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纖學 FIBER LINKS 是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與東協手工業推廣發展協會(AHPADA)聯手策劃的線上交流計畫。24 組來自臺灣與東南亞國協的設計師與工藝社區,以 1+1 的方式牽線合作,在疫情期間跨越文化、距離和語言,共同創作出屬於這個特殊時代的工藝作品。

訪纖學 FIBER LINKS 策劃人黃孟琦與東協手工業推廣發展協會主席 Eric Ong 嘗試在 COVID-19 疫情之下,透過此計畫持續為工藝師及設計師創造交流機會。他們相信,纖維工藝能在艱難時刻療癒人心,並為人們帶來歸屬感。
以「家」為概念發想,線上合創居家療癒物件

家,是疫情之下人們待最久的地方,這次的線上合創發展了許多為這個空間帶入溫度、增添療癒氣息的物件。具有豐富經驗的泰國設計師 Korakot Aromdee 與臺南市竹會合作,製作了融合泰式色調與強調表面細節、以竹柳編織的大型燈罩與屏風。同樣來自泰國的設計組合 PATAPiAN 則與臺灣藺草學會聯手,轉化山林河流的意象創作新織紋,並應用在以藺草纖維與木頭異材質結合的吊燈,這對工藝社區來說是一項挑戰,過去鮮少結合異材質的他們,在這次計畫下進行了全新突破。

 
臺南市竹會染色及編織過程。
(Photo Credit:臺南市竹會
泰國設計組合 PATAPiAN 與臺灣藺草學會聯手打造的吊燈燈罩。(Photo Credit:臺灣藺草學會

疫情之下,跨越海洋的合作雖然少了觸碰纖維與熟悉材質手感、特性的機會,卻也為合作帶來新的契機。來自馬來西亞的 Tanoti Crafts 與臺東石山部落的合作是另一個充滿歡笑的組合。以研究月桃葉與編織技法為出發點,他們最後定調「家」的理念,製作兩盞大型吊燈,以溫暖的光線引出月桃葉原有的香氛。

 
馬來西亞設計師 Tanoti Crafts 與臺東石山部落合創吊燈編織。(Photo Credit:願子工作室 許博彥

延續家的概念,二隅工作室與砂拉越古晉市伊班族藤編社區聯手,以社區獨有的尖角編織合創了聞香擴香座及一盞散發暖意的桌燈。與砂拉越西里京必達友族藤蓆編織社區合作的山傑號竹工,設計師林英傑給予工藝社區一個新的啟發:將一塊塊編好的藤蓆,以拼布的概念集結成一塊能供全家休憩的地墊,也呼應了部落的生活模式。菲律賓時尚設計師 Ditta Sandico 與新社香蕉絲工坊的合創中,不僅開發出抱枕與桌墊,更在討論中交流了兩地香蕉絲產業現況,思索臺灣工藝的未來發展。


砂拉越古晉市伊班族藤編社區獨特尖角編織製作的聞香擴香座。(Photo Credit:Kelvin Chan Photography

山傑號竹工與砂拉越西里京必達友族藤蓆編織社區合創製作的地墊。(Photo Credit:Kelvin Chan Photography
 
菲律賓時尚設計師Ditta Sandico與新社香蕉絲工坊合創開發抱枕與桌墊。(Photo Credit:願子工作室 許博彥

運用纖維工藝,乘載橫跨海洋的共同文化記憶

「空間裡最想好好收藏的是風、光線等這些元素。」長期關注人、土地與文化議題的美山工作室與馬來西亞砂拉越露兜樹草墊編織社區合作,設計師林詩樺以馬來西亞的傳統三角包 Ranyek 為靈感,搭配露兜樹草墊編織技法的流蘇造型,創作了在空間裡悠遊、捉捕風與光的容器。


