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追憶似水年華》主角吃下一口沾上紅茶的瑪德蓮蛋糕後,溫熱茶液與蛋糕屑觸碰口腔,勾起兒時記憶,這一片刻被心理學家命名為普魯斯特效應、普魯斯特時刻(Proust moment),意指有些記憶必須通過媒介刺激感官、觸發情懷或過往經驗。
 
《瑪德蓮時刻—記憶與情感的技術》策展人鄭慧華以此延伸,將主人翁嘴裡的瑪德蓮作為象徵,取其流行超過一世紀的跨時空共鳴之意義為展覽命名,系列第二檔展覽邀請來自黎巴嫩、比利時、香港與台灣的 5 位藝術家依循這個概念合作,各自運用日常物件與其發出的聲響,探詢人類集體意識、情感與當代大量媒介物的感性經驗。展覽於 7 月 4 日至 10 月 29 日於台中陸府植深館登場,需提早預約參觀。
展場陸府植深館一隅。(Photo Credit:MOT TIMES明日誌,Photography by PJ Shen)
 

聚焦普魯斯特嘴裡的那一塊貝殼狀「瑪德蓮」

 
深耕聲響文化的立方計劃空間,自 2022 年啟動《瑪德蓮時刻—記憶與情感的技術》研究策展計畫,繼去年舉辦主題講座、聲波薩滿音樂祭之後,2023年再策展共分三部曲的《瑪德蓮時刻—記憶與情感的技術》,第一檔台灣藝術家《七個在海上的人》已於5月下旬在公館立方計劃空間展出,7 月則集結塔瑞克.阿圖依(Tarek Atoui)、邱明進、饒加恩、李傑、海蒂.芙依特(Heidi Voet)共 5 位藝術家帶來第二部曲國際聯展。
 
提到瑪德蓮,多數人已經直接聯想到貝殼狀外觀,正是這一個能明確指稱的集體行為,策展人鄭慧華將焦點拉回「瑪德蓮蛋糕」並研究它。18 至 19 世紀之間,金屬烘焙模具在歐洲普及,加上印刷食譜書籍興盛,瑪德蓮的樣貌和味道逐漸確立,使大眾對於瑪德蓮擁有幾乎相同的印象,一世紀後的今天,大家仍然於對於普魯斯特的故事產生共鳴。

比利時藝術家Heidi Voet〈無意識穿越 (無盡之屋)〉。(Photo Credit:陸府生活美學教育基金會、Photography by ANPIS FOTO王世邦)

鄭慧華認為,瑪德蓮不只創造個體經驗,也形塑了人們對特定事物的集體認同。因此藉由《瑪德蓮時刻》PART II 再次強調瑪德蓮,將目光關注於召喚人們情感與記憶的「媒介(物)」,藉由藝術家多重媒介與層次的對話,觀眾得以感知自身情感與記憶,並進一步思考這一切是如何被建構,思索日常生活如何透過各種技術性物質變形與轉化。陸府植深館展覽採預約制,現場將特別提供可收納四場次手冊的封套供觀眾收集珍藏。
 
黎巴嫩藝術家Tarek Atoui 〈11拍聲搏〉。(Photo Credit:陸府生活美學教育基金會、Photography by ANPIS FOTO王世邦)
 

#黎巴嫩藝術家Tarek Atoui 〈11拍聲搏〉

 
享譽國際的塔瑞克.阿圖依(Tarek Atoui)首次在臺灣展出,他長年圍繞在實驗性的創新音樂形式,且對於作品組裝與規格要求甚高,過往少有機會能出現在臺灣觀眾面前。本次特別邀展的〈11拍聲搏〉為2020年於沙迦雙年展之作,藝術家將水滴、陶器、抽水馬達、電源正負極、鑼和鈸等重構、自製成大型樂器,透過電腦的指揮敲打出獨特的11拍節奏。此節奏是阿圖依從傳統阿拉伯塔拉伯音樂得到的靈感,他將節奏比擬為時間的刻度,而當觀眾靜心聆聽時,進而感受到11拍與日常習慣的時間尺度迥異,並體驗到藝術家以獨特的手法銜接傳統文化與當代聲響藝術。

