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第46屆普立茲克建築獎得主、日本後現代建築大師磯崎新(Arata Isozaki)於 2022 年12月底逝世,享耆壽 91 歲,其全球首次回顧展《磯崎新:形構間》(Arata Isozaki : In Formation)於 8 月 26 日至 11 月 19 日在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展開,以 9 個關鍵概念貫穿展覽,從多個角度追溯磯崎新約 60 年間不同時期思想的發展軌跡,在在展現博學多才且見解深刻,不安於重複現狀而勇於挑戰的個人特質及建築思維,對全球建築界產生深遠的影響。
水戶藝術館(1986-1990)以Constantin Brancusi的作品「無窮圓柱」為靈感設計。(Photo Credit:Power Station of Art)
 

不拘一式,勇於拓展建築新思路

 
建築師磯崎新生於日本九州島大分市,少年時期的他深受原爆後頃刻間化為焦土的城市面貌影響,埋下成為建築師的種子,後來師承建築師丹下健三,並於 1960 年代創立自己的建築事務所,成為第一位在東西方建立深厚持久關係的日本建築師。

日本建築大師磯崎新。(Photo Credit:The Pritzker Architecture Prize)
 
其作品分佈地域廣闊,例如早期 1966 年在家鄉設計的大分縣立大分圖書館,即被譽為日本粗野主義風格的建築代表, 其他還有群馬縣立近代美術館、北九州市立中央圖書館、洛杉磯現代藝術博物館、佛羅里達州迪士尼總部大樓、1992 年巴塞隆那奧運會的聖喬治宮體育館、筑波中心大廈、上海交響樂團音樂廳、卡達國家會議中心以及 2018 年落成的米蘭安聯大廈等超過百項建築作品。

聖喬治宮體育館(1983-1990),是目前巴賽隆納最大的室內體育場。巨大圓頂及凸面窗戶,加以立面流線型的前簷,構築了穩定卻又兼顧輕盈的視覺美感。(Photo Credit:The Pritzker Architecture Prize、Photography by Hisao Suzuki)

磯崎新是繼丹下健三、槙文彥、安藤忠雄、伊東豊雄、妹島和世、西澤立衛與坂茂之後,第 8 位獲得普利茲克建築獎的日本建築師,評審團給予他的評價寫著:「他追求非凡的建築意義,創造出卓爾不群的優質建築作品,直至今日仍不受風格派別所限,反映出他持續不斷的演變,始終以自己獨特的方式獨具匠心。」

水戶藝術館(1986-1990)由 56 個不同方向的三角形面板組成這座螺旋塔,其內包括了劇院、演出大廳和當代藝術畫廊三種空間機能。(Photo Credit:The Pritzker Architecture Prize、Photography by Yasuhiro Ishimoto)
洛杉磯當代藝術博物館(1981-1986)是磯崎新第一個國際項目,運用紅色砂岩作為建築立面材質。(Photo Credit:The Pritzker Architecture Prize、Photography by Yasuhiro Ishimoto)
 

《磯崎新:形構間》9大概念歸納思想

 
甫展開的磯崎新首次大型回顧展《磯崎新:形構間》於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Power Station of Art)展開,由同濟大學建築與都市計畫學院院長李翔寧、荷蘭 Het Nieuwe Instituut 館長暨藝術總監陳伯康(Aric Chen) 聯合策展,擷取磯崎新生涯中的 9 關鍵概念,以模型、手稿、繪畫、裝置、影像等多元媒材,完整呈現其漫長設計生涯中別出心裁的建築作品,以及超越建築本身的歷史、文化、學科與思想的譜系;展覽設計則由建築師日埜直彥負責規劃。
 

01  廢墟(Ruin)

 
二戰期間,少年磯崎新親身經歷城市被空襲摧毀後變成「廢墟」的轉變,成為他的職涯起點。通過建築構思、文字和裝置等不同形式,1960 年代磯崎新展開「空中城市」、「城市破壞業KK」、「孵化過程」等計畫,以批判現代建築與城市規劃所幻想的線性時間觀。

(Photo Credit:Power Station of Art)
(Photo Credit:Power Station of Art)
 

02  過程(Process)

 
眼見 1960 年代戰後百廢待舉,日本土地有限,但是人口持續增加,現代都市規劃概念顯得無效,磯崎新提出了一種稱之為「Process Program」的新規劃,這種方法事先考慮建築竣工後可能發生的不可預測之變化,並在規劃階段納入這些變化,代表建築之作大分縣立大分圖書館、大分縣醫學會堂。

大分縣立大分圖書館藝術廣場(1962-1966)。(Photo Credit:Kochi Prefecture, Ishimoto Yasuhiro Photo Center)
 

