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數位時代下,我們還需要圖書館嗎?除了提供人們閱覽藏書,這公共設施在空間上還能有什麼可能性?由挪威建築事務所Snøhetta打造、去年底落成啟用的「北京城市圖書館」(Beijing City Library )便重新定義的圖書館的存在意義。
 
這座擁有世界最大單體圖書館閱覽空間的建築主體以100多根宛如銀杏樹的柱體構成,像是一座森林的外觀引人矚目,室內階梯式構造形塑出起伏的山丘地形則創造出自然景觀意象,讓人們彷彿臨山閱讀,設計上結合節能技術和永續理念,回應當代對於綠建築的需求;北京城市圖書館的有機空間集結了學習、社交和娛樂等多元功能,使其成為當地的社區文化和生活中心,擴展圖書館作為公共設施的可能性。
Snøhetta打造宛如銀杏林的「北京城市圖書館」(Photo Credit:Yumeng Zhu)

在2018年贏得國際競圖後,Snøhetta攜手華東建築設計研究院 (ECADI)耗費五年建造,「北京城市圖書館」終於於去年底竣工啟用,是Snøhetta繼2002年完成埃及亞歷山大圖書館(Bibliotheca Alexandrina)後,20多年來第二件落成的圖書館建築。
 
坐落於中國北京城市副中心通州區的「北京城市圖書館」,與「北京藝術中心」和「北京大運河博物館」並列為通州區三大文化建築,皆於2023年12月27日正式啟用,透過一系列的規劃建設,將為當地的藝文發展注入嶄新的活力。
 

銀杏樹、梯田等大自然意象融入建築空間

 
這座將成為當地文化重心的圖書館,從外觀到內部構造設計都相當獨特非凡。地上三層、地下一層的建築占地約7.5萬平方公尺,Snøhetta從擁有2.7億年演化歷史的中國本土植物「銀杏樹」汲取靈感,以144棵銀杏柱打造出一座「森林書苑」,一根根細長的白柱朝上與如葉片般層層交疊的面板連接成屋頂,日光從頂部玻璃間隙灑落,塑造出宛若森林樹冠的有機空間,讓身處其中的人們彷彿被大自然環抱。

圖書館周遭種植著多株銀杏樹。(Photo Credit:Yumeng Zhu)
以銀杏樹為靈感設計的建築主體。(Photo Credit:Yumeng Zhu)
(Photo Credit:Yumeng Zhu)
 
(Photo Credit:Yumeng Zhu)

從南北門進到北京城市圖書館內,便是一條貫穿空間、被稱為「山谷」的蜿蜒通道,環繞著中央近16公尺高迎賓廣場的是起伏的「山丘」,這些階梯式構造除了作為人們閱讀的座位,也是走道、書架和休憩放鬆的平台,加上將日光與外部自然引入室內的通透玻璃帷幕立面,設計團隊巧妙地將豐富的自然景觀呈現在偌大的閱覽空間中,為讀者帶來獨特的空間體驗。

宛如梯田山丘的階梯兼具座位、平台、書架等功能。(Photo Credit:Yumeng Zhu)

擁有隱密性的半私人閱讀區和會議室則被設置在山丘的內部,像是洞穴一般;走上平坦而深長的頂部區域便能見到一大片館藏書架和閱覽桌椅,完全開放地歡迎人們使用,這裡所使用的圖書自動儲存和檢索系統(ASRS)規模也是世界最大之一,800萬冊的藏書量、約2400個閱覽坐席邀請人們入座、徜徉在書山中。

 
(Photo Credit:Yumeng Zhu)
(Photo Credit:Yumeng Zhu) 
 

創新技術結合永續設計

 
面對嚴峻的氣候變遷,北京城市圖書館在設計上最大限度的減少隱含碳和營運碳的排放。像是銀杏柱就是將模組化的構件以9x9m網格在建築中旋轉設置,安裝效率高又能呈現多樣化的外觀;這些柱子還採用整合技術來控制室內氣候、照明和聲學,雨天落至屋頂的雨水更能透過銀杏柱收集,並輸送到綠色基礎設施系統以用於灌溉建築周邊的植物。

(Photo Credit:Yumeng Zhu)
(Photo Credit:Yumeng Zhu)
 
針對玻璃帷幕立面,除了突出的屋頂懸挑,玻璃材料也全採用Low-E低輻射玻璃,以抵擋過多的太陽輻射,讓室內不需耗費太多電能降溫;屋頂的材料則採用了整合式光伏(BIPV)構件,不需額外設置太陽能板,建材本身就可以接光發電,多種永續設計使北京城市圖書館達到中國綠建築認證GBEL的三星級標準。

(Photo Credit:Yumeng Zhu)
 

重新定義圖書館在當代社會的角色

 
在這數位時代的當下,科技發展和人們閱讀習慣的變化讓紙本書面臨著十分大的挑戰,而深知圖書館存在意義的Snøhetta,透過強調空間的公共性,使北京城市圖書館不單單僅是座知識庫,更成為人們交流互動的重要生活場域。

(Photo Credit:Yumeng Zhu)
 
設計團隊將建築定位為學習、文化和社區的中心,以數位服務回應當代需求的同時更聚焦於實體紙本的物理性,結合宛如森林、山巒的有機空間,進而打開人們的多種感官,使身心靈在無形中與空間環境產生情感連結,讓圖書館在當代重新找到存在的意義與發展的無限可能。
 
 

編輯/Kura Yang

關鍵字

更多文章推薦

精選國內外設計與藝文大事、設計大師最新訪談,每週最新資訊定期遞送給您。