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年越來越多人回到嘉義,無論是嘉美館的誕生、或是街區裡有理想的小店們駐足,都讓這座城市越來越不一樣。今年 12 月 24 日開始,為期 10 日的《2021 台灣設計展》以「家意,以城為家 City as Home」為主題,在這座擁有畫都美名、木都歷史的城市,用設計的角度傳達與重塑這裡「家」的意象。
 
展區橫跨嘉義文創園區、嘉義願景館、嘉義市立美術館、嘉義製材所、嘉義市立博物館、嘉義舊監獄,並串連舊城區中的嘉義火車站、車庫園區、檜意森活村、嘉義公園,透過 13 個展館、5 個有趣的周邊活動,呈現「一座城市、三種家的概念」!
近年來,大眾將目光移向地方,在地城市考現學蔚為風尚,每一個人都在找尋心中的故鄉。然而,什麼是屬於嘉義「家」的概念?其實嘉義市就像一座台灣原鄉城市的縮影,未隨60年代工業化急速發展下,保留了許多老建築與人文痕跡。展中主題從文化記憶、城市尺度到款待精神,用三種概念勾勒出這座桃城不同關於「家/嘉」的定義。


今年主視覺由「一件設計工作室」負責人曾國展操刀,以城市、山林、家的意象層層敘說著嘉義市的兼容並蓄,使用大量的分割與色塊,來呈現嘉義這座城市的宜居與溫暖,每個顏色代表著不同產業與文化,也象徵嘉義市用「以城為家」的熱情,歡迎每位前來的客人。(Photo Credit:台灣設計研究院 提供)
跟著2021台灣設計展地圖來場嘉義的城市散步!(Photo Credit:台灣設計研究院 提供)
 
一、家 / 嘉的尺度:半徑八公里的生活圈,城市、山、水、植物園與鐵道的家
 
1. 城市的家 → ++設計學校(嘉義之心城市願景館)
 
由「無有設計」策展,位於嘉義之心城市願景館的「++設計學校」是探訪台灣設計展的第一站,名稱取自嘉義的「嘉」,以及加減乘除的「加」,象徵著「++設計學校」將帶領民眾由最基礎的「設計思考(Design Thinking)」開始,逐步帶入嘉義市的在地案例。


++設計學校。(Photo Credit:台灣設計研究院)
 
展覽將分為「調查與研究」、「定義與解決需求」、「設計展現」三個步驟,透過專屬的觀展路線,為民眾建立並帶出屬於嘉義市的設計思考!你可以在入口處依照興趣選擇喜歡的觀展路線,在展場中每個空間都如一間創意教室,走進其中就可以透過有趣的互動教具「翻牌牆」、「聽覺牆」探索,同時一起思考「設計」。


每個展牆上的聽筒裡都是一個設計問題的解答。(Photo Credit:台灣設計研究院)

展場內透過各種淺顯易懂的方法,讓大眾了解設計其實離常民並不遠。(Photo Credit:台灣設計研究院)
 
2. 歡迎回家 → BACK TO THE FUTURE(嘉義火車站)

火車站是城市的門戶,建於日本昭和8年(1933年),曾於二戰期間曾遭盟軍轟炸,後歷經修繕還原的嘉義火車站,是縱貫線上首個出現的鋼骨鋼筋混凝土構造的車站,亦曾以現代主義折衷式樣,獲得「全島第一摩登車站」的美名,並在2018年正式被列為市定古蹟。
 
如何讓現在看似凌亂的車站回復往日榮光?這次由本埠設計、博瀚設計與品悅設計共同協作,以「BACK TO THE FUTURE 」作為微改造主題,第一階段的設計並非大興土木,而是拆除以及打開花窗等減法設計,加上環型光帶與增加機電使用,並同步為車站進行指標系統的規範更新。

建築師蔡嘉豪表示,他會把該用的服務放在對的位置,並透過簡化、收斂、整理,還給這棟古蹟建築原本該有的美麗樣貌。因此今年到訪台灣設計展的旅客將共同見證嘉義火車站即將蛻變的開始,未來團隊也將透過減法及服務設計,更新售票亭、以中島整合ATM與台鐵便當本鋪,並持續提升站務運作的效率,重現市定古蹟迷人的原始風貌。


嘉義火車站微改造。(Photo Credit:台灣設計研究院)

以減法設計讓火車站回歸原本的建築美感。(Photo Credit:台灣設計研究院)
透過中島將可整合ATM與台鐵便當本鋪。(Photo Credit:台灣設計研究院)
 