03  控制論(Cybernetics)



同樣在於 1960 年代,磯崎新發表一系列有關「控制論環境(Cybernetic Environment)的概念,他將城市與建築空間解釋為由「控制論」來掌舵的環境,背後則隱含了當時他曾提及的「軟環境」,意指透過數位網路與控制論等柔軟性質取代實體建築;這影響了磯崎新於 1970 年大阪萬博「慶典廣場」上打造極具未來感的的高科技巨型機器人與舞台,電腦輔助城市方案以及位於紐約市Palladium Club等。

電腦輔助城市方案(1972)。(Photo Credit:Estate of Arata Isozaki)
(Photo Credit:Power Station of Art)
 

04  間/轉變 (MA/Trans)


除了建築與城市設計,展覽的參與與策劃皆是磯崎新職涯中的重要軸心也是另一個重要的軸心——他既是參與者也是策展人。此展區重新回顧由磯崎新策展、具開創性的巡迴展覽《MA : Space-Time in Japan》,以及他在紐約庫柏休伊特設計博物館《MAN transFORMS》展覽中參展的作品;在此,展覽作為越過邊界的介質,呈現關於西方與東方、傳統與現代、時間與空間的深入思考。

(Photo Credit:Power Station of Art)
 

5  島嶼(Isle)

 
展區歸納出自1964年至1982年,磯崎新設計了一系列獨立住宅,包括:Nine Houses、Arai House等,他以文藝復興時期義大利鄉間別墅(Villa)為基礎,構築宛如散落在現代城市中的概念性島嶼。

(Photo Credit:Power Station of Art)
 

06  創世紀(Genesis)

 
隨著現代建築與城市規劃的基本前提崩解,磯崎新在 1970 年代提出「方法論」的新設計理論,透過帶有重新開始、不受拘束的創造思想,取代陳舊規劃。展區中展出像立方體的「群馬縣立近代美術館」、帶有被稱法式曲線、夢露曲線修飾的「北九州市立中央圖書館」等。

群馬縣立近代美術館(1971-1974)純白立面、簡潔幾何形式設計,帶著國際現代主義風格。(Photo Credit:The Pritzker Architecture Prize、Photography by Yasuhiro Ishimoto)
北九州市立中央圖書館(1973-1974)。(Photo Credit:Mitsumasa Fujitsuka)
(Photo Credit:Power Station of Art)
 

07  新形式(New Form)

 
接著,展區從談論純粹主義的「方法論」之後,來到希望跳脫現代主義建築與城市的單一面貌,而有意識跳出約定成俗的框架,並認為古典元素並不可的後現代主義設計。在全球化的時代背景下文化彼此交融,磯崎新亦不囿於過往經驗,持續朝新的建築形式研究,此時期代表之作包括 1992 年巴塞隆那奧運會的聖喬治宮體育館、奈良百年紀念館、上海交響音樂廳與深圳文化中心等。

後現代主義是對於現代主義的反饋,認為現代主義的建築及城市面貌過於單調且標準化,因此認為歷史性的裝飾元素並非無意義。日本筑波中心大廈即帶著後現代主義的風格元素。(Photo Credit:The Pritzker Architecture Prize、Photography by Yasuhiro Ishimoto)
(Photo Credit:Power Station of Art)
 

8  流動(Flux)

 
「過程」、「轉變」向來是磯崎新的思想核心,然而隨全球化、數位化讓現代社會更具流動性,1990 年代起更加速磯崎新設計充滿實驗性的建築作品,如新佛羅倫斯車站競圖、卡達國家會議中心、上海喜瑪拉雅美術館等,於此時期,磯崎新的主要設計舞台也開始轉向日本以外。

卡達國家會議中心(2004-2011)。(Photo Credit:Hisao Suzuki)
 

9  群島(Archipelago)

 
磯崎新嘗試以「群島」概念來描繪分散卻又彼此聯繫的世界,並進一步探討每一個體之間的關係。展區透過呈現日本山口縣的秋吉台國際藝術村、《海市計畫》(Mirage City)、鄭州鄭東新區金融島城市設計方案等,加上磯崎新旅行時的素描與水彩畫,反映他如何從不同角度思考並接近「群島」概念。

中國中央美術學院(2003-2008)。(Photo Credit:Fu Xing Photo)

 
 
磯崎新:形構間(Arata Isozaki : In Formation)
展期:2023/08/26 至 2023/11/19
地點: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7樓

 

編輯/沈佩臻

關鍵字

更多文章推薦

精選國內外設計與藝文大事、設計大師最新訪談,每週最新資訊定期遞送給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