黎巴嫩藝術家Tarek Atoui 〈11拍聲搏〉。(Photo Credit:陸府生活美學教育基金會、Photography by ANPIS FOTO王世邦)
 
Tarek Atoui 過去在諸多國際展演呈現他的作品,包括阿拉伯聯合酋長國的沙迦雙年展(2009、2013)、第十三屆卡塞爾文件展(2012)、第八屆柏林雙年展(2014)、倫敦泰特現代美術館(2016)、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當代藝術中心(2017)、莫斯科車庫(2018)、 第58屆威尼斯雙年展(2019)、日本岡山藝術交流會(2019)、沙迦藝術基金會(2020)、弗利德利希安農博物館(2020)、皮諾私人美術館(2021)、Tabakalera(2021)、奧斯汀當代藝術館、FLAG藝術基金會、Serralves基金會和Mudam(2022)。  他在2007年被任命為STEIM工作室的聯合藝術總監,並於2016年被任命為挪威當代藝術三年展 「卑爾根集結」的藝術總監。 

黎巴嫩藝術家Tarek Atoui 〈11拍聲搏〉。(Photo Credit:MOT TIMES明日誌,Photography by PJ Shen)
 

#臺灣藝術家饒加恩〈A Topper〉

 
饒加恩之作〈A Topper〉源於奧地利藏家勞道爾(Radauer)所收藏的1910年日英博覽會之影像文件。此份珍稀影像記錄下日治時期排灣族人被當作文化商品,在殖民統治者的帶領下步入倫敦的旅程,而透過解構與建構影像,藝術家揭開隱藏在殖民主義下對於他者與異地的想像和記憶,以及殖民是如何通過文化行動顯現。

藝術家饒加恩作品〈A Topper〉。(Photo Credit:陸府生活美學教育基金會、Photography by ANPIS FOTO王世邦)

饒加恩更從跨國塗料品牌「得利」中選出與帝國主義息息相關的色號,將四周漆上這些有歷史脈絡的顏色如「殖民紅」等,當影像與油漆的相互對照,更顯現出歷史的脈動依舊潛伏在當今生活。
 
饒加恩的作品經常圍繞著如身份認同、邊緣性、美學與政治體制等議題,因此經常放入異質性的元素,或者採取一種脈絡式的斷絕,來回應與批判僵化體制或是社會符號在歷史、社會、大眾與個人間所形構的價值與認知。

藝術家饒加恩作品〈A Topper〉。(Photo Credit:陸府生活美學教育基金會、Photography by ANPIS FOTO王世邦)
藝術家饒加恩作品〈A Topper〉。(Photo Credit:陸府生活美學教育基金會、Photography by ANPIS FOTO王世邦)
 

#香港李傑〈被吸氣蓋過〉

 
曾代表香港參與威尼斯藝術雙年展(2013)的藝術家李傑,現在在臺灣居住和工作,參加國際展覽經驗豐富。本次以〈被吸氣蓋過〉與陸府植深館共存,他搭建出一個區域展開現地創作,透過生活中搜集而來的影像與聲音拼貼交織,其作品宛如瑪德蓮般,勾引出觀眾既熟悉又陌生的感受,挑動觀眾無意識的感知,帶來重塑新感受的可能。

香港李傑作品〈被吸氣蓋過〉。(Photo Credit:陸府生活美學教育基金會、Photography by ANPIS FOTO王世邦)
 
李傑近十年個展包括臺灣臺北鳳甲美術館(2023)、臺北關渡美術館(2022)、荷蘭海牙West Den Haag藝術中心(2021)、韓國首爾 Art Sonje 中心(2019)、日本東京原美術館(2018)、義大利聖喬瓦尼瓦當諾 Casa Masaccio (2018)、中國深圳 OCAT (2018)、臺灣臺北立方計劃空間(2017),比利時根特 SMAK 當代美術館(2016)、美國明尼阿波利斯沃克藝術中心(2016)、日本東京資生堂藝廊(2015)、第 55 屆威尼斯藝術雙年展(2013),上海民生美術館(2012),加拿大溫哥華西前線藝術空間(2011),香港Para/Site藝術空間(2007)等;其他還有赴德國漢堡、法國里昂、夏威夷檀香山、法國巴黎、尼泊爾加德滿都等聯展經驗。

