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篇〉裡,我們藉由妹島幾個具階段代表性的作品,瞭解了她的建築發展脈絡,相信對妹島建築裡所呈現的「流動、飄浮、透明、去物質化」,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但這樣的創作理念不是憑空產生、天外飛來一筆般地無法捉摸。

在接下來的內容,透過劉培森建築師幾則小故事的分享,讓我們看到妹島在建築創作的堅定,還有她在面對基地環境、業主時,那柔軟謙遜的態度。最後妹島與王增榮、王俊雄的Q&A,讓我們瞭解,這樣有意識地將人造環境回推至像是原來便與大自然共存的狀態,如此堅持的意志力是如何被貫徹實踐!

2013年8月,妹島和世+SANAA與台灣劉培森建築師事務所,共同獲得「台中城市文化館」國際競圖首獎。這棟將座落在台中水湳經貿園區北端的建築,是一棟結合美術館與圖書館兩大主要空間使用機能的建築。


預計2017年完工的「台中城市文化館」,將是妹島和世+SANAA第一個在台灣落成的作品。(Photo Credit:妹島和世+SANAA)

劉培森回憶起在真正合作參加競圖前,他在妹島一場演講會上,對她留下的深刻印象。當時妹島介紹了一件尚在設計發展階段、基地位於陽明山上的作品「草山玉溪園」。基地3000平方公尺,規模不大,妹島卻為了此案做了16個替選方案,瞭解之下,這些都不是業主的要求,反倒是妹島不斷自我挑戰的證明。雖然案子因一些外力不可抗的因素最終沒能實現,但妹島最後發展的設計方案多達60多個。
 
由這個故事透露出,妹島不論案子規模大小,皆等同視之,並投入許多的時間和心力在發展各種可能方案,這代表的是身為建築師,一種自我創新和突破的精神。
 

2013年台中市政府舉辦這場國際競圖,當時有來自全世界兩百多家事務所競爭,經過兩階段競圖,評選出5家建築師事務所,最後由妹島和世+SANAA取得首獎。這張鳥瞰模擬圖,可以看出建築物座落在周圍有廣大綠地的基地裡。(Photo Credit:妹島和世+SANAA)
 
因為嚮往妹島和世+SANNA在過往建築作品裡所展現的「純度」,與對環境的關懷,而雙方對於座落在藍天綠地空園裡的文化館,也有著的共同理念,認為文化館的出現應該像鑽石般耀眼,但不該過度地表現建築造型。

在兩方決定合作後,劉培森也帶著事務所同事飛往東京SANNA辦公室,與他們交換經驗與意見。這樣的工作過程中,劉培森看到妹島幾乎親力親為在發展每一個設計方案,雖然她的事務所裡有許多設計師,但每個設計都是由她先發想。一直到最後競圖階段,即使妹島有其他繁重的工作,她還是擠壓出自己的時間,親自修正要對國際評審團發表的簡報。
 
此外,妹島另一項令人欽佩的人格特質,是願意細心聆聽業主的心聲,並融會到她的作品中。她甚至親身與基層使用者交換意見,即便對方不是建築專業者,仍傾聽他們心中的需求。雖然妹島已是當今知名的日本建築師,獲得多項國際重要獎項的肯定,但她仍是一貫謙遜,不追求個人在建築上的表現,而是將業主真實的使用需求,融會到建築設計裡。


圖片為圖書館內部模擬圖。在美術館方面,妹島和世更邀請了日本資深策展人:長谷川祐子(Hasegawa Yuko)擔任顧問,企圖將美術館與圖書館做整體性的結合。這樣跨領域合作的觀念,都是台灣建築師值得借鏡和努力的方向。(Photo Credit:妹島和世+SANAA)

妹島對於環境的關懷,王增榮則是以2012年威尼斯建築雙年展裡的一項展覽內容,提出他對妹島的觀察。
 
2012年的總策展人大衛.齊普菲爾德(David Chipperfield)以「Common Ground」為題,試著提醒建築師回歸探索「建築的本質是什麼?」其中一位參展藝術家邀請了他所認識的建築師提供照片,這些照片必須某種程度能反映出,對於這些建築師的設計具有啟發意義。這位藝術家企圖從建築師提供的照片中,歸納什麼是建築的本質。
 
受邀提供照片的妹島,她的照片看來像是在山裡樹叢隨意拍拍的一般風景照,沒有建築物、沒有易於辨認的名勝景致。妹島要傳達的似乎是:空間就在大自然裡、在樹木間,是自然群簇就形成的狀態。空間的界線也不必然只有厚重的一種手法,空間的界定可以是有趣的、柔軟的。妹島的照片彷彿隱約與她作品呈現的手法有種微妙的呼應。

緊接著〈下篇〉,還有妹島與王增榮、王俊雄三位的Q&A,看妹島如何在建築創作過程裡,掌握住她認為最重要的三大條件:「業主的願望」、「基地的環境」、「一閃而過的念頭」。


編輯撰文 / 黃毓瑩

更多文章推薦

精選國內外設計與藝文大事、設計大師最新訪談,每週最新資訊定期遞送給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