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曼谷設計旅宿 VELA be Siam:罩著金屬蚊帳,泰式傳統建築與文化的當代轉譯
遠離暹羅廣場的喧囂,轉入湯普森博物館旁的靜謐街區,「VELA be Bangkok Siam」以親民設計旅館的姿態落腳於此,透過當代設計轉譯傳統元素,讓旅人在曼谷最日常的風景中,感受旅行的真實溫度。
從曼谷熱鬧的暹羅廣場往曼谷市立藝術文化中心方向漫步,不久便能轉入一處靜謐街區。湯普森博物館就隱身於此,旁邊的運河緩緩流過,在兩岸綠蔭映襯下,傳統木屋與現代建築交錯成景。相較於暹羅廣場商圈的喧鬧,這裡仍保有曼谷最日常的風景:運河邊的小販、悠閒散步的居民,以及低語著水岸生活記憶的老建築。
就在這個充滿文化底蘊的城市角落,泰國旅宿品牌 VELA 旗下主打親民路線的 VELA be,近期推出的新旅館「VELA be Bangkok Siam」悄然落腳。雖然名稱直指繁鬧的暹羅區,但實際上與捷運站及主要幹道保持了一段距離;或許正因為這樣的選址,讓背包客和預算有限的旅人能夠在設計感的生活風格空間中,更深度地感受與當地社群的真實連結。
ASWA 打造的設計旅宿「VELA be Bangkok Siam」以獨特的外型引人注目。(Photo Credit: ASWA)

山牆封簷與蚊帳,傳統元素的當代轉譯
由曼谷建築設計團隊 ASWA 操刀的旅館外觀十分吸睛,高挑斜屋頂與層次分明的立面設計,令人聯想到泰國寺廟與傳統家屋的經典輪廓。旅館屋頂那人字形的三角結構,便是取材自泰式傳統建築中的「山牆封簷」(ปั่นลม, Pan-lom)元素,結構下部向外突出,微微翹起的形態便勾勒出傳統屋簷的意象。
旅館外觀反映泰國傳統建築語彙與文化。(Photo Credit: ASWA)

在泰國傳統家屋、寺廟或佛塔中都能見其身影,山牆封簷可說是泰式建築美學的經典符號。這個看似簡單的三角構件,不僅具備防風護檐的功能,更是居住者品味與社會地位的象徵;屋簷底部的鉤狀裝飾時而如魚尾、時而似鳥翼,展現出多樣形態,也反映出泰國文化中將日常昇華為藝術的哲學。

立面底部微微翹起的部分,呼應著泰式山牆封簷中常見的樣態。而罩在最外層的不鏽鋼鍊條網,則傳遞蚊帳意象。(Photo Credit: ASWA)


至於那大片覆蓋外觀的不鏽鋼鍊條網,則是對「蚊帳」的當代詮釋,在日光下折射出迷人的閃閃光影。過去還沒有空調的年代,蚊帳是泰國家庭不可或缺的生活用品,也承載了無數人成長的共同記憶。設計團隊以冷硬的金屬材質巧妙轉化這段柔軟記憶,讓建築元素多了一層情感的敘事。山牆封簷與鍊條網的並置,展現了傳統語彙在當代的轉換,也隱約向一旁湯普森博物館所在社群歷史致敬,如同博物館創辦人 Jim Thompson 將周邊散落的泰屋重新拼構成新的生活空間,VELA be Bangkok Siam 也透過設計讓過去與現在對話,在保存中孕生創新。
繽紛活力的泰味社交空間
走進大廳,首先迎接旅人的是一場繽紛的視覺饗宴:橘色鵝卵石造型的接待櫃台,在青色牆面映襯下格外醒目,大膽卻不失和諧的色彩組合,映照出泰國文化的鮮活能量;大廳中央天花板打通的挑高設計則拉伸了空間感,並與二樓黃黑配色的休憩區上下呼應,營造出垂直互動的趣味。
旅館接待大廳以鮮豔的色彩營造活潑氛圍。(Photo Credit: ASWA)
大廳中央將天花板打開,連結二樓的休憩區域。(Photo Credit: ASWA)


穿越大廳來到後方,氛圍瞬間轉換。池畔酒吧隱身於綠意與水景之中,靜謐的氛圍與前廳的熱鬧形成鮮明對比,卻如二重奏般和諧。二樓的多功能社交廳則延續品牌對「社群連結」的強調,既能作為工作場域,也能讓旅人自在展開交流,分享彼此的故事。設計團隊更在樓層導引中玩了一場「漸層實驗」,以不同色彩區分樓層,從大廳的鮮豔逐層轉為客房的溫潤色調,宛如日夜光影的漸變過程。





簡約溫潤的住宿氛圍
客房的部分提供了多種房型選擇,設計上以木質與純白牆面搭配充足採光,營造出簡約溫馨的住宿氛圍,也有效消弭小坪數帶來的壓迫感。牆上掛著與泰國文化相關的插畫作品,為空間注入在地氣息,讓旅人在休憩時也能感受到親切的文化氛圍;浴室外牆則鋪設彩色磁磚,為寧靜氛圍增添一絲俏皮感。
客房氛圍簡約溫馨。(Photo Credit: ASWA)
(Photo Credit: ASWA)




VELA 在拉丁文中意為「帆」,在泰文則是指「時光」,這兩層意涵在「VELA be Bangkok Siam」的空間中被具象化:就像船帆捕捉風向推動前行,旅人能在此捕捉到屬於自己的旅行片刻。透過充滿活力卻不失溫馨的空間氛圍,即使是預算有限的背包客,也能在曼谷喧囂之外找到片刻的歸屬,體悟到旅行不只是到達,而是一場真正融入在地生活的深刻體驗。
VELA be Bangkok Siam
地址|29 Kasem San 3 Alley, Wang Mai, Pathum Wan, Bangk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