高中生上課偷看手機的做法。(Photo Credit:格式設計展策、Photography by 趙崇英)
「最近什麼東西都在漲,就連麥當勞 1+1 的 50 元套餐都沒有玉米濃湯了。然後上學時間與其改晚,還不如提早放學就好⋯⋯。」戴上耳機,讀著楊梅高中二年級學生的作品介紹,就像格子所說,「他們創作的內容其實反映了生活狀態,像我記得有人寫『我來自中壢高中,做事一定中立』,他們會融入桃園的人事物或者對生活的看法,歌詞剛好可以表現當時的 mindset 與他想講的事情,這是透過作品認識他們的好方法。」
(左)「何日君再來劇團」帶領表藝組學生進行肢體開發、情感表現與角色情境帶入,引導表達想法。(右)學生實際嘗試beat創作。(Photo Credit:格式設計展策)
雖然身為創作導師,迪拉選擇把高中生當成可能一起工作的人來看待,平等來往沒有代溝,單純直面創作本身,「我也會好奇他們使用什麼器材創作、怎麼找音樂、怎麼自己編曲和錄音等,其實大家都差不多,有種回到早期看國外音樂人做 Hip-hop,也是拿身邊僅有的工具來做出一整張專輯,現在小朋友大概 90% 都使用 iPhone 和耳機,滿有意思的。」
在workshop與學生互動過程中,迪拉感受到桃園高中生創作音樂的初心很單純,只希望透過創作讓自己被看見;也有不少學生請教他怎麼進入大嘻哈海選,迪拉則鼓勵夠強就可以,不需要額外想太多。(Photo Credit:格式設計展策、Photography by 趙崇英)
格式設計展策攜手嘻哈音樂廠牌「顏社KAO!INC」舉辦兩次workshop帶領30位學生表達自己的創作能量。(Photo Credit:格式設計展策、Photography by 趙崇英)
擁有豐富教學經驗的 PUZZLEMAN,從小學生到 65 歲長輩都教過,以平輩對待的相處之道,是更靠近所有年齡層學生的方式,了解他們瘋什麼、流行什麼,讓討論音樂回到最純粹的狀態,而他也深感時空迭代下的不同之處,「現在資訊真的很發達、很爆炸,跟我們以前真的差太多了。以前玩樂團時想了解外國樂團都在幹麻,大家會聚在某個朋友家裡一起看錄音帶,現在只要有手機,就可以隨時隨地看世界各地的表演。」
PUZZLEMAN很喜歡將手機塞到鉛筆盒裡的呈現方式,讓人想戴上耳機一探究竟。(Photo Credit:格式設計展策、Photography by 趙崇英)
對於高中生們的創作,格子坦言一開始有「真的OK嗎」的疑慮:「但是後來看到作品之後,你會覺得有些事情真的不分你是高中、國中還是大學。如果你相信他,然後呈現的視角對了,他們的東西其實都有達到一定水準。」他以平均年齡 17 歲走紅全球的 New Jeans 為例,只要有對的養分進來、背後有專業人士助一臂之力,這些高中生的能量甚至可以超越藝人,「這件事情給我很大的啟發——創作者、表演者根本沒有在分你是幾歲。」
Workshop表藝組由「何日君再來劇團」帶來角色創造教學。(Photo Credit:格式設計展策)
不粉飾太平,只為呈現最真實的模樣
除了創作動能,還有日常生活與未來想像。左右兩側綿延至盡頭的牆壁則貼滿了高中生的 IG 限時動態,課桌上作品旁也有類似考卷的文件,黑板上則有關於改變校規的想像,這些都是高中生快樂有時、徬徨有時的青春印記。
格子回憶籌備初期,迪拉給了一個建議:「不要去粉飾太平、不要用得太美,讓高中生呈現最Real 的樣子。」大人視角認為漂漂亮亮的方向,很明顯並非高中生想要,其實回顧學生時代的自己也有蛛絲馬跡,「將導演、攝影、文字的權力交回他們手上,那你要給我們看什麼?這樣才有真實,不然大人強行以美學牽制,只是叫他們演高中生而已。」所以策展方向也從日本寶礦力水得般的唯美想像,化為不能再更真實的上百張限時動態以及吐露真言的問答。
(左)課桌上的考卷透過有趣的問題,吸引高中生吐露真心話。(右)Instagram 限動牆。(Photo Credit:格式設計展策、Photography by 趙崇英)
但是如何運用一紙問卷引導吐露真話?格子分享:「我們設計的題目都像是天上掉下來的禮物,比如說:如果可以重新制定改校規,你想做什麼改變?如果可以加入社團為主軸的實驗性學校,你的高中生活會有什麼改變?這些看了你就會想寫,因為有了可以講的權力。以前你只能回答李白是誰、杜甫是誰,現在則是去想像擁有權力改變現況的可能,他們會產生興趣。」
(Photo Credit:格式設計展策、Photography by 趙崇英)
高中生校園生活是電影、影集喜歡運用的經典題材,而這一次透過「未來種」展覽呈現在地高校生活,也成為本屆文博會令許多人久久無法離開的展間之一,甚至前往二刷,格子說:「展覽從理性的田野大調查作為起始,越往內走越感性,剛好讓資訊和體驗取得平衡點。」
那麼,5 年、10 年後你想成為什麼樣的大人?牆上某位高中生以清麗字跡寫下:「10 年後的我,希望你依然保持浪漫,對生活充滿熱情,對自己有期待,不必過得多華麗,在做自己喜歡的事就行了。」
看完限動牆的最後,呈現桃園高中生們對 5年、10年後自己的期許。(Photo Credit:格式設計展策、Photography by 林妤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