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 Art
新北市美術館新展「建築的恐懼與療癒」揭幕!在恐懼與療癒之間,重新思索棲居的意義 新北市美術館新展「建築的恐懼與療癒」揭幕!在恐懼與療癒之間,重新思索棲居的意義

新北市美術館新展「建築的恐懼與療癒」揭幕!在恐懼與療癒之間,重新思索棲居的意義

新北市美術館全新展覽「建築的恐懼與療癒」共集結 16 組國際及國內知名建築師與藝術家跨域創作,透過創作、影像、裝置與構築作品,邀請觀眾一同重新思索所建築為生命庇護所的本質與當代意義。
新北市美術館將於 2025 年 10 月 4 日至 2026 年 1 月 25 日於 6A、6B 展覽室舉辦「建築的恐懼與療癒」。本展由同時具小說家、建築師與評論家身分的阮慶岳策劃,他長期關注建築與社會、文化、心理之間的關係,主張建築不僅是一種物理載體,更是人類心靈的棲居之所。本次展覽正是其多年思索的延伸與實踐,試圖在混沌與秩序、恐懼與療癒之間,為建築尋回最初的庇護意義。
 
《建築的恐懼與療癒》展覽主視覺(Photo Credit:新北市美術館)
 

建築的起點:恐懼與療癒

 建築源於對庇護的渴望,如同地上一切生命,人類以建築抵禦天災、疫病、社會崩裂與他者威脅。當恐懼與療癒交織,我們同時面對混亂的現實與對安定的渴求──這兩者皆是生命的根本狀態。策展人阮慶岳指出,現代建築與城市發展往往忽略這些深層思索,反而陷入哲學家喬治・巴塔耶(Georges Bataille)所言的時代困境:「自我的膨脹、最終的空虛、對他者的蔑視與對輝煌過往的凝視」。本展正是從這樣的問題意識出發,試圖引領觀眾重新理解建築作為心智庇護與生命棲息的可能樣貌。
 
「建築的恐懼與療癒」策展人阮慶岳同時是小說家、建築師、評論家與策展人,更擁有美國及臺灣建築師執照,過去曾任元智大學藝術與設計學系系主任。(Photo Credit:新北市美術館)
 

四大主題:多重視角與跨域創作

策展人以「儀式」、「建築的法則」、「召喚」與「里山」四大主題貫穿全展,構築一條從心靈到環境、從歷史到當代的探索軸線,開展建築與生命之間多層次的對話。
 
「建築的恐懼與療癒」展場一隅 Installation view of The Architecture of Fear and Cure exhibition(Photo Credit:新北市美術館)

從「儀式」出發,觀眾可見榮獲第 19 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國際精選」特別表揚獎(Special Mention Awards)的泰籍建築師布恩森・普瑞姆塔達(Boonserm PREMTHADA),以及賴伯威曾志偉顧世勇的作品。布恩森以材料、光線與聲音構築出「恐懼的秩序」,讓建築不僅是庇護體,更是共同記憶與精神儀典的載體。
 
布恩森.普瑞姆塔達 Boonserm PREMTHADA 〈藥草之廟〉Medicine Chapel 以藥草作為建築的空間,亦是冥想的場域,氣味成為療養身心的處方。藝術家以乾燥的龍腦香葉填覆曲型鋼管,氣味在無形中散佈於環形半開放的內部空間,昏暗且靜謐的場域所帶來的氛圍,使人們的感知逐漸被打開,並與環境融為一體。(Photo Credit:新北市美術館)
賴伯威 LAI Po-wei 〈寄生之廟〉Parasitic Temples 透過三年的田調研究,記錄了廟宇與都市結合關係的類型。該研究聚焦於廟宇與其周邊環境的關係,觀察到在都市中夾縫求生的廟宇是臺灣有別於世界其他城市最顯著的差異,呈現出微型宗教空間多元的寄生現象。(Photo Credit:新北市美術館)
曾志偉 Divooe ZEIN 〈冷槍〉 The Cold Shot 將多年來於臺灣部落裡收集到的,為了生存需求而誕生的物件,如獵器、法器、禮器、樂器等物品,以類似標本的方式陳列,試圖以此構築出可被體驗的場 域,在理解過去的同時延伸對未來的想像。(Photo Credit:新北市美術館)
顧世勇 KU Shih-yung 〈回音〉 Echo 將構成巨石的基本單位「石粉」作為觀念雕塑的媒材,在展場中以偌大的山石 輪廓剪影布滿牆面。當觀眾踩踏著鼓棒敲擊牆面時,隨之而來的鼓聲猶如迴盪在山谷的回音,時而夾雜著蟲聲、鳥鳴、溪流、瀑布、雷雨、陣風或地震等巨大聲響,石粉也隨著壁面的共振微微飄落。(Photo Credit:新北市美術館)

