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Venice Architecture Biennale),因為疫情而延宕一年,終於在 5 月 22 號正式登場啦!或許大家這次無法親自共襄盛舉,不過我們也從今年61個參與策展的國家館,精選出我們特別喜歡的特色展館,一起線上遊逛!
 
本屆雙年展由黎巴嫩著名建築師 Hashim Sarkis 擔任策展人,相較於上一屆主題「自由空間」強調人文關懷與分享精神,隨著當今社會衝突不斷、地球面臨環境危機之時,今年雙年展向世界建築提問:「我們將如何共同生活?」(How will we live together?)。在疫情席捲全球之下這個問題更顯重要,Hashim Sarkis 也鼓勵各展館透過互動性裝置來傳達,究竟我們如何與自己、社會、環境「共同生活」?
丹麥館以「水」喚起所有人共同生活的意識,日本館則透過一座戰後老屋,讓建築成為過去、現在、未來的時空連結。而這次英國館策展團隊 Unscene Architecture,從英國隨處可見的花園、酒吧、高街(High Street)店家等具有公共性質的「私有」空間切入,非常犀利的點出英國目前日益兩極化的社會狀態,大膽的批判、指出目前所面臨的困境,並在每個展場中拋出一個問題,邀請大家重新想像這些場所的可能性。


 (Photo Credit:John Riddy)
 
「私有空間」能否成為有趣的「公共場所」?英國館重新想像城市裡的灰色地帶
 
英國館主題《The Garden of Privatised Delights》(私有化的歡樂花園)由跨領域設計團隊 Unscene Architecture 創辦人 Madeleine Kessler 與 Manijeh Verghese 策劃,兩人長期關注英國都市空間「私有化」議題,早於 2015 年為建築聯盟學院 (AA School of Architecture)舉辦夏季暑期營「​​Public House City」時,便開始深度討論「公共」與「私有」的關係。
 
當時他們發現倫敦充斥著如糧倉廣場(Granary Square)、貝德福德廣場(Bedford Square)、等看似公共的私有化空間,人們並無法隨時拜訪;而倫敦人習以為常、幾乎每個街區裡都有的「酒吧」,雖為私人經營,卻反倒成了人們等車、休息的公共場所。


《The Garden of Privatised Delights》策展人 Manijeh Verghese、 Madeleine Kessler。(Photo Credit:Cristiano Corte)
 
Madeleine Kessler 提到:「我們經常以二元的方式來理解事物,認為私有是壞的、公共是好的,但現實其實更加複雜與微妙。」
 
在公共空間規劃並非以公眾活動考量,轉向資本與盈利導向的時代,公私部門可以如何合作改善城市裡的空間?《The Garden of Privatised Delights》以波西的畫作《人間樂園》(The Garden of Earthly Delights)為靈感,邀集 Unscene Architecture、The Decorators 、Built Works、Studio Polpo、Public Works 、vPPR Architects 等六個團隊合作,將展間改造成七個私有化公共空間,彷如將典型的英國城市搬到展館!透過沉浸式互動體驗,觀者在遊逛過程中一同思考、討論,挖掘「私有」、「公共」相容共存的新可能。
兩位策展人受荷蘭畫家波西《人間樂園》(三聯畫左為天堂、右為地獄、中間為人間)啟發,為展覽創作《The Garden of Privatised Delights》,畫作左幅為18世紀《圈地法》實行前,空間共享的烏托邦世界,右幅則是完全私有化的反烏托邦。此次展覽便有如中央畫幅的灰色地帶——私有化公共空間。(Photo Credit:Madeleine Kessler & Manijeh Verghese, Unscene Architecture)
 
城市裡私人花園、酒吧、高街、青少年活動空間的全新使用模式
 
從私人花園、酒吧、高街(High Street),到城市裡所缺乏的青少年活動空間,英國館為這四個常見的私有公共空間提案全新使用模式,而疫情來襲的這一年,許多公共空間被迫關閉,這些空間所帶來的影響也顯得更加重要。
 
1.「Garden of Delights」 打開城市裡隱形的私人花園

Unscene Architecture:「我們可以開放和重新規劃專屬的花園廣場,創造更多的公共戶外空間嗎?」
 
一如英國浪漫喜劇《Notting Hill》,男女主角晚餐後散步聊天:「這附近街區,中間幾乎都有神秘的花園,幾乎就像個小村莊」「那我們進去看看吧!」「這就是問題所在,他們都是私人所有的」。英國城市經常有廣闊的私家花園,它們橫越大半街區,但大眾通常被拒之門外。