美山工作室與馬來西亞砂拉越露兜樹草墊編織社區合創,乘載風和光的容器。(Photo Credit:Kelvin Chan Photography

從島嶼與海洋出發的設計師陳翊羽,試圖找尋臺灣與菲律賓的共同記憶。 與菲律賓鳳梨織品工藝社區的工藝師討論過程中,他們發現彼此在自然生態、海洋文化上的共鳴,也因此誕生了由五隻菲律賓海域的生物:鳶魟、綠蠵龜、角鐮魚、鱗魨、鯨鯊所組成的鳳梨纖維平衡吊飾。


菲律賓鳳梨織品工藝社區的工藝師正在繪製由鳳梨纖維編織而成的綠蠵龜。(Photo Credit:菲律賓鳳梨織品工藝社區、Anna India Legaspi)

工藝新衣著!從編織及染色實驗穿戴的可能性

糸島織物設計師鍾瓊儀分享她與清邁大麻纖維編織社區合創〈穿梭小路帽 pathway hat〉過程,提到清邁北部的地方媽媽,總是將織好的一塊布縫起來折疊變成裙子,雖然在當地有「老婦人才這樣穿」的印象,但對他這個外地人來說,卻是個簡單又俐落的穿著方式。也因此,她將這一塊布巾的想法帶入大麻纖維頭飾,在帽子加上長條狀的布巾,讓穿戴者能更自由的決定造型。對於這個新的設計,工藝師在視訊時以自己為模特試戴,更愛不釋手地展示多重包法。

  
糸島織物與清邁大麻纖維編織社區合作作品〈穿梭小路帽 pathway hat〉。(Photo Credit:清邁大麻纖維編織社區)

工藝品除了作為家飾,也有許多穿戴的可能性。印尼設計師 Cinta Bumi Artisans 與新埔柿染坊合作,在一次又一次的布料選擇與染色實驗中,找到最適合的布料與配合氣候的染色方法,成就了一件充滿活力的罩衫與托特包。

印尼設計師 Myra Widiono 與臺東阿布斯布農傳統服飾工作室的合創則發現菱形圖案在兩地部落傳統中都有「凝聚、朋友」的意義,將這個富有溫暖寓意的圖騰轉化於披肩與家飾品,並堅持以全天然染的材質實踐友善自然的精神。擅長透過發掘材料本質進而運用於設計的本質創作室,在這次與 Tanoti Crafts 合作之本南族工藝社區的合作中首度挑戰藤編作品,為原本以平面為主的傳統 Ajat 編織技法注入結構靈魂,創造出手提袋與漸層編織燈飾。

 
印尼設計師 Cinta Bumi Artisans 與新埔柿染坊合創製作罩衫及托特包。(Photo Credit:願子工作室 許博彥)
 
臺東阿布斯布農傳統服飾工作室手工編織由印尼設計師 Myra Widiono 設計的披肩。(Photo Credit:(左)臺東阿布斯布農傳統服飾工作室,(右)願子工作室 許博彥)

本質創作室與 Tanoti Crafts 合作之本南族工藝社區合創的藤編手提袋。(Photo Credit:Kelvin Chan Photography)


訪纖學 FIBER LINKS 是許多參與設計師與工藝社區的第一次以遠距進行「虛擬」合作,作品發表會將在11月18日(四)下午13:30 至15:15 於官方臉書專頁進行直播,屆時,來自菲律賓、印尼、馬來西亞、泰國、臺灣的設計師與工藝師們將齊聚線上,分享與慶祝這次充滿時代感的合作。展示更多製作細節與過程的官方網站也將在12月5日(日)上線。


訪纖學 FIBER LINKS 臺灣東協纖維工藝線上交流合創計畫主視覺,由設計師 Jimmy Chuang 操刀。(Photo Credit:訪纖學 FIBER LINKS

編輯/張譯云

關鍵字

更多文章推薦

精選國內外設計與藝文大事、設計大師最新訪談,每週最新資訊定期遞送給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