「建築的法則」匯聚松田和久(MATSUDA Kazuhisa)、新加坡陳家毅建築師事務所(Kay Ngee Tan Architects)、楓川秀雅(FCHY Architect Lab)、洪浩鈞符昌鋒陳東華(CHEN Donghua)等創作者,探討理性與直覺並存的建築語彙。他們以結構、比例、光影等手法質疑當代建築是否仍能回應人類心理的需求與社會的複雜性。
 
松田和久 MATSUDA Kazuhisa 〈集體無意識之行星〉The Planet of Nobody/ Collective 以沙盤治療為靈感,創造出能讓多人參與的沙盤空間,視覺化呈現個體與群體間的互動關係。在如行星般的半透明球體內,模擬著原始星球隨機發生風暴與震顫,邀請觀眾在不穩定環境中,創造能映照自我內心的庇護所,但同時又必須面對外在環境與他人的影響。(Photo Credit:新北市美術館)
陳家毅建築師事務所 Kay Ngee Tan Architects 〈未竟之距〉 The Unfinished Distance 由不同深度的立方體構成一個起伏的表面,光線在凹凸之間生成不同的差距,觀者前行或後退時,近與遠不斷翻轉,實體與抽象在視差中被重新排列。作品提示兩種觀看向度:從身體經驗通往概念,或由概念落回現場;詩句中的空白留給每個人填入 「家、記憶、關係、夢境與原點」,使作品成為觀者測量心理的工具。(Photo Credit:新北市美術館)
楓川秀雅 FCHY Architect Lab 〈構築空氣〉Architecture as Air 以不鏽鋼構成空間裝置,透過沈重的材料捕捉空氣輕盈的動態感,材料與造型上形成強烈的對比,在空間中創造出視覺差異。作品中由線條所呈現的動態瞬間, 使觀眾能在有形的結構中想像空氣流動的無形樣態。(Photo Credit:新北市美術館)
洪浩鈞 HUNG Hao-chun 〈外掛桃花源〉 Plug-In Paradise 以臺灣常民建築常見的外掛與寄生手法為靈感,探討個體如何依據自身的需求 與目的,在不全然遵守法規設定下,對原建物進行的增加與修改。這樣遊走於灰色地帶的構築方式,不僅具有現地的適切性與規格化經濟,如此簡單的工法體現了生存本 能的靈活性,更衍生出屬於臺灣的建築特質與地方文化。(Photo Credit:新北市美術館)
符昌鋒 FU Chang-feng 〈黑潮——流變中的臺灣建築〉Deep Current: Architecture of Taiwan 聚焦於建築師李祖原的建築實踐,探討臺灣建築與資本主義的關係。 在臺灣邁向資本密集的社會之際,具代表性的「台北 101」既回應了國家對於全球門面的想像,同時又是資本高度集中的產物。(Photo Credit:新北市美術館)
陳東華 CHEN Donghua 「影之道」 “The Shape of Shadow 以「增量美術館」、「連州攝影博物館」、「黃涌市集」、「父母之家」等設立於華南區域與全球南方座標中的建築作品,以及拍攝於十個座落在不同「城—鎮 —鄉」中的公共空間,透過陰影在不同時空中展現的空間語言,呈現其複雜性與連續性,並揭示地方性在全球化浪潮的能動性和積極意義。(Photo Credit:新北市美術館)

「召喚」主題則轉向更內在的層面,由廖偉立吳耀東吳增榮的作品展開。這裡的建築不再是靜態的構築物,而是一種能喚起記憶、觸發情感、召喚存在的感知場域。牆面、光影、聲音、氣流成為「對話者」,引導身體重新辨識自身與空間的距離。觀眾行走其中,既像穿越個人心靈的幽廊,也似與城市集體潛意識對話。
 
