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 Art

根植土地的藝術家,林銓居「地水火風」行為攝影展

「在藝術的面前,我們沒有理由悲傷。」
 
藝術家林銓居在多年前接受媒體採訪時,曾堅定地這麼說道。當年林銓居的「閱讀:家族故事─林銓居跨領域作品展」展出《父親》、《母親》、《曬穀場》等跨領域的藝術創作,「家族」與「土地」是他作品中永恆追逐的形象,即便描繪這片傷痕累累的土地,林銓居也不是抱持憐憫的態度,而是將他的理念獻給養成他的這片土壤,這種含蓄溫暖的價值觀也反映在他對家族的敘寫,特別是2005年首度發表的錄像作品《父親》,記錄了林銓居參與割稻、打榖、堆草、焚草的過程,最後的一把仿若焚燒天際的大火讓人印象深刻。而這把火近期又在林銓居的最新行為攝影展「地水火風」重現。

「地水火風行為攝影展」展出了林銓居2012年創作的5個系列作品,散見於AVEDA的四間分店,除了同名的《地水火風》,還有《河流》、《不增不減》、《身分》(下圖)與即興繪製的草圖《祈禱輪》、《草衣》。

 
在文人與農人看似衝突的影像中,《身分》展示了經驗與文化在林銓居生命中交融的結果,左圖為〈琴〉,右圖為〈書〉。(Photo credits:林銓居)

這5個系列的作品創作期相當長,林銓居說:「《地水火風》四個系列前後花了大約5個月的時間,從整地、插秧、收割到有了乾的稻草可以燃燒,就須要110天,這是稻米生長的標準時程。《身份》與《河流》也差不多花了整整半年的時間,尤其《河流》的拍攝時間很長、過程也很瑣碎,種植一季地瓜的細節幾乎都拍到了。」

有意思的是,林銓居根植於經驗與當下存在感的創作方式,透過本次行為藝術的現時現地靈光的定格,表現得特別強烈。觀看林銓居的作品,感受到的從不是抽象的理念,比如在《地水火風》中,赤裸上身安靜佇立於荒煙蔓草中央的林銓居,在不斷流轉的自然中冥想的姿勢像是永恆,風吹、草動、雲煙、環型的火,雲煙把整個畫面烘托的如同山水畫一般,「我只能說這是一個很棒的意外,我也相信山水有靈才有這種結果。」


林銓居 │ 風 │ 行為攝影 數位影像輸出 │ 2012  (Photo credits:林銓居)

林銓居以具體又詩性的圖像體現佛教思想認為人的肉體生命是由呼吸(風)、溫度(火)、血液體液(水)和骨肉(土)所聚合組成,只要抽離其中一項的聚合,肉體生命就消失了,提醒著觀者肉身短暫易逝,林銓居說:「面對這樣的主題,如果我找幾個工人把背景像布景一樣移動一下、變換一下就拍,實在覺得太概念化了,我傾向於真正在其中勞動過、等待過,等於說,這每一張照片的條件都具足了我才去拍。」


林銓居 │ 火 │ 行為攝影 數位影像輸出 │ 2012  (Photo credits:林銓居)

《地水火風》這4種物質與現象,契合了林銓居現階段對生命與外界關係的理解,他說:「我們因這4種現象的聚合而延續了生命,我珍惜具備了這些現象、滋養了這些現象的其他萬事萬物,我平等看待它們,視它們為提醒我生命本質的警鐘與伴隨生命流轉的配樂。記得捷克小說家赫拉巴爾在他的書中寫到過:『我們身上的磷剛好可以做成一盒火柴』,想到這種層面時,當我們被陽光曬得暖呼呼的、或看著一盆熊熊烈火,能不讚美它的奇妙嗎?」
 
此系列在AVEDA大安店的陳設方式尤其特別,〈火〉與〈風〉兩兩相對的圖像除了在店內陳設外也面向著街道,透過玻璃窗的倒影,台北川流的車陣與高樓疊映在〈火〉的系列作品上,自然與文明相映成趣。

 

而作品《河流》(下圖)幾乎像是藝術家對自我生命的考古歷程,記錄的是工作本身,他說:「有幾張照片記錄了我從下午整地到傍晚,我發現我坐在田埂上,幾乎累癱了,額頭青筋都暴露出來了,我自己都不免嚇一跳:我這樣子不就是個農民嗎?但我正是用這種方式追溯父親的行跡,那麼這所有辛勞的過程也就合理了。」透過返回父親遺留下的萬里農田栽種,在整地的過程中,林銓居意外挖掘出埋藏於地底的碎瓷,在那神秘的片刻,林銓居說:「我感受到一條不曾間斷的時光之河,這些瓷片的『出土』如同潛藏在底層的家族記憶與生命印記,貫穿了父親與我的內心連結。」

延伸閱讀 More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