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回 Zaha Hadid 帶大家上了一堂有趣又實用的家具數學課,這回換來個輕鬆一點的校外教學吧!先問問設計迷:提到「澳洲」,第一時間你會想到什麼景點?(拜託~不要回答有一堆袋鼠啊)
 
被喻為 20 世紀最偉大建築之一的「雪梨歌劇院」自然是答案的不二之選。但你知道嗎?雪梨歌劇院的原始設計者,其實來自於一位遠在北半球另一端、嚮往大海與船隻的丹麥建築師──Jørn Utzon。然而,Jørn Utzon 雖以他充滿自然及大海柔和元素的「海派」設計一夕爆紅,讓當時被視為前衛且夢幻的雪梨歌劇院設計得以有機會實踐,但卻也因此成了他建築生涯的一大遺憾──於是,設計迷在本集【普立茲克大師與他的家具們】中,各位將會不停看到這位「海派」建築詩人,上演起家具設計與歌劇院剪不斷理還亂的重重糾葛(瓊瑤風?)戲碼,真是一番「高潮迭起」啊你怎麼能錯過!
Jørn Utzon 或許不是一個眾人皆知的名字,但他的作品卻舉世聞名。
 
矗立在澳洲雪梨港邊、偌大貝殼造型的歌劇院,正是出於這位丹麥建築師之手;沒有人能否認這是一項驚艷、偉大的建築作品,也是拜雪梨歌劇院之賜,讓他在落成多年之後,仍然獲得建築界的最高榮譽,成為 2003 年的普立茲克獎得主。


早已成為當地標誌性建築的雪梨歌劇院,還是聯合國所列的世界文化遺產之一。(Photo credit:Designing Buildins)

身為造船家之子,Jørn Utzon 小時候便愛上船隻且擁有充分的航海經驗;從小看著父親繪圖設計船隻、以及對藝術的喜好,而後進入了丹麥皇家藝術學院學習建築。在 Jørn Utzon 的職業生涯裡與其他建築同輩無異的是,他也是深受芬蘭建築大師 Alvar Aalto 影響的一員──對於自然、有機的造型,以及現代簡潔的設計,有著熱情的執著與詩意的詮釋。


位在哥本哈根郊區的 Bagsværd Church,是 Jørn Utzon 最後一項公共建築設計。造型汲取自天空的雲朵,而走廊與庭院結構靈感則是來自中國佛教寺廟,使教堂肅穆寧靜下亦多了點溫暖與柔美。(Photo credit:Archdaily)

Jørn Utzon 晚年選擇在西班牙的馬略卡島,和其一生最嚮往的海天一色相伴。這座建於懸崖上的自宅 Can Lis,運用當地的磚瓦材料砌牆造拱,從室內看彷彿有著多且複雜的方正開口,是 Jørn Utzon 為了將明媚海景捕捉在隱影的景框中所做的小巧思。(Photo credit:Howard Chan/howardchanxx)

1957 年初,Jørn Utzon「意外地」贏得雪梨歌劇院的競圖徵選:從來自 32 個國家、233 件提案中脫穎而出。大膽突破的造型,更多次在建設工程上面對了超出經費、無法完成的挑戰,所幸經過重重難關,歌劇院的落成無疑是建築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即使其它建築作品不如雪梨歌劇院知名,Jørn Utzon 卻從未停止設計,也不止於使才華和創意駐足在建築上。也因為如此,我們仍可從其歷年家具與家飾作品中,找尋 Jørn Utzon 向大海、船隻及自然取經的靈感美學,或許設計迷也能從下面 5 項作品中,感受到這位建築詩人的海派設計夢哦!跟著一同往下欣賞吧!

極光美景:《Aurora Chair》(1965 年)

 
有如一張讓人慵懶愜意的 Lounge Chair,《Aurora Chair》的誕生,源自於 Jørn Utzon 在雪梨歌劇院設計中的一環。
 
當年 Jørn Utzon 無意間投稿的設計方案,並宛如灰姑娘般的雀屏中選,就此改變了他的設計人生。不過再積極的抱負、再完美的構思,依然抵不過預算、技術等現實層面上的種種壓力,也使歌劇院的動工之路與 Jørn Utzon 同樣地充滿顛簸艱辛。
 
Jørn Utzon 順勢以歌劇院裡大量採用的曲木,來表現極光譜線般柔和波動的樣貌。此外,曲木夾板椅身不只符合人體工學,簡潔的環型不鏽鋼椅腳亦增添了明亮和漂浮感,同時搭配布料(或皮革)包裹的軟墊,更交織出剛柔並濟的美感。



《Aurora Chair》有著高背或矮背兩種款式,其中矮背搭配上椅凳更是 Jørn Utzon 設計下完美的延伸。是 Jørn Utzon 在家居生活中欲帶入的北歐自然風。(Photo credits:Bonluxat、Fritz Hansen)

歌劇院的縮影:《Opera》(2005 年)

 
相較起家具設計,Jørn Utzon 的燈飾算是更為突出、多產的。而造型獨特的《Opera》吊燈,則是讓人一看就可聯想起他那最出名的雪梨歌劇院外型。或許是為了彌補自己未能親眼見證歌劇院完成便打道回府(1966 年離開,至此 Jørn Utzon 一生再未登上澳洲土地)的遺憾,因此把建築上像殼又似帆的有機型態精髓,帶入了這盞玩味十足的吊燈中。
 
Jørn Utzon  企圖在《Opera》吊燈上,用溫潤的金屬質感與獨特風格,加上不呆板的燈光照射,為室內空間點亮和諧又活潑的光明!


