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美館教育推廣組劉建國說:「過去幾年,北美館辦了許多特展,引進了國外許多重量級藝術家的作品,受到民眾的好評、回響,另一方面,美術館同時積極思考與反省自身的主體性,策辦各項具指標性意義的展覽。由於今年恰逢本館30週年館慶,所以我們策畫了『1/16847987+ 美術館找你』、『百年一瞬』,6月初的『重回新展望』展覽,從回望藏品、文獻資料與美術館建築本身,開展對於台灣藝術未來可能性的思考。這些展覽、活動的舉辦,都是基於這樣的構想。」
從最早期農業社會綠意盎然的閒適之情,比如郭雪湖《圓山附近》(1928),到近期作品描繪城市叢林的冰冷、異質感,如陸先銘《黎明肇始的醞釀》(1993)、袁廣鳴《城市失格》(2002)等,台灣百年來常民生活的轉變都凝聚在一瞬的光影流轉中了。

龍思良│士林夜市│1994

陸先銘│黎明肇始的醞釀│1993

袁廣鳴│城市失格│2002
劉建國指出,「博物館、美術館的藏品,都是與人類文明、文化有關的載體,我們也可以稱為『記憶』,過往生活的記憶。而這些『記憶』透過創意、有趣的方式重新詮釋,都可以產生新的面貌。故宮當然是非常好的例子,用文創將老東西做一些改變,不只造成話題,也產生更多的價值。當然我們不只鎖定在商業的價值,重點是如何透過創新的手法、展示、觀點,提出新的社會構想,也希望透過民眾的參與,對自我的生活產生另一種看法。」
也因此,在夜晚穿行過「百年一瞬」,步入夜晚的美術館後,編輯在此提醒你將面臨選擇的十字路口:你可以往下到地下樓中庭參加星光夜「大稻埕不了情」聽江秋螢老師歌唱社,重溫60年代的大稻埕千種風華;也可以往上到「隱藏的真實:典藏品修復展」聽夜間導覽,穿梭在北美館費盡千辛萬苦才修復完成的典藏品間,思古之幽情。最理想的夜間行程建議是,先在7點參加完音樂會後,再趕著8點的導覽場次,兩種選擇一次滿足。
Q:如果到了夜晚,美術館的畫能走進去,最推荐觀眾走進哪一幅?
A:郭雪湖《圓山附近》(下圖)。原因非常簡單,這幅作品描繪了近90年前的美術館周遭環境,也就是1920年代的圓山區。畫面綠意盎然,呈現了早期農業社會閒適、自給自足的生活,如果在夜晚,能走進《圓山附近》想必是非常地超現實,與當前現代化的台北產生一種有趣的對照。畫面中我們可以看見右上的羊腸小徑通往日本帝皇神權象徵的「台灣神社」,如今變為「圓山大飯店」,而已經被拆掉的台北鐵橋(也稱為明治橋、中山橋)也出現在畫中,值得一提的是,鐵橋在1930年代改建為鋼筋水泥的構造,郭雪湖可以說是在畫中保留了圓山轉變前的最後一刻。

或是吳天章《蔣經國的五個時期》,我滿想聽聽畫中的蔣經國先生會講些什麼……。蔣經國在去世的前一年解嚴,對台灣歷史有極大的影響,這個作品有趣的是,吳天章慢慢地改變了蔣經國的外貌,表現了他所處的環境,與不同時期的政治思考與作為,而且是非常大尺幅的作品,講起話來可能是立體聲,想必相當驚人……
Q:如果作品能夠在美術館之夜短暫地成為現實,哪件會讓美術館一秒變災難?
A:照理來說,說「一秒變災難」對藝術家有點不好意思……(苦惱),但陳界仁《凌遲考》(下圖)若變成了現實,確實是人間煉獄。這個3頻道的錄像作品,作品概念來自於殖民時代的一張法國拍攝中國凌遲處死犯人明信片。凌遲是刑罰中最殘忍的一種,甚至會為了延長受刑人的痛苦,而讓他吸食鴉片,所以在畫面中,受刑人的表情並不是痛苦的,甚至帶了點喜樂的恍惚,而旁觀者的表情非常冷漠、面無表情。老實說,美術館的收藏較少描寫災難性的作品,像陳界仁這樣赤裸裸的,真的很少見。
A:顏水龍《蘭嶼風景》,描繪蘭嶼自然、純樸的日常景像,或許就是一個天堂。另外,也很推荐何德來的《黎明》,捕捉了從黑夜到白晝的瞬間,非常詩意、空靈,畫面安靜,卻又像是能夠聽到些許細微的聲音,此時月亮依稀可見,仿若走入夢中。

顏水龍│蘭嶼風景│1984

何德來│黎明│1962
採訪整理/張慧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