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了上篇代謝派初期發展的介紹,接下來,就要進一步帶讀者們來了解代謝派主將們的作品和理念,並看看代謝派是如何地影響了當代前衛建築?它在日本建築史上的地位又是如何呢?
代謝派的建築群像
 
代謝派的成員們與身為評論家川添登在想法上並不盡然相同,對建築師們來說,他們並未把新陳代謝論視為「某種統合的思想」,而是看做一個可以共享某種時代性的建築運動,因此運動本身與 1960 年代的社會環境息息相關,成員們對於 Metabolism 的建築案與思想各自有著微妙的差異存在,而這也充分反映出「策展人」與「參展建築家」在共同合作上所必然呈現的某種形態。



       
菊竹清訓(右下圖)早期的作品《海上都市》是為了拓展人類居住空間,在海洋上設計可自由漂浮遷徙、環形結構的外圍還可以設置各種居住單元的建築。左下圖:1966 年菊竹清訓完成的都城市民會館。

菊竹清訓在進行木造建築改造時,將日本傳統建築的「增築/可變性」當成現代建築的問題來追求,採取了別於丹下健三符號式/圖像式的取向,而從日本傳統中的空間組織與構法來摸索日本現代建築的可能性,在其自宅「天屋」中,菊竹清訓除了以混凝土來繼承傳統,也藉由科技來進行現代建築的探究,嘗試了設備空間的可變性與兒童房的增築性,之後的案子包括「塔狀都市」、「海上都市」、「樹狀都市」,在巨大結構上掛著無數的單位元素,這些不僅帶有可變性及增築性,也構想出未來都市建築持續成長的計畫。
 
而另一位建築師黑川紀章的設計,則在追求生物形態的類比造形與成長、增殖之可能性,他將新陳代謝這個字所帶有的「生物形象」加以具體實現。1961 年「螺旋城市」(Helix City )是以生物 DNA 的雙螺旋所創造出來的形態,而「山形夏威夷夢想樂園」則是把細胞的圖像當成平面形態,將其增殖的系統做為增築的系統來提案。此外,1962 年「磯子團地計畫」和 1965 年「Metamorphosis 計畫」則是將小都市如生物細胞群般進行增殖,以展開做為都市系統。


   
                      
1965 年黑川紀章設計的 Metamorphosis 計畫,將建築視為生物細胞般不斷增殖發展,這個概念 2005 年時在銀座實現。
 

     
     左圖:建築師黑川紀章年輕時的照片。右圖:代謝派主將──黑川紀章,代表作品有:螺旋城市(1961)、中銀膠囊大樓(1972)、福岡銀行總部辦公大樓(1975)、琦玉縣立近代美術館(1982)等。              

1960 年大高正人在與槙文彥所合作的 新宿 Terminal 再開發計畫中,雖然做了基於群造型理論的實踐與人工土地所構成的都市立體開發等提案,但這個做為都市空間系統的人工土地,以及做為都市建築造型系統的群造型,與其說是新陳代謝論的前衛提案,還不如說更成了在日本境內相對實際的都市系統提案。在代謝派活動之後,大高正人進行了本土的現代主義建築活動,而槙文彥則在代官山 Hillside Terrace 實現了都會洗鍊、屬於日本的都市集合住宅。

在代謝派成軍 10 年後,1970 年的日本大阪萬國博覽會,在某種意義上來說便是他們集大成的國家級祭典,會場中央祭典廣場上覆蓋的是丹下健三所設計的空間框架,中央開了一個孔,而從那聳立而出的是藝術家岡本太郎所設計的太陽之塔(天照大御神的化身),而其內部空間展示的總策畫川添登,則設計了以生命進化為主題的展示。祭典廣場上空的空間框架上則有黑川紀章的膠囊所組合而成的未來空中住宅垂吊而下,而標誌建築之一則是菊竹清訓以 Archigram 風高科技巨大裝置成的博覽會塔。
 
而在民間企業展館部分,黑川紀章設計了在可增殖結構中裝填膠囊的「Takara Beautilion」,此外也設計以單元構造組合成全體、猶如機器人般的「東芝IHI 館」。在二次大戰後,對經歷了高度經濟成長而成為經濟大國的日本,大阪萬博可以說是代謝派建築被加以實現的「事件」和「總體策展呈現」,在代謝派建築群星淋漓盡致的展演下,代謝派開啟了國際建築界對日本建築的認識,最重要的可能還是造就和培養了這些年輕建築師。

  
1970 年大阪萬國博覽會上,黑川紀章發表了 3 件落實代謝論觀點的空間作品,其中東芝 IHI 館(左圖),充分運用新陳代謝論的理想,以四角椎單元焊接組成空間桁架,架起一座向四周蔓延生長的大型結構體,並在結構體中央懸吊起一座橘紅色的劇場空間,右圖為實驗性房屋「Takara Beautilion」。 

代謝派承先啟後的歷史定位
 
在大阪萬博會之後,代謝派健將一一走向國際,開創了他們活躍於世界建築中的輝煌年代,精神領袖丹下健三除了在各大城市蓋了超高層建築之外,也完成了義大利波隆那市新都心北部開發計畫;槙文彥則再次以群構造的理論設計了新加坡理工學院校園;而黑川紀章除了完成荷蘭梵谷美術館增建案外,最受矚目的便是在中國河南鄭州的新都心開發案;磯崎新更在 1980 年代後以日本後現代建築旗手之姿,設計出迪士尼總部大樓等作品,大大地打開了日本建築在世界的能見度。

而繼代謝派之後,在日本,也產生了一群充滿設計熱情的年輕建築師,他們被槙文彥稱之為「平和時代的野武士們」,也就是安藤忠雄、伊東豊雄、石山修武等為首的新世代,他們逐漸展露頭角,而成了今日開創日本當代新建築的中流砥柱。


槙文彥的新加坡共和理工學院鳥瞰圖。
 

1990 年磯崎新在美國奧蘭多完成的迪士尼總部大樓。

可以從這個系譜脈絡中看出,代謝派的確具有其做為日本當代建築承先啟後的定位:承的是跨越日本戰前與戰後的一代建築宗師丹下健三,並在自覺下肩負了時代的使命,於 1960 年提出代謝派宣言、進而引領代謝派建築運動於 1970 年大阪萬國博覽會中發光發熱,且以其餘韻啟發了身為後進的建築群雄──野武士。
 
而在 21 世紀之後,也就是代謝派成立滿 50 年之後,同樣以伊東豊雄為精神領袖,包括 SANAA,以及被筆者命名為「自然系」的建築新秀們如藤本壯介、石上純也、平田晃久等,某種程度上或許也可以視為是代謝派這道血脈下的全新進化變種。將代謝派稱為日本當代前衛建築的源流確實實至名歸,其精神在經過半世紀之後仍舊持續蓬勃進行著,這或許就是當初代謝派先驅們所說的「生生流轉、繁衍不息」吧。

編輯/洪佩君

更多文章推薦

精選國內外設計與藝文大事、設計大師最新訪談,每週最新資訊定期遞送給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