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2022 桃園科技藝術節」的陣容非常龐大,除了有先前介紹的「秋光‧塘水‧舞鮮鮮」系列演出與作品,另外還有全新展覽「前進之路」,破題點出科技是一段不斷前行、擴充視野的道路,展中更包含文化部推動的兩項大型科技藝術計畫,以及 4 組知名國際團隊之作,是國內難得一見豐富的科技藝術展演!
 
「前進之路」藝術面向多樣,包含曾拿下奧地利林茲電子藝術節(Prix Ars Electronica)獎項的香港藝術家林欣傑作品《人工真實》,透過機械手臂旋轉的螢幕,意圖探討人們究竟分得出真實與非真實?顧廣毅面對全球海平面上升、氣候災難提出的《水之眾神》,遙想未來人類在巨大災難之下的可能應對。
 
人們在這裡受邀思考當下處境與未來景況,又或者是單純的張開口,含入「知覺野人」所設計的「舌板電擊啟電器」,在通電的瞬間觸動電覺與味覺,打開你對科技藝術不一樣的想像!
「2022 桃園科技藝術節」主要分為「衍生藝術X 5G沉浸」、「機械手臂X產業策略」、「數位話語權X循環經濟」及「默示前夕X科研實驗」四大主題展區,展出國內外藝術家共 30 組作品,其中包含在地產業、技術研究機構及跨國團隊彼此相互合作的成果,一起來看本次 10+件亮點作品!


(Photo Credit:超維度互動)

(Photo Credit:超維度互動)

1. NONOTAK Studio《DAYDREAM》
 
曾參與荷蘭 STRP 藝術節、法國 Scopitone 藝術節等國際指標性科技藝術盛會的NONOTAK Studio,這次帶來的《DAYDREAM》以多層投影幕抽象的光影線條創造出抽象的空間,而沉靜迷離的音樂則定義虛擬空間的迴響,彷彿引領觀者進入一個不同維度的時空中沉思。


(Photo Credit:超維度互動)

(Photo Credit:超維度互動)

(Photo Credit:超維度互動)
 
2. 林欣傑《人工真實》
日常接收資訊的方式漸漸隨著網路數位化,我們過去坐在教室課桌椅上吸收所學,現在則無處不是社交媒體的大量資訊,認知真實世界的方式反而是「虛擬化」的。香港新媒體藝術家林欣傑援引法國社會學家 Jean Baudrillard 的概念:「我們生活中的『現實』或許與以往所認識的有所不同,但是模擬現實會產生『超真實』。」在這樣的時空背景下,我們真的能夠區現實/非現實嗎?
 
《人工現實》運用人工智能無限複製圖像,在機械手臂上擺動旋轉的地球自然景觀,它們究竟是否真實?如何塑造人們所知?


(Photo Credit:超維度互動)

(Photo Credit:超維度互動)

3. Kiel D. Mutschelknaus《衍生遊戲》
Kiel 是一位享譽全球的動態和衍生設計師,他所打造的 Space Type Generator 開源網站讓使用者可以進行動態打字實驗,本次裝置《衍生遊戲》如同一個結合字型學、互動性與圖像的產生器,使用高運算效率的「STG 裝置展出版」,讓使用者控制電腦的圖像,與動態影像進行互動,提供觀者獨一無二的互動體驗。一個個吸睛的動態人物,腳上生長出各種文字資訊。Kiel 擅長此類設計動態,同時也請觀者反思,在著重視覺的時代,我們接收資訊究竟是否是好的/必要的,或僅僅是眼球吸睛先決?


(Photo Credit:超維度互動)

(Photo Credit:超維度互動)

4. 大山龍《豆腐實驗》
科技藝術如何與食物做連結呢?藝術家大山龍(Oyama Ryu)與桃園大溪傳承近百年的「大房豆干」合作,充分了解豆乾、豆腐乳經過麴菌與時間的發酵釀造,轉化成食物的過程。本次展出大房豆干製作的豆腐乳,色澤由深到淺代表著不同時間與溫度催化的結果。
 
此外,藝術家特別針對促使豆腐成型的「凝固劑」(鹽滷/Nigari)進行實驗,相信「身土不二」的他,嘗試採集與檢測各地土壤與岩體,並從中萃取各式礦物而將其替代促凝劑本身,製作出一塊塊的「化石豆腐」、「岩石豆腐」。


(Photo Credit:超維度互動)
(Photo Credit:超維度互動)
 
