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建築不只是生活的容器!義泰建設的策展式建築實踐,讓城市成為一座開放的展場
在效率至上的時代裡,人們已經習慣城市建築快速更迭、天際線不斷翻新;然而,真正長留市民心中的風景,往往得從歷史與土地上緩緩長成。自2021年創立以來,義泰建設延續忠泰集團長年深耕的美學底蘊,選擇走上一條建築的蹊徑,以「文化策展」為方法學,讓建築不僅是居住的容器,更是生活與藝術的交會場域。從「街道美術館」三部曲開啟城市對話,到用「義泰信」與「義泰華」回望紡織記憶,義泰建設讓建築不只關於結構與形體,也是一次城市生活提案,更是一種關於自然、文化與未來共生的美好想像。

用「街道美術館」展開城市對話
義泰建設以建築策展的開端,便是內湖五期重劃區的「街道美術館」三部曲。不同於人們談論建築時,多半想到單棟作品的風格與結構,義泰建設卻將視角拉向街區,提出台灣少見的「街道美術館」構想,在空間層面延展建築的意義,也在城市尺度上讓建築彼此對話、讓人與街道共感。為此,義泰建設邀請隈研吾、深澤直人、平田晃久三位日本當代建築大師,以「回歸自然」為共同命題,在內湖五期重劃區創作「義泰吾境」、「義泰值境」、「義泰田境」,以各自的語彙詮釋人與自然的關係,讓城市的日常風景被重新觀看,也使建築從單一的居住機能,轉化為生活美學的載體。

從種一棵樹到造一個街區
事實上,「街道美術館」三部曲的起點,始於隈研吾在義泰吾境的「植樹」念想。當年他初訪內湖便對此地一見鐘情,甚至想在這裡植一棵樹。義泰建設從此經驗出發,展開「回歸自然」的主題探索。於是,在義泰吾境,隈研吾透過建築退縮與層疊式花園設計,以綠帶串連住宅與街區。外觀則以木色調耐候鋁格柵構築出交錯肌理,不只遮蔽光線,也映出光影流轉。至於樣品空間上,義泰建設更邀請《GQ》前總編輯杜祖業策劃,與築內國際設計合作,以大地色調與天然材質勾勒出「鬆活」的居家氛圍,讓人進到室內時,彷彿從繁忙都市生活轉場,回到內在寧靜宇宙。



創造簡約而友善的生活棲地
到了第二部曲,義泰值境則力邀深澤直人操刀。他深知台灣氣候潮濕、多颱風,特別以原木色磁磚與石材、仿木直柱構築外牆,兼顧耐候條件與溫潤視覺,也創造出「簡約」(Simple)且「友善」(Friendly)的氛圍;同時,他也在設計上刻意模糊室內外界線,以開放式做法讓風與光自然穿梭,也讓生活於其中的人們得以與自然共處。與此同時,義泰建設更攜手世界冠軍咖啡師王策共同打造「深澤直人 ╳ VWI COFFEE HOUSE」快閃企畫,將深澤直人的「Without Thought無意識設計」延伸至生活體驗,邀請人們在此啜飲一杯手沖咖啡,也感受建築與生活美學。


將城市格局轉化為建築語彙
至於「街道美術館」的終曲義泰田境則由「自然派建築師」平田晃久操刀。他以「Nature in Grid」為靈感,巧妙將台北山巒環繞、川流迤邐、街道在自然中格狀延展的城市格局轉化為建築語彙,透過代表性的纏繞美學將陽台及大小錯落的方盒堆疊成格狀立體結構,陽台與屋頂上也栽植綠意,讓植物不只是裝飾,而成為建築與城市景觀的一部分。義泰建設更邀請《Vogue》亞太區編輯總監孫怡、築內國際設計與植藝品牌「溫度物所」共同策劃樣品空間,以綠意交織出「Mix & Match」的生活美學。而從隈研吾的綠意梯田,深澤直人的友善極簡,再到平田晃久的格狀綠網,三位大師以不同設計語言,共同書寫自然的詩篇,也讓「街道美術館」成為一場關於城市美學的雋永展演。




以記憶織就的「義泰信」與「義泰華」
而在「義泰田境」之後,義泰建設也延續以建築為城市策展的精神,並將目光轉向新北市塭仔圳重劃區,推出全新作品「義泰信」與「義泰華」。事實上,基地所在處前身曾為老紡織廠「信華毛紡」,承載著新莊與泰山一帶的產業記憶。為此,建築師闕河彬以歷史為根源,將紡織工法轉化為立面語彙,透過五種色磚拼組出六種色階,彷彿城市布幔般在陽光下流動出靈動氣韻。

呼應這份精神,接待中心特別邀請被譽為「針織女王」的時尚設計師潘怡良,以《記憶的痕跡》為題創作藝術裝置。只見她透過編織技藝,堆疊不同材質的大地色系回收布料,不只鋪排出富有立體感與視覺層次的畫面,也展現從鮮明到模糊的記憶流動。這也讓《記憶的痕跡》不僅是藝術作品,更是一種文化書寫;而當人們走進接待中心,不只看見建築的介紹,也窺見時光的痕跡,以及義泰建設對文化的講究與心意。


從內湖的「街道美術館」三部曲到塭仔圳的「義泰信」與「義泰華」,義泰建設的城市美學方法論,始終是以策展者的視角,回應土地與記憶,也讓生活回到文化與情感的核心。若20世紀文化評論家班雅明筆下的「漫遊者」(Flâneur)緩步於此,他們眼中21世紀的台北,將如是溫柔美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