3. 水文的家 → 現域(嘉義市立美術館)*此展覽展期至 2022.02.27
 
你曾想過公共空間是如何生成,背後又隱藏著哪些意義嗎?由台灣設計師連線策畫於嘉義市立美術館的《現域》,透過「水文」的隱線,探索那些可見與不可見,窺見在表面之下的連結、精神以及符號意義。

(Photo Credit:台灣設計研究院)
 
一座城市的「水文」回應著歷史、人文與記憶的伏流,隱喻事物表面之下的其他狀態,也提供了另一種觀看與思考的角度。比如位在市區圓環的噴水池原本只是個小公園,其實是日治時代政府建造自來水系統後才形成今日的樣貌;而大家日常的好去處「嘉義公園」,也是因溪流位置而遷至現址。
 
本展覽透過六組設計團隊的視角,觀照嘉義市中四至五個公共空間,透過各種角度的切入、推測虛構與對話,推敲對於未來城市生活的想像。透過不同的方式開啟大家思考「公共空間」變成一個「地方」的可能,不僅讓大眾對一個地方可以有更多元的理解與認識,策展過程中「設計方法」與「藝術呈現」之間的對話、磨合也是值得一看之處。


曾熙凱作品《不存在的噴泉》。(Photo Credit:台灣設計研究院 )
當若科技藝術作品《###》。(Photo Credit:台灣設計研究院 提供)
4. 山林的家 → 記憶・阿里山—阿里山林業暨鐵道特展(嘉義製材所*此展覽展期至 2022.12.31
 
你我再熟悉不過的阿里山,以日出、雲海、神木與小火車等秀麗風光著稱,但事實上阿里山不僅是遠近馳名的風景名勝,其背後蘊藏超過百年的山林開發歷史,更牽動近代台灣的發展。

(Photo Credit:台灣設計研究院 提供)
 
故事將從阿里山豐富的森林資源為人發現的那一刻開始,循著林業鐵道一路向山,緩緩駛過曾經轉變面貌的山林,稍事停留於特色聚落的人文風土,體會文化遺產的價值,築點設計於嘉義製材所將帶領大家重新認識我們以為早已熟悉的阿里山。


記憶・阿里山特展實景_一樹一主題阿里山人文歷史自然一站到位。(Photo Credit:林鐵處)

記憶・阿里山特展實景_栩悅號模型行駛在獨立山螺旋形路線。(Photo Credit:林鐵處)
記憶・阿里山特展實景_百年記憶遺構展區。(Photo Credit:林鐵處
 
5. 啟程回家 → 百年鳴森(嘉義製材所辦公室)*此展覽展期至 2022.12.31
 
年逾百歲的阿里山林鐵,是台灣人心中鮮明的森林記憶。林鐵在2020 年底籌劃「設計導入車廂」,做為林業鐵路及文化資產中程視覺藝術設計導入計畫的重要一環,重塑旅客認識森林的媒介。

(Photo Credit:台灣設計研究院 提供)
 
「春臨臺灣文化事業坊」此次嘉義製材所辦公室中策展,介紹設計如何影響車輛及沿線地景的同時,亦關注林鐵職人的日常生活,並以火車「如何克服地形」、「如何過彎」等一連串提問,解說從運材時代至改造車廂背後一貫的原理,讓技術不再冰冷艱澀,而是直接連結人、鐵道與自然環境的互動。

【延伸閱讀】阿里山林鐵全新品牌識別亮相!「囍樹」將經典紅色火車頭、高山雲海融入LOGO,四款質感商品11月登場


百年鳴森特展,以土木、機械工藝的藍曬圖呈現林鐵文獻盤點成果。(Photo Credit:台灣設計研究院 提供)

百年鳴森特展,是場結合設計力學與機械美學的年度大展。(Photo Credit:林鐵處)

百年鳴森特展,入口以林鐵鳥居造隧道為概念象徵百年歷史場景傳承。(Photo Credit:林鐵處)
 
二、家 / 嘉的精神:城市與自然共生的智慧,在地迷人的生活風景
 
6. 生活的家 → 剛剛好的城市:理想生活再想像(嘉義文創園區 A 棟)
 