5. 知覺野人《似人非人——電幻真實解放》
視、聽、嗅、味、觸覺有可能進一步發展出不同接收訊息的方式?人類認知的方式是否有可能以此增強?關注科技與個人關係的藝術團隊「知覺野人」,這次嘗試透過電擊你的舌頭,嘗試觸動電覺、味覺來雕塑人對電覺的意識,他和工研院合作設計的「舌板電擊啟電器」讓人們將設備含入口腔,用 16x16 矩陣電極,透過電壓觸動舌頭的電覺與味覺,藉此引領觀者透過特別的電覺知探索大腦,亦反思何為「真實」與「幻覺」。


(Photo Credit:超維度互動)
(Photo Credit:超維度互動)
 
6. 許巽翔《Microstructural Machine》
此作以諾貝爾得主 William Lawrence Bragg 於 1947 年提出的泡泡筏(Bubble Raft)實驗模型為基礎延伸,透過控制液體、打出泡泡的氣壓,建構出一件實時動態的泡泡繪圖機器,在展場中可以看見泡泡在自然之下縝密排列。
 
儘管經過各種因素嚴密控制,卻仍可見到泡泡仍是在漂浮到後方自然排列時最為細緻,藝術家許巽翔藉此探討自然現象與人為控制之間的平衡關係。


(Photo Credit:超維度互動)
(Photo Credit:超維度互動)
 
7. 宮保睿《第六感官計畫:生存練習》
作為推測設計師,宮保睿善於透過揣想未來情境,討論人類的互動及與社會的關係,運用設計建構出「未來」,刺激人們思考。
 
人類在面對不確定的未來時,對於未知感官的期待與失去已知感官的害怕之間,生理上與心理上的複雜關係將是如何?《第六感官計畫:生存練習》延續人類痕跡器官(比如智齒、闌尾)有用/無用性的探究,以及對人類本質性存在的提問,這次探討了人們隱約之間都能感覺到的「第六感」。
 
而大家究竟如何認知這項感官?是五感的集合,抑或超脫五感的覺知?氣味、肢體動作對第六感的影響為何?藝術家除了訪問多位社會學、心理學教授對第六感的認知,也假設人類在靠近鼻腔與嘴巴擁有接收第六感的「鼻咽器」,現場讓人們透過嗅聞的方式感受費洛蒙的味道,觀看舞者穿戴擴張嘴部的器具舞蹈肢體動作,在這些感受的練習中,是否面對未來的未知,我們也能擁有感知愛與存在的新方式?


(Photo Credit:超維度互動)

(Photo Credit:超維度互動)
 
8. 顧廣毅《水之眾神》
熱浪來襲、野火燃燒森林、冰山消融造成海平面上升,全人類都在面臨氣候變遷的危機。藝術家顧廣毅與氣候變遷專家合作,研究海平面上升、淹水、豪雨等與「水」相關的災難,進行科學與文化兩個面向的研究與調查,比如未來科技對「氣象」的控制,是否有可能衍生為武器?同時,也延伸至氣候災難中人性、慾望以及情感的流變,藉由遙想氣候變遷後「未來世界」的水患、推測的未來情境,引導觀眾省思當下自己與自然環境的關係。


(Photo Credit:超維度互動)

9. Adriana Knouf 《TX-1》 、《親愛的對方:TX-1》

「對那些被貼上跨性別或酷兒標籤的人來說,看似宜人的地球其實不總是那麼適合居住。為了生存,我們藉由社會性與生物技術將自己覆造為異種,改變我們的表相、我們的內臟、我們自身的分子平衡。《TX-1》 和《親愛的對方:TX-1》兩件作品尋找的是酷兒與跨性別的多重未來,而這個未來的時空則是可能比地球更適合居住的外太空。」藝術家 Adriana Knouf 在策展論述中寫道。

本次展出了她將自己的費洛蒙由地球寄到國際太空站再回收的作品《TX-1》,以及透過探索外星生命、鄉村特色與推測性小說等途徑,描繪在太空(和地球上)生活可能的錄像作品《親愛的對方:TX-1》。


(Photo Credit:超維度互動)

(Photo Credit:超維度互動)

10. Marlon Caraig MendozaX超維度互動《DJOK Station》
桃竹苗地區產業吸引許多外籍移工前來工作,改裝電動⾞藝術家⾺隆也是其中之一,在他手中電動車變得酷炫神迷,不斷地修改、組裝至完美的過程更是他身在他鄉的情感寄託,「DJOK」源自於人人都可以在卡啦OK歡唱的聯想,《DJOK Station》將車身改裝結合混音器,就像「行動的卡啦OK」邀請大家自由放歌玩節奏。


(Photo Credit:超維度互動)
(Photo Credit:超維度互動)
 
