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人們來到阿里山開發林業,如今反轉過來,阿里山啟發了許多設計師上山做設計,從思維反轉跟改革,啟動一場阿里山設計運動。」——社計事務所
 
面對阿里山百年山林文化,我們如何以設計方法,友善而深入保存及轉譯,並與當代社會對話?2020年起,由林務局發起的「阿里山軸帶重塑行動」,有別於短期的行銷宣傳,統籌規劃團隊「社計事務所」剛開始便提出長達3年期程的三階段系列計畫,並以有機、多端意見整合的工作方法,導入各領域設計師及專家學者參與,與公部門共同對等合作。
 
目前已完成的第一階段 6 大設計導入專案,結合2021台灣設計展於嘉義車庫園區、嘉義製材所動力室與大小辦公室、奮起湖車站展開成果展展出。由築點設計鍾秉宏、太研規劃設計吳書原、預景設計周書賢、囍樹設計王芝齡、春臨臺灣文化事業古庭維等 5 位跨領域設計師,進行包含列車、景觀、視覺識別及展覽等設計。不僅縫合嘉義車庫園區及嘉義製材所一帶,成為阿里山文化意義上的登山口,整體規劃更延伸至奮起湖車站,串連阿里山及林業鐵道文化軸帶!
不要短期行銷!「阿里山軸帶重塑行動」三階段規劃,系統性思考林鐵自然與人文體驗
 
阿里山林鐵經歷莫拉克與蘇迪勒兩次風災的摧殘後中斷至今,2023 年全線通車的願景下,在這之前,設計可以如何做好準備,使人們與山林文化更加靠近?
 
「阿里山軸帶重塑行動」系列計畫由林務局、阿里山林鐵文資處、嘉義林管處三方合作,社計事務所執行長吳漢中擔綱總策劃,首度以策略規劃、設計策展的方式,整體性思考阿里山及林業鐵道文化軸帶,三階段計畫系統性的由火車改造、景觀設計等硬體,逐步推進融合體驗與品牌管理:
 
第一階段以硬體為主,由民眾熟悉的「阿里山小火車」為改變的起點,連結嘉義市區阿里山入口與鐵路沿線週邊景觀,透過設計重新詮釋阿里山的自然、歷史與文化精神,縫合過去單點片段的旅行經驗,成為完整的文化登山口與旅遊體驗。
第二階段則將進一步融入品牌策略與體驗設計,預計在阿里山國家森林遊樂區進行軟硬體整合規劃,於 2022 年發表成果。
第三階段預計將落實阿里山軸線全線品牌營運與管理,於 2023 年通車時展現成果。


「阿里山軸帶重塑行動」林務局局長、林鐵文資處處長、總策劃與五位設計師於栩悅號列車前合照。(Photo Credit:社計事務所 提供)
 
5 位跨領域設計師、6 大設計專案,創造阿里山當代林業文化路徑與體驗
 
目前第一階段已完成的 6 大設計,嘉義製材所園區現正其中展出多項作品,包含築點設計以山林鳥類為靈感改裝林鐵列車《栩悅號》;囍樹設計為林鐵打造全新「視覺識別設計」;設計師周書賢縫合兩大場域的「車庫園區景觀設計」,以及兩檔展覽深入台灣林業文化《阿里山林業暨鐵道特展:記憶.阿里山》、《林鐵車廂特展:百年鳴森》,空間串連與策展更用完整的脈絡,烘托出林鐵文化的歷史意義。此外,空間軸線也拉到由景觀設計師吳書原低限度整理與設計的「奮起湖車站週邊景觀改善」。
 
值得注意的是,有別於傳統線性規劃方式,此次工作方法更「有機」,設計成果可見執行團隊與林務局嘗試凝聚各領域的專業的蹤跡,融入跨領域、換位思考、滾動調整及整合精神。
 
林鐵列車改裝:首度以阿里山生態為題,打造優雅賦生命力的「栩悅號」

由築點設計建築師鍾秉宏操刀的列車改裝「栩悅號」,跳脫傳統火車紅、黃等刻板印象,反而以阿里山生態環境為主題設計車箱。


從左到右分別為第七代小火車栩悅號、第五代柴油機關車、第三代小火車。(Photo Credit:社計事務所 提供)

上山考查過程中,鍾秉宏發現許多台灣珍稀鳥類,羽翼皆為藍色,最後以擁有「阿里山迎賓鳥」之稱的台灣特有種「栗背林鴝」為靈感,其雄鳥鳥羽呈現深藍與亮橘的活潑色調,雌鳥則內斂沈穩的暖黃;車體塗裝便用雄鳥的對比色凸顯生動喜悅的生命力,車廂內部透過雌鳥的紋路與暖黃色,予人寧靜優雅的乘車體驗。


阿里山第一台以生態環境觀點打造的車廂改造設計「栩悅號」。(Photo Credit:社計事務所 提供
 
此外,「林鐵列車改裝」的過程也值得關注,當時在計畫之初,社計事務所便以「工作坊」集結各方車廂改裝好手、林鐵職人、建築師,共通交流改造車廂經驗,並進行現場實車勘查,讓彼此互相交流激盪。此次由鍾秉宏、方俊凱、吳承軒、蔡嘉豪等 5 位建築師一同參與車廂設計改造評選,分別回應創新且完整的提案,包含阿里山五奇、熱帶暖帶溫帶林相與林業等重要元素,顯示設計的豐沛能量,也為車廂改造開出新路。