「我們在嘉義生活,並以這座小城為家。因為這裡步調不過快、也不至太慢;因為這裡擁有充滿歷史感的街廓,又有無數新意蘊藏在巷弄之中;它確實小,但精緻、飽滿,如同那碗盛名遠播的火雞肉飯。在快步與徐行之間,在復古與新潮之間,在繁榮與空乏之間,嘉義市,是一座恰如其分,剛剛好的城市。」—— 平凡編集工作室

(Photo Credit:台灣設計研究院)
 
「平凡編集工作室」在展中提煉嘉義市「剛剛好」的城市性格,從速度、時間、尺度三個面向,分別邀請與嘉義有著深厚關係的設計師與創作者,包含大象設計、廖小子、早起設計參與創作,帶出這座小城迷人的生活風格,於嘉義文創園區 A 棟引領觀者從設計的角度探索嘉義,重新思考理想生活的樣貌。


結合嘉義「大通」的概念,同為嘉義高中美術班校友的印花樂與拾荒文化影像打造嘉義車站的流動感。(Photo Credit:平凡編集工作室)
雨豆樹是嘉義高中的校樹,也是策展人黃銘彰與合作團隊印花樂與拾荒文化影像的共同記憶。運用投影動畫技術,讓同為嘉中校友的詩人渡也〈夢見雨豆樹〉詩句和雨豆樹落葉緩緩飄下。(Photo Credit:平凡編集工作室)

慢得剛剛好」展區,平凡編集工作室攜手大象設計為嘉義的特色動植物設計六款摺紙,闡述慢速觀看嘉義的視野細節。(Photo Credit:平凡編集工作室)

【延伸閱讀:2021台灣設計展「剛剛好的城市」策展概念搶先看!走入嘉義「大通」意象廊道、抽藥籤探索嘉義老屋、三大主題傳遞剛剛好的城市精神
 
7. 改變的家 → 中間試驗場(嘉義文創園區V棟)
 
「中間試驗場」源於本棟建築物日治時期的最初名稱,除了象徵設計正在這座城市試驗著無限可能,亦呼應嘉義處於西部平原中間的地理位置,以及這座剛剛好的城市不偏不倚、恰如其分的生活精神。

(Photo Credit:台灣設計研究院 提供)
 
平凡編集工作室於嘉義文創園區V棟提煉「中間試驗場」的精神,這裡交雜著這座城市的昔日、現在與未來。一起來感受這座城市的設計美學,見證設計導入城市治理的能量,並進一步共思設計還能為這座城市帶來什麼可能。

展區除了帶領觀眾認識嘉義的設計導入城市治理,更舉辦總共八場「中間設計講座」,觀眾可自由入場參觀。(Photo Credit:平凡編集工作室)

位於《中間試驗場》展館二樓的「中間試驗市集 in the middle of ...... market」,邀請眾多在地知名小店,在展期十天輪流出攤。(Photo Credit:平凡編集工作室)

平凡編集工作室為中間試驗場打造《in the middle of ......》小報,蒐羅嘉義生活風格與策展理念,於展館限量發放。((Photo Credit:平凡編集工作室)
 
8. 期待我家 → RE:嘉義 您有一則來自嘉義的新訊息(嘉義文創園區 B、C 棟)
 
城市裡不被關注、又鮮少被提及之處,或許在我們生活中不佔一席之地,但地理維度上卻佔據著 95% 甚至更多的土地面積,正是這片廣大山林田野的襯托與支持成就了今日的台灣生活。而嘉義正孕育了台灣生活的豐厚底蘊,由阿里山發展出的林業、嘉南平原與大圳滋養的農業,養育了這片土地的人們,奠定台灣工商發展的基礎。

(Photo Credit:台灣設計研究院 提供)
 
這些資源如何延續至今日生活中,持續賦予今日的嘉義向上發展的能量?由禾重建築設計、++工作室於嘉義文創園區 B、C 棟將帶你看見,其中支持著與自然、共生、永續生活的嘉義特質,挖掘 5% 的嘉義設計,如何影響 95% 的台灣生活觀。


王文心作品「結束與開始」以及吳克威&蔡郁柔作品「空無之地」。(Photo Credit:台灣設計研究院)

展場一隅。(Photo Credit:台灣設計研究院)

展場一隅。(Photo Credit:台灣設計研究院)
 
9. 納涼的家 → 構竹林鐵新銳展(嘉義製材所)
 
嘉義,是一個以自然森林、鐵道環繞於城市山林間的自然城市,原型結構於嘉義製材所北側草地打造與當地文化、紋理相呼應之地景構造物,並且讓人們走入林鐵之中。透過竹子這材料的各種特性,尋求新的類型與構造介入,試圖探索竹構自然素材的創生,並且藉由結構力學千變萬化的可能,找尋新的空間維度,讓人們重新走入山、找尋竹跡。
 