11. 鄭淑麗XFelix StalderXEwen Chardronnet《從共有財到NFTs》
短短一年之間,我們見證了「非同質性代幣」(Non-fungible tokens,NFTs)由熊市到熱潮大量下滑的過程,儘管過程中仍有許多大品牌投入,儘管在發展上仍在起步階段,卻也出現未來可能投機泡沫化的疑慮。
 
有鑑於此,鄭淑麗、Felix Stalder、Ewen Chardronnet 開始了《從共有財到NFTs》的書寫計畫,重探千禧年前後有關「共有財」(commons)的概念。這個團隊找了不同的藝術家、策展人、研究員以他們自身經驗,從龐大的內容中可見,看似經過區塊鏈走向「私有化」的 NFT 也能發展對全人類有所助益的事,被定義為所有人共享的「共有財」卻也可能因種種因素產生排他性。本區設置了豐富的內容,提供報章、ipad、以及線上 podacst 等媒介讓大家近一步了解這個議題。


(Photo Credit:超維度互動)
(Photo Credit:超維度互動)

12. 吳宜樺《阿萊夫計畫-1945長崎戰爭感知篇》

若我們不知道原爆的後果,蕈菇雲被捕捉的瞬間是否很美麗?在戰爭可怕的殘骸背景中,一個小女孩對著相機面露笑容,背後代表著什麼?

走進由綠幕攝影棚與捕捉現場影像的機器人移動裝置構成的空間,藝術家吳宜樺以日軍攝影師山端雍介在二戰期間的攝影作品為文本,打造了一段「漸沉浸」的遊歷,讓觀眾從聆聽、觀察、入鏡,逐漸體會自己也成為戰爭場景影像的一部分,透過短短 5 分鐘解構影像與互動,以此引導人們思考對於戰爭的感知、匡景的意識型態,以及自己與他者的關係。
 
跨界合作的「桃園科技藝術節」
 
本次「桃園科技藝術節」由超維度互動創意總監蔡宏賢擔任策展人,長期參與數位創作與行動的他特別指出,過去臺灣在科技發展上較少談「產業」與「藝術」的合作,不過這次展覽中藝術創作的過程,更強調不同單位的協作,包含了文化部兩項深入科技藝術領域的計畫「科技藝術實驗創新及輔導推動計畫」、「媒合藝術家及科研單位發展科藝創新實驗計畫」

前者以「默示前夕(Apocalypse Eve)」為主題(「默示」的希臘文 Apocalypse 原意為揭開面紗、發現、知識的揭蔽,具有先知預言、末日故事與世界末日的象徵意義),在疫情與戰爭的年代,科技藝術創作者身在其中,整合科學、工程、藝術與設計,以此揭開、發現與創造可能的未來。特別的是,此計畫著重於藝術家本身提出的概念,最後結案並不一定需要產出完整的作品,希望以此作為開端,幫助當代新銳科藝被業界看到並接續實踐。
 
除了有許巽翔、宮保睿、知覺野人(賴俊廷、詹越同)、顧廣毅等四組藝術家發人深省的作品,也邀請國際藝術家與國內產業攜手合作,林欣傑、安德雅・諾夫(Adriana Knouf)、NONOTAK Studio、基爾・丹格・穆茲克瑙(Kiel D. Mutschelknaus)等四組國際藝術家,希冀未來有更多與國內產業相互交流的機會。
 
後者則讓藝術家與孕育台灣科技產業的重要機構「工業設計研究院」跨域合作,本次參與的藝術家吳宜樺、吳修銘、張晏慈+曾少彤、安娜琪舞蹈劇場提出概念後,由工研院下的「智慧語音實驗室」、「智慧機器人實驗室」、「智慧影像分析實驗室」與「智慧感測虛實融合互動實驗室」負責技術研究開發,創造出特別的感官體驗。


(Photo Credit:超維度互動)

(Photo Credit:超維度互動)
(Photo Credit:超維度互動)
 
今年的藝術節透過藝術的推測、預想,結合不斷革新的科技,與科研單位、科技公司、傳統產業合作,在社會、經濟、氣候等等各種不同領域,未來雖然模糊,但持續被想像。
 
■ 2022 文化部X桃園科技藝術節—前進之路
期間:即日起至 10 月 9 日
地點:桃園展演中心(桃園市桃園區中正路1188號)
開館時間:平日 10:00-18:00,假日 10:00-19:00,週一休館。
活動官網:https://www.taxt.tw/

編輯/林沛伶

關鍵字

更多文章推薦

精選國內外設計與藝文大事、設計大師最新訪談,每週最新資訊定期遞送給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