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應多元開放、強調差異、互動溝通的現代教育趨勢,台灣近年亦大力推行校園美感環境再造,設計更具靈活彈性的多功能空間,以及融入自然環境、連結社區等,逐步擺脫方正死板的設計,有了不少成果,這股浪潮在歐洲更是啟動甚早,已經深入日常生活一環,今年 Barcode Architects、Nudus、OKRA landscape architects 與 Hollandse Nieuwe 多組當地建築設計與景觀團隊聯手,一起改造位於荷蘭埃因霍芬(Eindhoven)的 Fontys Hogescholen's Rachelsmolen Campus 校區的總體規劃、周邊景觀,實現三座(R11、R12、R13)屬於新世代的教育建築,將一座封閉孤島化為串連環境的教育場域。
 (Photo Credit:Frank Hanswijk)
 

打開校園、面向城市的開放教育場所

 
原有校區格局是封閉設計,且主要用途為停車功能,設計團隊面對此一挑戰便順勢而為,直接打開邊際,讓校園敞開面向城市,與環境建立關係。本次新校園計畫共 24,000 平方米空間並非全部集中在大型建築裡,而是分成三個獨立量體,設計重點之一亦包括建築與周圍景觀保持一制性。為了鼓勵學生之間自然產生互動,各種教室與單位散佈於三棟建築之中,並以多彩色塊區分用途,建築群圍繞中央佔地 4 公頃的植物景觀、公共空間,提供學生、教師與各方使用者聚會聯繫。

(Photo Credit:Barcode Architects、Nudus、Hollandse Nieuwe、OKRA)
(Photo Credit:Barcode Architects、Nudus、Hollandse Nieuwe、OKRA)
(Photo Credit:Frank Hanswijk)
(Photo Credit:Frank Hanswijk)
 

R11:乘載內外部交流的校園心臟

 
位於校園中心點的 R11 建築,主要功能是創造與乘載造訪 Fontys 校區的可能性,例如內部設計了餐廳、圖書館以及演講廳。R11的特別之處在於它有兩個面向,面向校園內部一側呈現穿透開放的迷人立面,鄰近住宅區一側則是折疊反射金屬立面。通過這種方式,該建築在內部與周圍景觀之間建立了堅固的聯繫,同時,通過其反射的特性,與校園使用者進行對話。


(Photo Credit:Frank Hanswijk)

(Photo Credit:Frank Hanswijk)

(Photo Credit:Frank Hanswijk)

(Photo Credit:Frank Hanswijk)

(Photo Credit:Ewout Huibers)

(Photo Credit:Ewout Huibers)

(Photo Credit:Frank Hanswijk)

(Photo Credit:Frank Hanswijk)
(Photo Credit:Ewout Huibers)
(Photo Credit:Frank Hanswijk)
 
 

R12:公共隱密取得平衡的教學大樓

 
既公共又私密的 R12 建築,則是專門用於實習教育的教學大樓,包括設置物理治療、MRI 磁振造影與手術室等專業裝置的特殊設施,而其中部分空間對公眾開放,讓埃因霍芬居民可以接受特定醫療治療。R12 的建築設計在隱密性與公共性之間去得微妙平衡,具有寬敞中庭、大面積窗戶開口,以及既可作為座位平台,也可當作貫穿建築、通往不同樓層的路徑的樓梯設計;不便供人外部人士靠近的空間,則策略性地設計在遠離路線的建築深處,確保學生與患者的隱私、安全與舒適。

(Photo Credit:Rutger Raymakers)
(Photo Credit:Ewout Huibers)
(Photo Credit:Ewout Huibers)
(Photo Credit:Mike Bink)
 

R13:引人注目的校園建築立面

 
R13 建築同樣兼具雙重功能,它既是校園最顯眼的展示,也是校園與城市之間的重要連結據點。單層量體垂直貫穿建築,為城市和校園兩側提供了主要入口。建築立面在三棟建築中最引人注目,黑色如積木層層堆疊的看台,不僅容納了盎然蓬勃的綠色植栽與座位,還兼具校園露天劇場功能,建築團隊引入人的尺度與需求,大幅提升建築與周圍自然環境的可及性和聯繫性。

(Photo Credit:Frank Hanswijk)
(Photo Credit:Frank Hanswijk)
(Photo Credit:Frank Hanswijk)

編輯/沈佩臻

關鍵字

更多文章推薦

精選國內外設計與藝文大事、設計大師最新訪談,每週最新資訊定期遞送給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