英國館《The Garden of Privatised Delights》入口。(Photo Credit:British Council、Photography by Cristiano Corte)
一進到館內,首先會看見一座綠意盎然、但卻被柵欄所包圍的花園「Garden of Delights」,反映英國城市裡有許多廣闊的私家花園,然而大眾卻不得其門而入!待慢慢遊逛完其他展區後,觀者才能抵達花園內部,是團隊發人省思的設計巧思。(Photo Credit:British Council、Photography by Cristiano Corte)
 
不僅如此,Unscene Architecture 也觀察到在雙年展延後的這一年,「疫情凸顯了社會的不平等,擁有花園、能夠進入私人廣場的人,與一般住在高密度城市的民眾相比,經歷體驗完全不同。」「Garden of Delights」提案與呼籲園主們打開這些私人花園,讓人們有機會活用空間,創造新的價值。




展覽為一條串連六個展區的環狀連續路徑,逛完其他展場後,動線引導至花園內部,此時便能看見 Unscene Architecture 呼籲花園所有者推倒藩籬、打開大門後,各種有趣的活動想像。(Photo Credit:British Council、Photography by Cristiano Corte)
 
2. 「Publicani」想像英國酒吧文化的新意義

The Decorators:「酒吧能否不僅僅是一個喝酒的地方,而是一個多功能的公民行動中心?」
英國的酒吧文化可追溯至古羅馬時期,無論看球賽、享受週日午餐、或單純聊天,上酒吧可說是每個英國人的日常,尤其在某些鄉村地區,酒吧幾乎是當地人們唯一能見面交際的場所。說明酒吧雖是私有空間,在英國卻有不可取代的公共性。
 
然而千禧年後,面對超市興起、酒品價格上漲,英國約有 1/4的 酒吧關閉,疫情之後更再大幅減少。酒吧數量銳減之際,The Decorators 提問「酒吧是否能變成更多樣的公民行動空間,成為一個不只是喝酒的地方?」有趣的是,經歷疫情後,的確有許多酒吧開始嘗試不同的經營方式,有些甚至與食物銀行合作,提供閒置廚房烹飪食材,發送給需要的人。


由 The Decorators 策劃展區「Publicani」。(Photo Credit:British Council、Photography by Cristiano Corte)

(Photo Credit:British Council、Photography by Cristiano Corte)
 
3. 「High Street of Exchanges」未來 High Street 不該只有購物功能,還要能支持社區

Studio Polpo:「高街能否超越商業利益,成為多元社會交流的場所?」

英國許多熱鬧的商店街「High Street」,受線上購物、大型購物中心盛行影響,也正面臨著沒落問題。對於 High Street 活化議題,Studio Polpo 觀察,吸引大型企業進入並無法讓資金回饋與支持社區,然而若能考量社會福祉,無論是提供學習交流的圖書館、老人照護中心,或與超市合作剩食計畫,開一間隨喜付費的餐館......,私人場所脫離商業導向思考模式,反而更能為當地社區帶來正向發展,形成具經濟與公益性的良好循環。


Studio Polpo 將展場嵌入聲音裝置,希望大家聆聽(LISTEN)街區裡良善的交流、分享(SHARE)感受,並以此想像活化當地高街的可能,最終採取行動(ACT)。(Photo Credit:British Council、Photography by Cristiano Corte)
 
而要如何為社區設計適合的場所?Studio Polpo 認為:「傾聽街區裡多樣化的交流,是社區開始主導高街一系列行動、空間策略和主張的起點,將影響到這個社會空間如何被理解、發展、使用與擁有。」

於是他們與聲音藝術家 Alex De Little 合作,採集了高街上各種「交流」的聲音並裝置於展中,也許是一段美髮師與客人稀鬆平常的對話,然而你卻能感受到其中緊密的社區網絡,又或是位在謝菲爾德(Sheddield)提供多樣交流機會的社會企業 Foodhall,在活動中分享食物生產、消費與經濟、生態之間的關係。希望大家從傾聽開始,接著能夠分享感受,並為高街找到適合的方向、採取行動。
 

(Photo Credit:British Council、Photography by Cristiano Corte)

「High Street of Exchanges」展出高街隨處可見的 ATM,不過這台 ATM 提供的是各式各樣在高街活動的建議,而非金錢。(Photo Credit:British Council、Photography by Cristiano Corte)

