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道道紙幕,最高 8 公尺,纜索也從 8 公尺一直降到 2.5 公尺,用高度的變化,隱喻數種不同空間層次:8 至 6 公尺為群山的意象。6 至4.5 公尺是城市的尺度,4.5 至 2.5 公尺則是對應到房間的尺度。紙幕不僅在尺度上有所設定,在紙張的過度方式和飄動方式也有所不同,上墨的邏輯也不同。(Photography by 李佳曄)
在《未知的質域》裡,沒有垂直水平的實牆,不將人侷限在條條框框裡,而是由具有溫度、手感與柔軟的紙張,圍塑出開放自由的空間,在裡頭憑自己的意志行進穿梭、游移,做起空間的主人。掀起一片布幕之後,你無法預期映入眼前的將是什麼的風景,也無法預期會和什麼人擦肩而過,人與人之間的身體尺度與空間,有了許多的不明確,但就是因為這樣的曖昧不清,撥撩起人的各種想像和內心情感經驗。




(Photography by 李佳曄)
作為北台灣最具文化和藝術等指標性地位的台北市立美術館,早在 2004 年,北美館 30 周年時,便啟動了利用北美館前方廣場為基地,期能展開一項結合建築(architecture)與創作活動(event)對話的實驗建築計畫,以重塑「廣場的公共性」。不過多年來,美術館前廣場活動都僅是配合展覽,並無自己的主題,直到 2014 年開始有了「X-site計畫」,以明確的設計主題,對外公開徵件和評審,正式宣告北美館作為領導藝術文化機構的一項決心。


就像我們行走在熙來攘往的台北城市裡,我們都無法預期下一秒將與誰不期而遇;也像是行走在人生路徑裡的各種人生體驗。(Photography by 李佳曄)

因為這個案子的部分理念精神,是在實驗過程,不只得獎團隊在實驗,評審團、北美館也都在實驗,因為要在天候最不容易掌握、承重有限的廣場,掛上大量的紙材質創作,展出為期 2 個月的展覽,若說每一次的實驗,就像是一場很大的冒險,可一點都不為過。

「共時書寫建築工作坊」兩位負責人:邱裕文與許偉倫。邱裕文中原大學建築系畢業,台灣科技大學建築碩士,研究建築構法,再到美國康乃爾取得建築碩士,研究建築理論,技術與理論雙修,同時是美國與台灣註冊建築師。許瑋倫同為中原大學建築系畢業,同時於國立台灣戲曲學院取得劇場藝術學士,更多次參加劇場藝術節和獲得裝置藝術類之獎項。從兩位的背景便能發現其多樣性,也可以想見為何會有這次《未知的質域》這般多層次意涵的作品呈現。(Photography by 李佳曄)

面向中山北路的這一側,使用帶有半透明特性的日本紡紗布,稍有延伸,就像是對路過的民眾發出邀請,前來這裡。讓觀者看見似乎隱隱約約有些事情正在發生,並且在風的吹拂下,有飄動的視覺感受,與北美館管狀、穩定的量體,形成顯著對比。(Photo Credit:MOT/TIMES)





作品由紡紗布與 240 張上了墨的複合紙,圍塑出四周宛如被群山包圍的古城遺址,隨著紙牆高低尺度和密度的變化,運用紙牆和纜索創造出視線焦點和步行的動線。紙張上墨的邏輯,從具象模擬的山林光影景色,到越來越抽象甚至沒有上墨的狀態,意在慢慢引導人從具象的世界進入抽象的世界,讓人能更加隨心所欲和恣意地遊走。大眾也從看畫的經驗,慢慢變成走進畫裡穿遊的經驗。步伐慢慢可來到最中央的小廣場,像是藏身於城市的小舞台。





《未知的質域》就像是一座台北市的縮影,因此當市民走進到這個空間裡,能夠輕易感受到整個空間的布局,同時在裡面探索自己感到有意思的事情。就如 4 月 25 日開幕當天,來到這裡的民眾拿著相機與手機,找尋自己最滿意的景象拍照,也有人找尋自己感到舒適的角落,或坐或站,或談天或嬉笑,各式各樣的活動,形成另一層內部地景。邱裕文建築師便說:「我們希望可以搭起一個有意思的橋樑,變成一個有意思的會面點。」(Photography by 李佳曄)

為了在基地上搭建一具有東方意象的建築裝置,因此選用上了水墨的紙材。透過樹火紀念紙文化基金會的製紙經驗,在紙的厚度、上彩、抗風與防火,都花費一段時間進行實驗。創作團隊很有信心地表示,最後呈現的紙材,可以在戶外展出約半年的時間,且墨色不會脫落,紙張也具有一定的強度,結果讓他們很滿意。(Photography by 李佳曄)
「地景.藝術.公共」

4月25日開幕當天舉辦了一場開幕音樂派對,運用影像投影至半透明的紡紗布上,結合帶有魔幻感的音樂,將在場的民眾帶往更加未知的領域!當天「基因池」的表演是柯志豪(音樂)與邱智群(視覺)兩位藝術家的創作作品。(Photography by 李佳曄)



在紡紗布的另一側,則有現場民眾隨著音樂翩然起舞,活動就是這樣自由發生的!(Photography by 李佳曄)
(Photography by 李佳曄)
(Photo Credit:MOT/TIMES)
編輯撰文 / 黃毓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