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屆新加坡藝術博覽會(Art Stage)將在這周末於濱海灣金沙會展中心舉行。延續上屆「We Are Asia」的主題,至今才舉辦第三屆的新加坡藝博卻已在亞洲藝術市場與香港國際藝術展(Art HK)互別苗頭,匯聚全球131家藝廊,其中有75%來自亞太地區,雄心壯志地喊出:「我們就是亞洲!」
 
除了展示新銳藝術家的「藝術登陸計畫」(Project Stage)、支持本地藝術家的「新加坡平台」(Singapore Platform)之外,本屆更增設「印尼館」(Indonesian Pavilion)與展示亞洲的大型裝置作品,創辦人兼總監勞倫佐‧魯道夫(Lorenzo Rudolf)說:「以我的利益考量,還是希望一個藝術博覽會能夠真正的展現藝術,而不是說把藝術放在櫥架上像大型賣場一樣販賣。」
 
讓新加坡藝術博覽會在短短3年間,就成為亞洲藝術市場的重要指標,也是唯一一個含括南亞和亞太地區的國際性藝術展,勞倫佐‧魯道夫功不可沒。他在1990年代將保守的巴賽爾藝術博覽會轉型為藝術與設計的雙胞胎年度盛會Art Basel 和 Design Miami,擅長舉行大型博覽會的魯道夫致力於合併裝置藝術和策展平台,把博覽會辦得「像博物館」,從不單純地只是大賣場。本屆增設的「印尼館」也讓近年來繼中國、印度兩國後,亞洲地區極具活力的印尼藝術家有集體亮相的機會。
 
印尼館位在展覽會的主要展區,設有入口,展區超過1000平方公尺,集結了共50位印尼當代重要藝術家,完全就是一個獨立展覽的規模,魯道夫指出:「印尼藝術在亞洲需要一個具有國際競爭力的舞臺,這樣才有機會充分展示其本土的優秀藝術作品。有不少印尼藝術家向我表達他們融入國際藝壇和市場的強烈渴望,因此我深信現在是借助新加坡藝博的地理優勢和資源,為印尼藝術家和畫廊注入新活力,打開新局面的時候了。」

上圖為印尼最知名的當代藝術家之一維哈梭(Entang Wiharso)的參展作品,延續先前將爪哇敘事傳統融入創作的方式,以全長15公尺的《編年體籬笆》(Chronicles Fence)結合對當代社會的觀察。(Entang Wiharso, Chronicles Fence, 2010, Plate aluminium, steel, car paint, polyurethane, 500 x 1500 cm, Edition of 1, Displayed separately as a Feature Installation in Art Stage Singapore 2013.)

 

祝瑪爾蒂的《重讀地景(融化記憶)》(Re-reading Landscape (Melting Memories))則是透過流行於19世紀到20世紀中期荷蘭殖民時期的浪漫化風景圖像,追溯現代藝術史的起源。(Photo credit:Art Stage)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新加坡藝術博覽會集結了傳統藝博較少出現的大型裝置作品,由國際知名的亞太藝術家進行創作,比如台灣讀者較為熟知的陳界仁、張洹、艾未未等人。

上圖為日前甫於台北雙年展、大未來林舍畫廊結束展出的陳界仁《幸福大廈》,探討當代人生理心理都無家可居、無地可棲的無依困境。而文革後期出生的中國行為藝術家張洹,多以肉身挑戰精神極限,近期創作多與「宗教」相關,作品《柏林佛》(下圖)首次於亞洲展出,這件驚人的作品由一鋁製的巨型佛像與一香灰製成的佛像相對,展出期間香灰佛將會逐漸崩塌,在靜與動、永恆與脆弱之間,張洹讓觀者看見佛法的「成、住、壞、空」,讓人印象深刻。(Photo credit:Art Stage)

 

最後,除了現場的展示外,本屆還首度架設的超級貼心「Art Stage+」線上博覽會系統,今天啟用,讓有心進行藝術收藏的觀眾可提前對博覽會進行網路瀏覽,而在博覽會正式開幕之後藏家也能運用網路系統參與作品的競價。

編輯/張慧慧

2013新加坡藝術博覽會(Art Stage)
展出時間:2013.1.24~1.27
展出地點:新加坡  濱海灣金沙會展中心

更多文章推薦

精選國內外設計與藝文大事、設計大師最新訪談,每週最新資訊定期遞送給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