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過得好快,夏季登場的「代謝派未來都市展—當代日本建築的源流」大展,轉眼間就將要在這週末結束了,讀者們都去看過展覽了嗎?
 
本篇文章將由謝宗哲老師帶我們再次回顧戰後代謝派大師們的身影,這群對未來都市懷抱想像的建築師和設計人們,中心人物包括日本建築界的巨人──丹下健三、能言善道的媒體寵兒──黑川紀章、代謝派的發言人──川添登等人,雖然代謝派的理想最終只是未能完成的烏托邦,但他們所提出的概念,對今日的建築仍舊具有深刻意義。
一場 60 年代的建築策展/總動員
 
「代謝派」(Metabolism)是1960年代時,日本首次對國際發聲的建築團體,它除了是一場廣泛的建築運動,且對後世造成極深遠的影響外,筆者其實更傾向從「建築策展」的角度,來看這個在國際舞台中找回民族自信、披露MIJ(Made in Japan)國家品牌,並造就年輕建築師的「建築事件」。

一般來說,「代謝派」被視為是由丹下健三主導、於東京舉辦世界設計會議的背景脈絡下,一群年輕建築師以「Metabolism」為名所誕生的建築團體。而後來的故事就比較耳熟能詳了:身為代謝派頭號戰將、能言善道、樂於創作與書寫的黑川紀章,率先成為鎂光燈的焦點,成為新時代的寵兒;而有別於丹下健三的東大系統、出身早稻田大學建築系的菊竹清訓,也以其著名的三段階設計方法論:Ka(認知)、Kata(方法)、Katachi(造型),以及重新詮釋日本傳統建築空間與系統的秀逸作品,而被拱為得以和丹下健三一決高下的建築超新星。


1960 年的世界設計會議(World Design Conference )。           
   

若將焦點放在日本本土來看,事實上,這樣的建築運動或建築策展並不是第一次,而這樣的事件通常與其時代精神與社會脈絡有著緊密的連動性。遠自1920年代就有「日本分離派建築會」的集結,而那個時代在於脫離日本從明治維新時代以來,便深受英國樣式主義的影響所造成的束縛,以追求新世紀的現代性為訴求,提出單體建築在形式上所做出的轉化。

我認為,那是一種渴望與國際接軌下的、由年輕人所自發性開啟的建築展演(代表人物堀口捨己可視為主要的策展人)。而後來這些關鍵人物也的確都成為極具指標性的日本20世紀初期的建築家(如下圖)。

             

而當時間拉到距離二次戰後15年左右的1960年代,代謝派隨著世界設計會議而嶄露頭角,後來又在國家動員下的70年大阪萬博,展現出當時日本對大都市的戰略及未來的想像。後來,雖然代謝派的集體活動在瞬間分崩離析而各走各的路,但整個建築運動期間所留下的能量,被後來年輕建築師做為仿效、競爭、超越的對象,有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伊東豊雄便是那時最具代表的年輕建築師)。

所以由川添登在建築文化媒體──《新建築雜誌》裡扮演關鍵角色、做出絕妙的鋪陳所主導而成的這場國家級建築行銷的策展,從現在看來,無疑是一場無與倫比、精彩絕倫的建築展演與投資。代謝派集團的公開成員,包括評論家川添登、建築家菊竹清訓、黑川紀章、大高正人、槙文彥等人。而 Metabolism(新陳代謝論)做為建築運動的同時,更將焦點放在其周邊,不管是丹下健三研究室的淺田孝、磯崎新或是日本1960到1970年代這個世代的建築家們身上。

 
左圖:代謝派大師之一──菊竹清訓,曾培育了許多知名建築家如伊東豊雄等人;右圖:菊竹清訓 1968 年的作品「marine city」。




1958 年知名的作品──天屋(Sky House),也是菊竹清訓的家。

川添登──身為總策展人的建築戰略家
 
川添登(下圖)在擔任雜誌《新建築》編輯長時,策劃了以丹下健三、白井晟一等人為中心、被稱之為「傳統論爭」的戰後日本近現代建築設計議題。對於川添登來說,「Metabolism」除了是日本在近現代設計中關於認同追求所引發的論爭下的繼承物外,也是為了1960年試圖在世界設計會議中披露、行銷日本建築設計的意志下,所集結而成的建築家團體。