廖偉立 LIAO Wei-li 〈歲月與空間的距離——母親的房間〉The Tender Span Between Time and  Space—A Room of Mother's Own 本鋼筆速寫系列源自藝術家定期探望九十多歲母親的紀錄。這既是母子間本能的連結, 也是在有限的時間與空間中,對母親的生活與心理狀態進行探索。畫筆追隨母親的喜怒哀樂、恐懼憂傷與歡樂惆悵,將其日常細微的情緒化為圖像。(Photo Credit:新北市美術館)
吳耀東 WU Yao-tung 〈李承寬紀錄片—旅程〉The Journey—A film about Chen Kuen 本次紀錄片為吳耀東導演透過五位臺灣建築師與學者的記憶與感懷,描繪已逝華人建築師李承寬的生命輪廓。作為一位終生積極倡導有機建築、主張「道法自然」的哲思 家,李承寬運用流動的動線、交融的行為與空間、自然光影與植栽,讓住家空間如園林般能移情轉景,使建築不僅止是提供棲身的處所,更是能讓個體的人生觀與宇宙觀得以完整體現的歸處。(Photo Credit:新北市美術館)
吳增榮〈度假住宅〉、〈墾丁〉、〈台北市政府〉、〈228 紀念碑設計圖(一)〉、〈228 紀念碑設計圖 (二)〉,以水洗重新上色的表現手法,呈現光影和色塊構成的抽象畫面,在模糊的邊界 與仿乾筆的質感中,企圖呈現物體和流動空間的不確定性。(Photo Credit:新北市美術館)

最後的「里山」回歸土地與自然,由旅居台灣的法籍聲音藝術家彭葉生(Yannick DAUBY)、尹子潔徐婷共同展開,以聲音、地形與地方脈絡構築出回應生態的建築想像。展區如呼吸般流動,帶領觀眾思索建築如何融於自然,而非凌駕其上,並在生活與文化之間找回共生的節奏。
 
澎葉生 Yannick DAUBY 〈曲流溯行〉Upstream Meanders 從新店住家到鶯歌美術館的旅程,也是一場田野工作: 他透過觀察地景、邂逅故事,以錄音留下筆記,並藉著多種途徑描寫情境;他在作品 中將自身經驗到的片段進行拼接與詮釋,分享田調過程採集到的環境聲音、影像與文字,表達其對土地與自然的關注。(Photo Credit:新北市美術館)
尹子潔 YIN Zi-jie 〈白森林〉Tissue 以行為錄像呈現無計畫地走進印尼林地邊界,並以衛生紙製成風箏,讓短暫脆弱的材質在天空留下抵抗的痕跡。(Photo Credit:新北市美術館)
徐婷 HSU Ting 〈窗前的灰塵微粒-1〉 Particles by the Window-1 透過晃動、模糊的光影與漸層變化的色彩中,藝術家將稍縱即逝的光影轉化為空間與攝影裝置,探索著不同維度的平面影像、空間與身體的關係。(Photo Credit:新北市美術館)

四大子題相互呼應,展現建築既是混沌的顯現,也是心智的庇護所與生命的棲地。身處紛亂時代,即便恐懼滲入日常,建築仍以最溫柔的方式修復裂縫,使人重新理解庇護、療癒與存在之間的微妙平衡,也呼應策展人阮慶岳長年對建築、社會與心靈的思索與實踐。
 
藝術家楊秀川、高雅楓、澎葉生(Yannick DAUBY)、徐婷、新北市美術館賴香伶館長、藝術家吳增榮(前)及家屬吳思樵、策展人阮慶岳、藝術家洪浩鈞、尹子潔及安卓藝術李政勇總監(從左至右)。(Photo Credit:新北市美術館)
泰國僧侶於藝術家布恩森.普瑞姆塔達(Boonserm PREMTHADA)作品〈藥草之廟〉前進行祈福儀式。(Photo Credit:新北市美術館)

《建築的恐懼與療癒 The Architecture of Fear and Cure》
展期:2025 年 10 月 4 日~ 2026 年 1 月 25 日
地點:新北市美術館 – 6A、6B展覽室

官網Instagram

延伸閱讀 More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