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Venice Architecture Biennale),因為疫情而延宕一年,終於在 5 月 22 號正式登場啦!或許大家這次無法親自共襄盛舉,不過我們也從今年61個參與策展的國家館,精選出我們特別喜歡的特色展館,一起線上遊逛!
 
本屆雙年展由黎巴嫩著名建築師 Hashim Sarkis 擔任策展人,相較於上一屆主題「自由空間」強調人文關懷與分享精神,隨著當今社會衝突不斷、地球面臨環境危機之時,今年雙年展向世界建築提問:「我們將如何共同生活?」(How will we live together?)。在疫情席捲全球之下這個問題更顯重要,Hashim Sarkis 也鼓勵各展館透過互動性裝置來傳達,究竟我們如何與自己、社會、環境「共同生活」?
MOT TIMES 帶大家看的第一個站——丹麥館,在大會命題下,本次由藝術史學家 Marianne Krogh 擔任策展人,與建築團隊 Lundgaard & Tranberg Architects 共同布展《Con-nect-ed-ness》(連通性),試圖讓人們參與「水」循環的過程,期望讓人們理解,我們所有的個人行為都對世界的另一端具有廣大連動影響力!


丹麥館《Con-nect-ed-ness》用「水」回到生命的根本
 
走進丹麥館《Con-nect-ed-ness》,便會聽見水聲滴落、流動,環繞在身體周圍,這裡沒有強硬的建築論述,反而更藝術性的喚醒參觀者的感官。


今年威尼斯建築雙年展丹麥館《Con-nect-ed-ness》由藝術史學家 Marianne Krogh、建築團隊 Lundgaard & Tranberg Architects 合作策劃,以「水」引導人們思考「我們如何共同生活?」。(Photo Credit:Hampus Berndtson)

從天花板上降下的布幔輕輕掠過水的表面,為整個空間增添了柔軟的觸感。(Photo Credit:Hampus Berndtson)

(Photo Credit:Venice Architecture Biennale Danish Pavilion)
 
策展人 Marianne Krogh 並非建築背景,她是丹麥藝術史學家與出版編輯,多年來專注於藝術領域研究,更曾策劃聖保羅藝術雙年展(São Paulo Art Biennial);而合作團隊 Lundgaard&Tranberg Architects 則是丹麥著名建築事務所,長期關注建築的永續性,多次獲得「RIBA European Award」肯定。對於「我們如何共同生活?」,團隊回到歸到所有生命生存最重要的元素——「水」,透過大型的雨水循環系統,將空間變成一個大型沉浸式體驗場所。


懸掛的布幔聚集著圍繞於空間四周水管所噴出的水滴,沿著優美的弧線落到地面。(Photo Credit:Hampus Berndtson)
回收雨水從白色布幔下緩緩滴落後流經地面,最終回歸循環。(Photo Credit:Hampus Berndtson)
 
Marianne Krogh:「在我們身處的時代,我們能清楚的感受到在這幾個世紀以來,人們不把世界視為整體所造成的氣候變遷後果,大家並沒有理解我們的行為會影響到千里之外的他方。以當前令人不安的疫情來說,無論是好是壞,丹麥館希望創造一種新的凝聚力,在這裡大家透過自己的身體,便能感覺到所有人彼此間的連結。」


(左)策展人Marianne Krogh(Photo Credit:Laura Stamer)
(右)建築團隊 Lundgaard Tranberg Architects(Photo Credit:Lundgaard Tranberg Architects)
 
透過環繞空間的水循環,看見地球上的一切都彼此相互依存著
 
丹麥館空間中的水全來屋頂搜集而來的雨水。在室外,建築團隊設置回收當地雨水的蓄水槽,而管線連接至室內,在純白的牆面上,四處可見黑色水管圍繞著各展區,空間中則有蜿蜒的水道流經整個建築,而參觀者在過程中,也能品嚐以回收雨水栽植的檸檬馬鞭草來製作的沖泡飲,成為水循環的一部分。


黑色、橘色與透明的 PVC 水管直接裸露於建築牆面,不僅與丹麥館較為古典的建築立面形成對比,更讓人們清楚地感覺到水流經水管的循環過程。(Photo Credit:Hampus Berndtson)

(Photo Credit:Hampus Berndtson)
丹麥館中的香草植物由回收雨水澆灌種植,參觀者品嚐馬鞭草飲的同時,也成了水循環的一環。(Photo Credit:Hampus Berndtson)

(Photo Credit:Hampus Berndtson)

展場室外設置白色的聚乙烯蓄水槽,也是希望大家直接的感受到水循環。(Photo Credit:Luca Delise、Hampus Berndtson)
 
「在展館中,我們試圖讓循環系統清晰可見,這有助於我們開始將自己理解為更大事物的一部分。在最好的狀況下,展覽能幫助我們清楚地了解,我們所有人都彼此相連與生活著。」 Lundgaard&Tranberg Architects 共同創辦人 Lene Tranberg 說。
 
如同「水」流淌到館中,透過人的身體、植物光合作用,以及流動的過程蒸發到空氣裡、離開展館,最終他處飄動的水分子又再度回到此地,「水」時時刻刻都在循環著,背後的自然脈動塑造我們此時此刻的感官體驗,也提醒著我們,世界上有許多事物都是如此循環、牽繫著彼此。
 

丹麥館《Con-nect-ed-ness》設計手稿與模型。(Photo Credit:Lundgaard Tranberg Architects)

編輯/林沛伶

關鍵字

更多文章推薦

精選國內外設計與藝文大事、設計大師最新訪談,每週最新資訊定期遞送給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