【延伸閱讀】超美竹構築在嘉義!《2021構竹林鐵新銳展》6組建築團隊打造新地景,期盼讓竹建築再回到城市


(Photo Credit:台灣設計研究院 )

文苑作品「共生」。(Photo Credit:朱逸文)

方新樵作品「精靈之境.竹構芒果茶屋」。(Photo Credit:朱逸文)
王喆作品「翩翩」。(Photo Credit:朱逸文)
 
10. 款待的家 → 舊監青年旅店(嘉義舊監獄)
 
你想像日本時代的監獄會是什麼樣的感覺?「台灣田野學校」與「同心圓設計・影像」此次重新轉化舊監獄,打造成具有入住櫃檯、公共空間、各種房型,如青年旅館一般的空間,並以十位不同身份嘉義人的故事,打造出不同的房間場景,將以定時導覽的方式,以旅館情境式的引導,突破監獄冰冷的形象。
 
走入「舊監青年旅店」,這裡的真人對話互動,瓦解觀看的距離感,讓觀眾感受結交一位嘉義新朋友般的溫暖。

(Photo Credit:台灣設計研究院)
舊監青年旅店大廳。((Photo Credit:同心圓設計‧影)
 
三、家 / 嘉的記憶:木都美譽與在地信仰,流轉百年的城市風華
 
11. 職人的家 → ONE WOOD(嘉義製材所 手編工廠)
 
嘉義以木都聞名東洋,「製材所」於城市中扮演著舉足輕重的地位,串接自然採集、人本生活到創造藝術之脈絡,衍生出文明社會之所需,進而發展出東方獨特的「木文化」。

(Photo Credit:台灣設計研究院 提供)
 
「同心圓設計・影像」於嘉義製材所手編工廠策畫「ONE WOOD」,訴說製材所產製的準則是木業進入人類生活的起始,質樸無華的木料輾轉經歷,在工具加持與產業分運下送到了不同的匠人手上,成為文明生活中無所不在卻又安靜溫柔的存在,在不同時代設計量能的創作推動下,藉由職人重新賦予其藝術生命力,展現木超越本質,從意指每一塊木頭的「ONE WOOD」昇華為 「萬物」意涵,帶給世界更多不凡的精彩作品。

台灣設計展ONE WOOD展場。(Photo Credit:同心圓設計‧影)
 
12. 木造的家 → 森林之嘉:現代木造建築特展(嘉義市立博物館)
 
嘉義市立博物館特展廳展出由國立臺灣科技大學打造的「森林之嘉-現代木造建築特展」。
 
嘉義擁有豐富森林資源與林業開發經驗,然而在過去長時間的禁伐政策主導下,森林漸漸地不再被視為可用資源。森林一定不能砍伐嗎?從森林衍生的林木使用,是否能成為21世紀永續循環的一種可能?

(Photo Credit:台灣設計研究院 提供)
 
展覽為大家解惑木建築知識,其實若能善用儲存著碳的木材來打造以木頭城市,其效益就像建構一座巨大的人造森林,能將森林資源最大化;並以此與市民探索森林到木建築的永續循環,孕育出屬於嘉義人的新一代宜居城市。

【延伸閱讀】木構築設計行不行?嘉博館《森林之嘉》集國內外超過10件當代木造建築案例,翻轉大眾迷思


展覽現場詳實的介紹了台灣木造建築巡禮。(Photo Credit:台灣設計研究院)
展覽現場一隅。(Photo Credit:台灣設計研究院)
 
13. 有神的家 → 城美館(嘉邑城隍廟、九華山地藏庵)
 
承載這座城市共同記憶的宮廟技藝—城美館。以現代性的展演方式,為在地宮廟找出專屬於自己的藝術價值!用一炷香時間,走百餘年宮藝,以嶄新的角度,看工藝師精湛的手路與匠人精神,謙卑且自豪地訴說著對神明的敬意。

(Photo Credit:台灣設計研究院)

「城美館」展覽中亦介紹了傳統竹編燈籠。(Photo Credit:台灣設計研究院)
「城美館」展覽中亦介紹了嘉義當地的製香工藝。(Photo Credit:台灣設計研究院)