栩悅號車廂內示意圖,以台灣特有種栗背林鴝雌鳥羽毛的暖黃色賦予車廂內裝新的意象。(Photo Credit:築點設計
 
車庫園區景觀設計:以阿里山林間光影意象縫合「嘉義製材所」與「車庫園區」路徑

位在山腳下的「嘉義製材所」與「車庫園區」是阿里山重要的林業鐵道歷史入口,然而過去卻並未善加串連。本次設計師周書賢以阿里山林間光影為靈感,透過鋪面與圍籬設計縫合這兩個歷史場域。為了讓森林從山上延伸到山下,他先以「減法」梳理場域動線,再以「加法」種回一座屬於車庫園區的微型森林,喚起嘉義製材所與車庫園區作為過去阿里山木材貯存與鐵路維修的重要記憶。


車庫園區景觀設計於曲線中種植複層灌木,與基地內的綠茵喬木搭配,成為充滿綠意的地景。(Photo Credit:預景設計

空間中的座椅也成為嘉義市居民新的休憩場所。(Photo Credit:預景設計
縫合處的馬路轉為具有鐵道意象的線條,也在兩個場域間具有引導作用。(Photo Credit:預景設計
鋪面系統以回應自然、與林業鐵路相關元素設計,透過透水混凝土結合鐵軌枕木與鋼板搭配紅磚收邊,打造具有鐵路文化意象的景觀。(Photo Credit:預景設計
 
同時也考量到過去僅有提供車行的夜間照明,此次配合景觀縫合,設計低調的光環境,具有鐵道金屬質感景觀草叢燈,提供夜晚活動安全,並在過往「儲木池」的範圍使用相異燈光色溫暗示過往的歷史記憶;高燈的設計形式則轉譯阿里山的蒸氣火車的加水站「水鶴」,透過水波紋照射於園區中。


製材所與車庫園區兩側的圍籬透過木構格柵造型,除了重新形塑其整體性與介面縫合外,深淺搭配的木構格柵實虛造型,白天如同阿里山的日出灑落在林間,夜晚則在周圍點起微光。(Photo Credit:預景設計
 
此外,施工過程中也因應意外發現的日治時期「第一代製材所遺構」而重新調整設計,透過歷史地圖的套疊,並與文資顧問張崑振老師交流討論,以不擾動遺構、尊重且保存歷史資產為準則,讓基地本身可以述說過去的歷史與文化的故事,以此指引當代設計的方向,創造新舊時代對話,也讓遊客得以親近歷史的記憶。
 
《阿里山林業暨鐵道特展:記憶.阿里山》:融合五感體驗的「阿里山登山新入口」
 
走進製材所動力室,由築點設計鍾秉宏與博物館專家黃貞燕共同策展的「阿里山林業暨鐵道特展:記憶.阿里山」,地上柔軟的觸感仿若苔蘚地,背景則有蟲鳴鳥叫、小火車鳴笛聲,而一座座矗立的光條則如林立樹木,交疊出山林氣氛。展覽以空間、燈光、視覺、氣味等五感梳理龐大資訊,塑造有如遊走於林木之間探索的觀展體驗,將此打造成「阿里山登山新入口」,讓大家登山前就能體會造就嘉義市北門地區的輝煌歷史。


有別於擬真呈現的手法,本展擷取了具有特展意義的高山、鐵路、神木元素, 將具象元素透過抽象簡化的過程,創造出具有象徵意義的展覽母題,以簡約線條的樹型為單位,透過一棵棵林立樹木交疊出山林氣氛,強化整體空間氛圍的敘事性,並保持設計的純粹感。 (Photo Credit:築點設計


展覽以空間、燈光、視覺、氣味五感呈現遊走林木之間的體驗。(Photo Credit:築點設計

列車模型行駛在獨立山螺旋形路線。(Photo Credit:林鐵處、築點設計)
 
展中「一樹一主題」,在每道光前都有關於阿里山的故事,不僅能見林鐵小火車特殊的環山軌道路徑,還可以掃描 QR Code 獲取林鐵車票,不必上山就能在「一站一故事」展間觀賞每一站的火車風景。
 
動力室過去曾是嘉義製材所的心臟,供應全區所需能源,今日則因建築體保存完整成為述說阿里山故事的要角,展覽經由博物館的觀察,與古庭維、金恆鑣、洪廣冀、黃士娟、陳玉峯、陳月霞等多領域專家學者知識的建構,傳遞自然、林業、鐵道、聚落、人文的深刻故事。

沉浸式展區「一站一故事」,在前方機器掃描於展中獲得的QR Code,不必上山也能體驗兩到三分鐘林鐵風景。(Photo Credit:林鐵處 提供)
 