香港李傑作品〈被吸氣蓋過〉。(Photo Credit:陸府生活美學教育基金會、Photography by ANPIS FOTO王世邦)
香港李傑作品〈被吸氣蓋過〉。(Photo Credit:MOT TIMES明日誌,Photography by PJ Shen)
 

#比利時藝術家Heidi Voet〈無意識穿越 (無盡之屋)〉

 
來自比利時的藝術家海蒂.芙依特(Heidi Voet)帶來〈無意識穿越 (無盡之屋)〉,源自藝術家的長期計劃,她從網路購入家鄉比利時的觀光紀念品,以此為模組翻製後,再舉辦工作坊帶領參與者重新複製她的翻製物。藉由一次次翻製,物件和圖像皆脫離原本面貌,長出新的意義,而參與者彷彿在梳理歷史的同時,也形塑一個可能的未來。

比利時藝術家Heidi Voet〈無意識穿越 (無盡之屋)〉。(Photo Credit:陸府生活美學教育基金會、Photography by ANPIS FOTO王世邦)

此工作坊曾在多地舉辦,本次特別邀請臺中在地民眾合作,將共同完成的作品呈現予大眾。藝術家更為陸府的展場設計了結合傢俱與博物館性質的台座,更加彰顯紀念物經過時間挑選或存留、或消失的特性,並回應到人們的文化與記憶其實也如同紀念物般不斷地篩選、淘汰或變形。
 
比利時藝術家Heidi Voet〈無意識穿越 (無盡之屋)〉。(Photo Credit:MOT TIMES明日誌,Photography by PJ Shen)
 

#台灣唱片複製師邱明進,呈現封存近一世紀的蟲膠唱片

 
策展團隊以「唱片的發明將聲音復刻、保留和傳遞,凝聚大眾情感」概念為啟發,並呼應展覽命名主題「物」與其封存的聲響如何喚起記憶的主題,本次特邀臺南留聲機收藏家暨蟲膠唱片複製師邱明進,展示蟲膠唱片翻製與刻錄技術。

展覽特邀臺南的留聲機收藏家暨蟲膠唱片複製師邱明進,展示技術的傳承和演變,與情感記憶之間的相互啟發。(Photo Credit:陸府生活美學教育基金會、Photography by ANPIS FOTO王世邦)
 
蟲膠唱片是1950年代前臺灣的主流錄音技術,以紫膠介殼蟲為媒材,如知名音樂家鄧雨賢的《雨夜花》原版唱片即採用此技術。不過,由於播放仰賴手搖留聲機的鋼針與唱盤摩擦,加上蟲膠唱片脆弱易損,現今鮮少有人能聽到其封存的聲音。
 
然而,邱明進通過自學研究掌握蟲膠唱片的技術,成為極少數具備此項技術的專家,吸引了來自美國和日本等地的愛好者前來學習交流。本次展出邱明進巧手複製的蟲膠唱片、歷史經典留聲機和唱片收藏,讓觀眾穿越時空間欣賞近百年前的音樂;同時也展示技術的傳承和演變如何影響記憶和情感,甚至創造出新的感受。

展覽期間,於週二至週日14:30定時演示留聲機播放複製蟲膠唱片,帶觀眾穿越時空間欣賞近百年前的音樂。(Photo Credit:陸府生活美學教育基金會、Photography by ANPIS FOTO王世邦)
唱片複製師邱明進,展示蟲膠唱片翻製與刻錄技術。(Photo Credit:MOT TIMES明日誌,Photography by PJ Shen)
 
 
《瑪德蓮時刻—記憶與情感的技術》國際聯展PART II
展期:2023/07/04(二)至 2023/10/29(六) 
時間:週二至週日 10:00-18:00,週一休展,國定假日照常開放。
地點:陸府植深館(臺中市南屯區公益路二段789號)
入場方式:採預約制,請洽詢官網     

編輯/沈佩臻

關鍵字

更多文章推薦

精選國內外設計與藝文大事、設計大師最新訪談,每週最新資訊定期遞送給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