【延伸閱讀:把宮廟變成一間美術館!「城美館」以一柱香時間走進嘉義百餘年城隍廟、地藏庵,見證傳統工藝文化風景
 
四、5 大周邊活動深度感受「家」的意象
 
1. Guide 帶你回家 →嘉遊站 Street Performance at Chiayi City
深入常民生活的街區串連表演,帶領觀眾深入嘉義市民的在地生活圏,展示親切好客的款待精神,結合過去與現在的衣、食、住、行各種樣態,呈現出嘉義市的城市樣貌如何從「老」走到「新」、從市民日常成為旅遊意義的過程與狀態。
 
2. Taste 有味的家 →飲食文化 Food Culture
此次串聯小旅行將結合嘉義在地美食文化體驗,並規畫8條主題路線,讓民眾於展期間由領路人帶領踏查嘉義知名景點、歷史建築、探索嘉義街巷大小事及認識在地美食店家。
 
3. Night 夜晚的家 →環保夜市 Eco Night Market
此次設計展結合文化路夜市作為夜市環保設計第一站,以友善指引設計、與常民五金的小北百貨合作,將常用的日常物品經設計轉換為在地適用的夜市特色街道家具或物件。白天看展,晚上逛夜市,以五感實際品味新嘉義。
 
4. Musical 鬧熱滾滾的家 → 冬至定位 Dongzhi Location(2021/12/25、12/26、12/31、2022/1/1、1/2)
借用「冬至」傳統年末回家團圓意義,以節氣劇場為概念、歌舞音樂劇的形式,融合民俗、戲劇、歌舞等多種元素。透過熱鬧豐富的歌舞音樂劇,向廣大觀眾表達歡迎之意,不管來往的目的為何,嘉義市永遠敞開大門,歡迎大家。
 
5. Market 植物的家→ 森之市集 Green Green Life Market(2021/12/31—2022/1/2)
集結嘉義在地的力量,突破150個品牌,透過設計美學、插畫藝術、綠色植物、創意餐飲發現不一樣的嘉義,還有限量藝文手作活動以及現場演出,快來嘉義,一起尋找美好家意。
 
五、來訪 2021 台灣設計展不可錯過的同期響應活動
 
嘉義藝術節 Chiayi Arts Festival
冬季是萬物準備下一輪各自或雄偉、或滄桑的英雄旅程,在旅程起點,我們作為旅客,自我觀照、沙盤推演,走在花開的路上,從習以為「常」的事物中引發對於「無常」的深切哲思。我們將一直走下去,直到生機勃發。
 
光織影舞 Dancing of Light and Shadow
「2021光織影舞-光影藝術展」以「做好防疫,迎向幸福」為主軸,北香湖公園以夜光西洋棋提醒民眾面對疫情必須「步步為營」,KANO園區透過綻放花朵的互動投影裝置,強調市民朋友凝聚團結的力量「步步迎向幸福」。
 
東市有青 Fresh in East Market
打造東市場的百年歷史文化,藉由「文史 x 設計 x 藝術」跨域對話,將東市分為「東青事務所、東青試驗所、東青製造所」3個展區,透過夜間市集活動,打開東市場未來發展可能性的想像。
 
IKEA Hej 行動商店 IKEA Hej Mobile Shop
 
全新型態的IKEA Hej行動商店,採用貨櫃組合的形式具有彈性與機動性,順應在地的狀況,彈性調整貨櫃數量與組合形式,貼近消費者需求。期望讓IKEA為大家帶來更多的居家佈置靈感,為大多數人創造更美好的生活。
 
來嘉廟妙妙 Cultural and Creative Temples
文創點亮8座特色廟宇,重塑廟宇藝術、民俗信仰與創新之多樣風貌。現代文化與傳統廟宇間的思維碰撞、結合、重塑,創造廟宇文化與現代思維的對話空間,展現在地設計與文化創造影響力。
 
■ 2021台灣設計展「家意,以城為家 City as Home」
展區位置:嘉義文創園區 / 嘉義市立美術館 / 嘉義之心城市願景館 / 嘉義製材所 / 嘉義市立博物館 / 嘉義舊監獄
展覽日期:2021年12月24日至2022年1月2日10:00-18:00(週五、週六延長至20:00)免費參觀

更多展覽訊息歡迎關注「2021台灣設計展」官方網站及社群平台:

編輯/林沛伶、Christine Chen

關鍵字

更多文章推薦

精選國內外設計與藝文大事、設計大師最新訪談,每週最新資訊定期遞送給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