《林鐵車廂特展:百年鳴森》:鐵道迷必看精密零件、建築師激盪的多種車廂設計改造都在這
 
延續阿里山入口的思考脈絡,在林鐵改裝列車改造的契機下,鐵道專家、《鐵道情報》雜誌總編輯古庭維策劃「林鐵車廂特展:百年鳴森」,不僅重新梳理百年來的鐵路發展,也是首次融合林鐵職人與設計師視角詮釋林鐵列車機械美學、以及阿里山軸帶重塑行動推動過程。


「百年鳴森特展」入口以林鐵鳥居造隧道為概念象徵百年歷史場景傳承。(Photo Credit:春臨臺灣文化事業坊

入口處,團隊以鳥居仿造舊時林鐵木造隧道,連結百年歷史;走進其中則有環繞展場的復刻藍晒圖,呈現鐵道相館的土木、機械工藝珍品;亦有連結生活經驗解說火車的動力、煞車、連結等車輛背後的知識;此外,更展出鐵道迷們不可錯過的多種零件(為此策展團隊特別進入修理工廠、車庫、道班房等作業場域和職人討教!),其中可動態運轉的華盛頓水泵,是林鐵近期車輛修復的里程碑,不僅是「修到能動」,過程中更努力將技術留在機關內,達成文資車輛的永續經營。


展中牆面土木、機械工藝的藍曬圖呈現林鐵文獻盤點成果。(Photo Credit:春臨臺灣文化事業坊
展出與林鐵職人討教,精選突顯各項機械原理的零件。(Photo Credit:春臨臺灣文化事業坊)

展中也深入淺出呈現「阿里山軸帶重塑行動」第一階段的創新觀點,包含車廂設計改造、車庫園區與製材所景觀縫合、奮起湖景觀過程及階段性成果。搭配甫完工的車庫園區景觀縫合,觀眾可以輕易連結到館外的經典車輛巡禮,包含機關車、客車、貨車按機能分類陳列,其中柴油機關車依年代一字排開,搭配園區縫合計畫讓室內外展場的最盡頭,就是生態主題改造列車「栩悅號」的車頭!


除了築點設計的「栩悅號」,其他多個透過教育工作坊集結設計師車廂改造的創新提案也展出於此。(Photo Credit:春臨臺灣文化事業坊)
(Photo Credit:春臨臺灣文化事業坊
 
 
林鐵全新視覺識別設計
 
除了展出硬體設計,文宣上隨處可見的全新「視覺識別設計」,也是計畫中重要的系統性改造。


林鐵辦公室實際應用。(Photo Credit:春臨臺灣文化事業坊提供)
 
由囍樹設計王芝齡設計師操刀全新林鐵品牌印象,以林鐵穩固中創新的意象創作識別系統,傳承阿里山的舊與新。流線型穩重的阿里山紅Logo將駐守於林鐵辦公室、施工告示牌、解說牌等處,亦是從機關行政思維轉換到面向大眾旅運識別的第一步。


阿里山品牌化視覺設計,成為林鐵服務的象徵。(Photo Credit:囍樹設計)
 
奮起湖車站週邊景觀改善:以減量設計與植栽,嘗試一場景觀設計的實驗
 
搭乘阿里山小火車來到海拔1,403公尺的奮起湖,此處是太研規劃設計師吳書原口中「我做過最沒有設計意圖的設計」。
 
奮起湖車站過去有過多設施的填塞,在山林間卻無法靜心感受自然。景觀設計師吳書原在有限的經費和工期下,以「減量設計」為概念,把既有毀損的設施拆除,重新檢討步道系統、透水鋪面、排水系統、植栽配置。


過去奮起湖火車的「加煤站」雜草蔓生、管線裸露,本次使用鋼材架出可供民眾近距離觀看的步道。(Photo Credit:太研規劃設計顧問有限公司)
 
如此「減量設計」的方式讓基地看似並無經過特意設計,實則耗費相當大的精力梳理原本紊亂無章的管線、電路;在植栽物種選擇上,也與過去花博園區設計力求國力展現不同,過程經過與阿里山植物生態學家陳玉峯激盪,最終選擇把自然的溫潤質樸拉到最高,大量收斂降低非屬大凍山植物群像的外來植物,在自然野放與景觀設計之間尋求平衡,亦希望藉此讓人們在休憩空間中,感受林業鐵道與山林的詩意。


奮起湖車站宿舍前融入植栽設計,改造為可供休憩的口袋空間。(Photo Credit:太研規劃設計顧問有限公司)
石頭、鐵道隙縫中植物自然生長。(Photo Credit:太研規劃設計顧問有限公司)
 
目前「阿里山軸帶重塑行動」完成第一階段,讓旅客在市區的園區走讀人文記憶,未來也能乘著改造的小火車感受沿線聚落生活氣息,讓設計陪伴著人們尋訪體驗的阿里山自然人文景觀,也更深度的了解近在身旁的美麗山林。

阿里山軸帶重塑行動 
地點:嘉義車庫園區、嘉義製材所動力室與大小辦公室、奮起湖車站(全區開放自由入場參觀)

編輯/林沛伶

關鍵字

更多文章推薦

精選國內外設計與藝文大事、設計大師最新訪談,每週最新資訊定期遞送給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