川添登在代謝派唯一共同出版的書籍《Metabolism/1960》中,揭櫫了以下的宣言:「所謂的新陳代謝論,是對於即將來到的社會姿態做出具體提案。我們雖然將人類社會視為是從原子到大星雲為止宇宙成長發展的一個過程,但特別採用了Metabolism這個生物學上的用語,主要的想法還是在於也只能將設計與技術視為人類生命力之外延的緣故。因此我們認為,並不是自然地去接受歷史的新陳代謝,而應該積極加以促進與推展」。

以生物系統的新陳代謝(Metabolism)這個用語拿來做為建築思想的關鍵字,在於這個團體具有「將建築與都市視為持續成長變化的集合體」的共識,這同時也回應了時代下的脈絡,日本因高度經濟成長所形成的都市膨脹、技術進步、經濟成長的背景下,而以Metabolism 做為當時建築主流思想的註腳。此外也透過日本傳統木造建築工法中的「可變」與「增築」等特性來做為「建築上之新陳代謝」的定義,宣告它做為經濟成長時代下建築運動所應有的識別。

另一方面,在新陳代謝論蔚為風潮的那個年代,這樣的思想並不僅止於日本境內,在法國有Yona Friedman的「空中都市」、英國則是有前衛建築團體Archigram的Peter Cook等人所提出的「Plug-in City」等,在高科技的巨大結構上填充居住單位(Capsule)、創造出可拆卸的膠囊等未來都市意象的提案都席捲了當時的建築界。

這一切,都和技術樂觀主義及大眾消費的感覺相仿,建築不再被視為固定而普遍的物體,而是能夠因應時空條件改變而替換的、做為耐久消費材與最尖端工業製品的流行時尚,這些當時最先進的居住環境裝置──膠囊的意象是完全重合在一起的。
 
所以或許可以做這樣的解讀吧,代謝派的黑川紀章與菊竹清訓的建築,是帶有科技況味與大眾消費特質的某種時代性的,而大高正人與槙文彥的作品,共通之處則在於他們以時代的尖端技術來表現「個體」(或單位)與「群體」(或都市建築)的關係,提出在蓬勃經濟成長,日本都市未來該如何持續發展的提案,最後再由總策展人川添登整合出結果並加以呈現。
 
下篇文章,筆者將焦點重新拉回日本代謝派幾位代表性人物作進一步的討論,敬請期待。

編輯/洪佩君

日本分離派建築會
 
日本分離派建築會是1920年,由東京帝國大學(現在的東京大學)的畢業生們,包括石本喜久治、堀口捨己、瀧澤真弓、矢田茂、森田慶一、山田守等人所發起最早的日本現代建築運動。這群年輕人對於當時日本社會憧憬文明開化、脫亞入歐,而在建築上產生一面倒向建築樣式的風氣感到憂慮,因此毅然地脫離主流(即西洋樣式建築),主要訴求與過去的任何建築樣式「分離」,以創造新建築為職志。這是因為自20世紀之後,現代建築的各種思潮便明確地以和過去的樣式建築對立的形態而產生,而這些義大利未來派、德國表現主義、俄羅斯構成主義、維也納分離派等資訊也透過雜誌等媒體傳到了日本,刺激了當時的年輕建築家。
 
在這樣的特殊情境之下,姑且不論其內容,當時日本的確有著必須發生某種新運動的氛圍,日本分離派的誕生可說是一個必然性的事件。因著分離派出現,使得建築設計的變化廣大地被呈現在世人的面前。他們透過在百貨舉辦展覽會或出版刊物來傳達理想的建築形象與主張。後來這群年輕人成為日本第一批現代建築家,留下許多寶貴作品而開創了日本近代建築史的新頁。

延伸閱讀
- 「代謝派未來都市展」7 月登台,早鳥優惠票開始預售!
- 盡賞大師丰采!代謝派第一代成員槇文彥與磯崎新將來台演講
- 思考城市代謝增生的更多可能性!「代謝派未來都市展」盛大開幕
- 【代謝派專題】解讀日本代謝派的誕生
- 【代謝派專題】貨櫃,滿載旅行歷程的居所──吉村靖孝專訪
- 【代謝派專題】在建築與環境間發酵,專訪日本建築師平田晃久
- 【代謝派專題】從膠囊大樓到空中都市!發現代謝派經典建築

更多文章推薦

精選國內外設計與藝文大事、設計大師最新訪談,每週最新資訊定期遞送給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