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門舞集是集結台灣社會三、四十年來的能量,所共同凝聚出來的一棵小樹,所謂家園,就是需要有很多大樹。」——林懷民
 
或許大家還有印象,2008年2月一場大火,燒毀了雲門在八里觀音山下租借16年以貨櫃為主體的排練場,當時新聞消息一出,引起社會各界的關注。6年9個月後,雲門有了新家,雲門創辦人林懷民歡迎大家明年到他們的新家走走逛逛、看表演。

危機就是轉機,因為這場祝融之災,讓雲門開始有了想要一個能安心創作的家的夢想,而這個夢想終於在2014年11月10日於淡水落實。這天,雲門舞集挑選了良日吉辰舉行硬體落成祈福典禮,林懷民提到剛踏進竣工的建築裡,這一切對他來說,既是一場夢境,也像是命運的安排,因為身為台灣極少數全職的表演團體,從未想過有一天能有自己的家園,而這個家園是靠著社會眾多的期待與溫暖捐款,才得以一步步實現。


在這樣一個歷史場域、綠林環繞的環境氛圍裡,建築師黃聲遠表示,設計淡水雲門新家,最重要的就是尊重這裡的歷史意義與綠色地景,以及開放分享的精神。他關心的是這個1.5公頃的基地裡,「風怎麼吹,水怎麼流,人怎麼作息」。(Photograph by 劉振祥)
 
雲門為了蓋新家,特別籌組一個劇場建造委員會,聘請了黃聲遠與田中央設計團隊做劇場整體建築設計。為了設計劇場,建築師黃聲遠更隨著雲門舞集有過一段長時間的巡演。雲門新家就落腳在現已為紀念性建築的淡水中央廣播電台舊址,旁邊緊鄰劉銘傳在1886年清法戰爭後所建立的滬尾礮台,與設立至今有95年歷史的淡水高爾夫球場。
  
淡水雲門劇場,為台灣第一個以表演藝術為核心的文化園區,共有四個表演場所。在不拆除、不改建中央廣播電台的前提下,最後決定將新的劇場建築群落在央廣舊建築後方的山坳,透過設計,結合了新舊建築群,並保留既有廣場,讓民眾有駐足停留、觀賞戶外演出的空間。


保留中央廣播電台舊址前方的開闊廣場,刨去原來水泥鋪面,重新覆土植草,並增植樹木,期待不久後,民眾都能在自然綠蔭的簇擁下,隨意地漫步至園區休憩、看表演。(Photograph by 劉振祥)


選用銅綠屋頂與墨綠色鋼材主結構是為了呼應周遭自然林景;為了減低建築量體感,屋頂採碎化設計,以能更謙卑、友善地與環境共存,更在基地周圍新植兩百多棵終年常綠、四季開花的喬木。(Photograph by 劉振祥)

建築內部包含一個可稱作是雲門劇場心臟的「大劇場」,兼具框鏡式舞台與黑盒子兩種劇場形式的空間,主要舞台空間規模與台北國家戲劇院雷同,容有450席觀眾席,還有能因應需求,彈性調整的260席座椅。另有兩個各可容納150席的小劇場與排練場空間。此外,保留原中央廣播電台舊有的兩層建築結構和外觀,整修增建為行政辦公空間。預計明年1月,雲門舞集、雲門2與雲門的行政團隊共120人搬到此處後,會是雲門有史以來,首次在同一個屋簷下工作。


大劇場以玻璃帷幕環繞,可望向遠處高爾夫球場綠意盎然的廣大草坪。白天時,日光、樹影與建築相互映襯,當要演出時,則有電動黑幕全面遮光,轉換為黑盒子劇場。(Photograph by 劉振祥) 
 
由於基地位處山坳,對於營造單位利晉工程來說也是一項艱辛挑戰。建造過程得將所有鋼構和大型建材裁切截短,才得以通過狹窄的主要連通道路,運進工地後再重新組裝、焊接,最後以高達45公尺的塔吊車懸臂吊進工地才能進行施作。
 
一棟充滿眾人溫暖和期待的建築,是透過許多人的夢想所共同促成,在未來幾個月裡,建築內部還需裝修與進行設備的安裝測試,預計在2015年4月25日正式開幕的淡水雲門劇場,林懷民邀請全國民眾屆時到這裡踏春、奉茶、看表演!

編輯 / 黃毓瑩

關鍵字

更多文章推薦

精選國內外設計與藝文大事、設計大師最新訪談,每週最新資訊定期遞送給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