(Photo Credit:British Council、Photography by Cristiano Corte)
 
4. 「Play with(out) Grounds」打造不被定義的青少年活動空間

 vPPR:「我們能否在城市中為青少年設計新的空間,讓他們依照自己的方式使用?」
 
vPPR指出,2010 年來倫敦有上百個青年中心遭到關閉。然而青年中心對許多弱勢青少年來說,不但是精神的支柱,更避免他們在懵懂無助下誤入歧途。幾乎無處可去的青少年,「他們已經太大而不會到遊樂場玩,但又上酒吧年紀又太小,咖啡館也對他們來說過於昂貴」
 
加上疫情期間學校、青年中心等公共空間關閉,青少年可去之處又再減少,對此 vPPR 提問「我們能否在城市中為青少年設計新的空間,讓他們依照自己的方式使用?」,他們在策展過程中訪問來自各國的青少年、傾聽他們對理想活動空間的想法,在展中設計出一座能夠椅坐、攀爬、進行各式活動的球型量體,讓青少年們用自己的方式使用空間。


Play with(out) Grounds 的球形雕塑,特意結合兒童遊樂設施結構,以及波西《人間樂園》成人世界的樣貌,以此暗示青少年年齡居於兩者之間,面臨公共社福被忽視的問題。(Photo Credit:British Council、Photography by Cristiano Corte)
 
想像成立「公共土地部」、「集體數據部」!強調由下而上討論公共性

Built Works:「我們能否重新思考臉部識別技術、在公共利益考量下釋放集體數據的使用權限?」
Public Works:「我們能否透過公民大會來制定土地所有權與使用策略?」
除了四個空間的新詮釋,展覽還有 Built Works 策劃的「公共土地部(Ministry of Common Land)」、Public Works「集體數據部(Ministry of Collective Data)」兩個政府部門提案,在這裡策展團隊想像,無論是面對少數人所有的私有土地,或是公共空間大量被擷取的臉部識別,人們都應該能由下而上地決定有形土地、無形數據的使用權。
 

 Public Works 指出政府部門面對土地規劃,時有將其售予私人部門的狀況。在想像的新政府單位「公共土地部」,政策不再是由上而下,而是人們人們能透過公民集會,來發展土地所有權與使用策略。(Photo Credit:British Council、Photography by Cristiano Corte)
Built Works 發現在公共場所中,幾乎四處皆是攝影機,然而人們卻無法控制政府或私人單位使用這些個人數據。在「集體數據部」,Built Works 希望人們意識到自己每個行為所流散的數據,他們設計了一處讓人選擇是否隱藏數據的機制。(Photo Credit:British Council、Photography by Cristiano Corte)
機械上分別寫著「向右走,交出你的數據」「向左走,隱藏自己並匿名。」向右者的相貌、心情、行為都將被記錄到公共數據中,而向左者的數據則會被隱藏起來。透過透明化的系統,讓所有人都能了解自己的數據使用方式。(Photo Credit:British Council、Photography by Cristiano Corte)

除了以上介紹場館,Unscene Architecture 發現英國館不同於其他場館,地下室竟還有個廁所!然而因建築法規規定,這個公廁無法開放使用,策展團隊特別透過一扇窗讓人能看見內部,也再回應到此次主題,發人深省「為何空間存在,卻無人能使用?」(Photo Credit:British Council、Photography by Cristiano Corte)
(Photo Credit:Kellenberger-White © British Council)

英國館以一條連續路徑串連展覽七個「私有公共空間」,彷彿穿越典型的英國城鎮,展覽空間跳脫日常環境的超現實感,讓人們在每個空間裡都放大思考,為何真實世界裡的這些空間,都沒有更適切的融合公共與私有的優點?
 
尤其疫情之下,再度凸顯英國社會兩極化所致問題,《The Garden of Privatised Delights》的六個議題背後都帶有長期積累的政治因素,英國館以城市角度切入、大膽批判現況,並為大家點出公共與私有界線模糊的空間,在未來其實有非常多可能性,趨緩階層與群體的不平等、彼此共同生活。

■ 2021 威尼斯建築雙年展-英國館《The Garden of Privatised Delights》
展期:2021 年 5 月 22 日 - 11 月 21 日

編輯/林沛伶

關鍵字

更多文章推薦

精選國內外設計與藝文大事、設計大師最新訪談,每週最新資訊定期遞送給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