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去年空降在北美館戶外廣場的那座藍色小屋空間,還是2021年由「超限游擊X 真實構築」所打造、採集周圍聲響的《爆炸容器》,或是2020年由何理互動設計操刀,可自由穿梭、擁有「多重真實」空間維度的作品《膜》;每一年的X-site計畫都像一個驚喜,讓人不由自主期待著北美館戶外廣場的變化。

今年「X-site計畫」在經由兩個階段的評選過後,正式宣佈由「途中」團隊以同名作品《途中》(Find your way out)脫穎而出,獲得首獎。而這件集結動力藝術、聲音、燈光裝置設計的作品,又會產生哪些與眾不同的新體驗?快跟著MOT TIMES搶先一探究竟吧!

最新文章:每走一步都有連鎖影響!北美館 2023 X-site 計畫《途中》正式登場:高牆下的巨大蹺板,身體意識的復甦前行
 
自2014年起,「X-site計畫」每年以臺北市立美術館戶外廣場為基地,公開徵選空間提案,並持續探討如何透過臨時結構裝置形塑廣場公共性。每年一期一會、短暫進駐的「X-site計畫」,總能激起我們看待這座城市最奇異的視角,無論是更靠近天空一點,或是打開耳朵傾聽車流在橋墩間穿行的速度感;儘管年復一年面對相同的廣場,都朝同一個水面扔擲石頭,然而每個水波、漣漪墜落的姿態,卻總是獨出心裁的紀錄著城市轉變的面孔。

今年「X-site計畫」徵件著重跨域形式的創作計畫,強調以「空間/環境實驗性的臨時建築提案」,呈顯結構工法、媒介運用、美學表現的突破與實踐。而本次獲獎的「途中」團隊,由聲音藝術家王仲堃、法國藝術團體hellobastworkshop、空間設計劉佳豪,以及裝置設計郭仲輔所組成,集結動力藝術、聲音與燈光裝置設計之經驗,以一個「夾行於高牆下的大型蹺蹺板通道」呼應當代藝術與建築、技術交融的創作。

《途中》日間示意圖。(Photo Credit:「途中」團隊、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途中」團隊同名作品《途中》設計概念解析
 
首獎團隊強調疫情時代雖促進虛擬世界的發展,卻也讓人逐漸減少真實的感受,以及人與人之間的有機連結。因此該如何透過有限的空間,改變觀眾與場域間的關係,回歸以視覺、聽覺、觸覺等當下的身體感知,重新喚起大眾因疫情而遭受框限的體感經驗。


《途中》日間示意圖。(Photo Credit:「途中」團隊、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為此團隊特別在戶外廣場,以摩爾紋打造的極簡方正結構體,豎立起兩道8公尺的高牆,並夾縫出寬約1公尺可供穿越的走道。走道中間的構造為一大型蹺蹺板通道,不只通道兩側的壁面以繩索密接構成,行走時可感受指尖撥動繩索的觸感,與此同時,因配合頭尾兩側的阻尼器減緩震動,當觀者行經於此,腳下的地板會隨著重心轉移以±4°的傾角平緩地落下或抬升,而蹺蹺板地板內所裝載的5000顆鋼珠,也將隨裝置的傾斜而流瀉出聲浪。

除此之外,包覆在高牆牆面上的雙層網格,伴隨蹺蹺板的擺盪、陽光照射角度的視覺變化,甚至是挪移身體時改變的觀看視角,將出現「摩爾紋」的條紋干擾現象,儘管看似動態卻紋風不動,為觀者帶來視覺上的動感以及閃爍。

《途中》日間示意圖。(Photo Credit:「途中」團隊、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途中》結構說明。(Photo Credit:「途中」團隊、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途中》結構說明。(Photo Credit:「途中」團隊、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以受限體感走出高牆下的唯一出口
 
針對此次首獎作品,評審團指出,《途中》的結構語彙透過顏色、材質創造異質性,不僅適切地回應周圍的環境,與北美館的建築量體亦具高度張力的對話關係,同時也提取精準元素(聲音、行為、空間),並在感性的感知介入與理性的視覺結構之間達到平衡。

《途中》日間示意圖。(Photo Credit:「途中」團隊、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同時評審團也認為:「該作品透過創造兩座高聳巨牆與相挾而成的通道,呈現對疫情中的未知,與不確定性的態度及回應;因每個不確定性取決於人們所邁出步伐的連鎖效應,就如同蹺蹺板既是唯一的通道,也說明直面疫情的不二態度,即能從困境中找到出口。」究竟走上這座「夾行於高牆下的大型蹺蹺板通道」是什麼樣的感覺?眼前仰望的一線天空是否是我們嚮往的天空?今年5月一起來試試看吧!


《途中》日間示意圖。(Photo Credit:「途中」團隊、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2023年第10屆X-site計畫
 
◼首獎作品《途中》(Find your way out)
◼預定展出日期:2023年5年20日—7月30日
◼展出地點:臺北市立美術館戶外廣場

◼首獎團隊簡介
團隊名稱:途中
「途中」團隊由聲音藝術家王仲堃、法國藝術團體hellobastworkshop、空間設計劉佳豪以及裝置設計郭仲輔所組成,團員皆在各自的領域中活躍著,在創作途中因X-site而相聚。成員各自帶來對於建築、空間裝置的理解和想像,激盪出跨域的火花,只為了呈現給民眾最難忘的體驗。
團隊成員:王仲堃、郭仲輔、石睿民(Rémi Roche)、尹心悅、劉佳豪

◼本屆評審委員團
評審團代表:
劉耕名 / Bito創辦人暨創意總監
 
評審團委員:
王俊傑 / 臺北市立美術館館長
安郁茜 / 建築師
林聖峰 / 實踐大學建築設計學系專任副教授、嶼山工房 主持人
徐瑞憲 / 藝術家、臺北藝術大學新媒體學系客座教授
戴嘉惠 / 戴嘉惠建築師事務所 主持建築師
蘇嘉瑩 / 臺北市立美術館館本部 研究員

編輯/Christine Chen

關鍵字

更多文章推薦

精選國內外設計與藝文大事、設計大師最新訪談,每週最新資訊定期遞送給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