《Opera》優雅不對稱的非球體設計,雖然令人一眼就想到雪梨歌劇院的殼狀外型,不過據說歌劇院最早的創意構成,其實來自於 Jørn Utzon 從剝到一半的柳橙樣子而得來的靈感......如此說來,這才算是一個不折不扣的「有機」設計呢(笑)。(Photo credit:Lightyears)


除了以 7 片金屬燈罩葉層層堆疊,創造猶如雪梨歌劇院殼型般的層次感,《Opera》的光線也在不過度溢出、層層方向和陰影中,流洩出情境之美。(Photo credit:Lightyears)

投射兒時的船隻迷戀:《JU1》(1947 年)

 
《JU1》吊燈最早一度被稱為「Tivoli」(名稱源自丹麥最古老的遊樂園),不過後來因故而不得使用該名稱。以 Jørn Utzon 之名簡寫的《JU1》,已經有將近 70 歲的歷史,是 Jørn Utzon 早期的知名燈飾設計,也是他第一盞汲取自船舶印象的特色作品。
 
Jørn Utzon 將童年看著父親設計船隻的記憶,融入了《JU1》的設計,並將船舶平滑的線條首現在吊燈的外型上。倘若不是往後雪梨歌劇院的聲名大噪,又會有多少人見識到這位建築師對於海洋與自然的異常執著呢?



現今市面《JU1》吊燈有溫暖銅、冷酷鉻與亞光白等 3 種款式,代表著使用不同的材質與色澤,在簡單又經典不過時的造型中,為空間帶來不同性格和色彩。(Photo credit:&Tradition)

深不可測的杯中空間:《Spring》(1949 年)

 
相較於大型家具的設計,不難看出 Jørn Utzon 反倒對小型家飾的情有獨鍾。
 
這項同樣遠在歌劇院之前的設計,起源於 1949 年、年輕的 Jørn Utzon 前往紐約,拜訪知名建築大師 Frank Lloyd Wright 時的一段對話。當時 Frank Lloyd Wright 隨意舉起一個玻璃杯問:「這個杯子最重要的是什麼?」Jørn Utzon 則回應:「最重要的就是杯中的空間。」
 
短短的對答,表達出《Spring》水杯充分展現了 Jørn Utzon 對自然曲線的愛好與身為建築師的擇善固執。以「噴泉」作為命名,也讓這個小而美、如水晶般透徹的玻璃杯中,有著迷人、泉水湧流的詩化意境和流線外型。


深信杯子最重要的是其中的空間,Jørn Utzon 讓《Spring》具有多元的用途,無論是純水、雞尾酒飲料,或者化身為白蘭地小酒杯使其傾斜、散發出濃郁酒香,在在表現 Jørn Utzon 為餐桌上設計的美麗經典,也是普羅大眾都可輕易擁有的大師級設計!(Photo credit:Architectmade)

來自音樂廳的明亮旋律:《Concert》(2005 年)

 
在雪梨歌劇院內設有多個場館區域,其中的歌劇院(Joan Sutherland Theatre,原名 Opera Theatre)已然化身為《Opera》吊燈,而全院最大的場館音樂廳(Concert Hall),Jørn Utzon 自然也是不會放過囉。


雪梨歌劇院音樂廳。(Photograph by Jozef Vissel)

與《Opera》有異曲同工之妙的《Concert》吊燈,Jørn Utzon 再次以一種操弄光線的手法,映出音樂廳的優雅格調。或許是晚年與雪梨歌劇院的盡釋前嫌,令建築詩人有感而發,轉而將對於歌劇院的氛圍想像,投射在這組燈飾上,所以 Jørn Utzon 也在這一生難忘的建築經歷中,看見了音樂和光線的平行性──兩者都能激發人的情緒與感受!
 
他所想的,是如何以燈光來調和一個空間的氣氛、創造出和諧的組合,這也使 Jørn Utzon 如同一位作曲家般,專注而不懈。


有機造型、俐落的拋物線條、醒目純淨的白色,並採 4 個層次上下映照的光線設計,以減低眩光且不張狂刺眼的效果。《Concert》欲呈現的,便是散發出一股靜謐高雅的氣質。(Photo credit:Lightyears)

雪梨歌劇院或許是 Jørn Utzon 設計生命中最大的光環與傷痕,但這位丹麥才子,卻從未放棄在家具、家飾及其它的建築作品中,道出他對自然有機、曲線、光線與空間的獨特解讀。光是這點,相信更值得設計迷們一同細細探索、重新品味呢!


(Photo credit:Utzon Center)

編輯/黃心筠

更多文章推薦

精選國內外設計與藝文大事、設計大師最新訪談,每週最新資訊定期遞送給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